上饶儿女西进贵州纪事

70多年前,赣东北地区的几千名知识青年,为了理想和革命,为了贵州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开发建设,西进贵州扎根乌江苗岭,他们是赣东北革命史中又一颗璀灿明珠,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贵州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一、从戎西征,跋山涉水三千里
1949年4月底至5月初,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解放了整个赣东北地区,随军而行的赣东北区党委和南下支队立即进行接管,建立各级人民政权。为了培养人才,增强新生力量,赣东北区党委创办了赣东北军政干部学校总校,在所属各县举办干部培训班。在各类新型革命学校的吸引下,赣东北革命老区的广大知识青年(其中大多数是初、高中学生)踊跃报考各类学校,学员达8000多人。9月,各地学员集中到上饶学习,组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西进支队。
尽管千里之外的贵州很艰苦,但大批的热血青年、各地干部学校和干训班的学员,纷纷自愿报名。原中共赣东北地区上饶地委宣传部长、军干校铅山分校校长,后为贵州省政协主席的苗春亭同志回忆说,当时有一名年仅十三四岁的女学员自己强烈要求报名西进,可她的母亲坚决反对,并以女儿年少无知为由,多次找学校领导,请求不要批准女儿西进。校领导同意了这位母亲的请求,并动员这位女学员留下,在本地工作,但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最终以诚意感动了母亲,踏上了西进的征程。娘送子,妻送夫,父女、兄妹、夫妻同报名,有的学员头天结婚,第二天就匆匆归队,场面十分感人。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西进的赣东北革命青年达9000余人。
1949年9月赣东北行署部分干部进军贵州前在上饶留影(馆藏)
9月25日,西进支队离开上饶,一路跋山涉水,不仅行军艰苦,还要随时准备战斗。湘黔交界地区,崇山峻岭,山高路陡,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地主武装和土匪,潜伏在山林间,出没无常,偷袭我西进人员,伴有飞机扫射,一路硝烟弥漫,险象环生。西进队员们发扬团结互助、勇敢战斗的精神,不怕牺牲,不顾疲劳,克服病痛等各种困难,日夜兼程。一路战斗,一路行军;文工团的战友们一路行军,一路歌唱,打着快板,作宣传鼓动。经历了40多天的战火考验,3000多里的长途跋涉,于11月胜利到达了贵州。

赣东北干部学校总校部分学员摄于湖南芷江。前排左起:  祝禹、余秦铭、郑本义、余嗣诚、娄忠秀。后排:郑祁生、余家仁、郑良、王玉辉(烈士)(馆藏)

二、接管建政,舍身往死斗特匪
西进支队入黔后,形势与环境都极为险恶,全省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极其艰难复杂,斗争极为尖锐残酷。国民党残余在全省发动了匪特暴乱。一时间,黑云压境,狼烟四起。土匪的行为极为残暴。横峰籍的欧阳福生被土匪惨无人道地开膛剖腹,挖出心肝。玉山籍朱志川奉命接管务川时被土匪抓捕扔在深深的岩洞里,被匪徒掷石块砸死,找到的遗体被砸得稀烂。
为保卫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赣东北入黔的知识青年都直接参加了战斗。他们表现出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在生死关头毫不动摇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经受了严酷的考验。但却付出了比解放贵州还要大的血的代价,有一百多位赣东北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任省委工作队中队长的宫斌同志,在土匪的包围中,为了不让战友们陷入敌人手中,自己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郎岱县岩脚区政府财粮助理员汪克锷,为掩护区委、区政府干部转移,保护仓库物资,不幸落入土匪手中。残暴的土匪对他施以毒刑,“压扛子”、“点天灯”(10个指头裹上棉花蘸上桐油燃烧),逼他交出仓库物资。他宁死不屈,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参加剿匪斗争和土地改革的实践锻炼,赣东北儿女们更坚定了革命立场,增长了革命才干,许多在基层工作的同志调进省、地、县有关部门工作,其中有不少同志进入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三、振奋精神,接管贵州显身手
赣东北西进贵州的同志原本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经过革命实践的锻炼后,有不少同志成了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或者先进工作者和行业中的模范人物,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为富民兴黔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的同志组建了全省第一个著名农业互助组,在全省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起了示范作用;有的同志白手起家创办工厂、学校、卫生院;有的同志在粮食、商业等经济部门,为保证供应,扩大流通尽职尽责;有的同志在公安政法战线当了公安局长、法院院长,确保一方平安,荣获了公安部的嘉奖;有的同志一辈子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有的同志数十年战斗在教育战线,当了校长、高级教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有的同志在医疗卫生药检部门救死扶伤、德艺双馨,当了主任医师、药剂师;有的同志在文艺战线,创作了许多优秀文艺作品,成了享誉中国文坛的作家、诗人、高级编辑。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为贵州的改革与发展,赣东北儿女们又豪情满怀,建功立业。时任省委农工部副部长、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李菁同志,主持国务院批准建立的9个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湄潭土地制度试验区建设工作,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先后出台了“增加人口,不再分地”,创办土地经营公司等一系列新举措。主要成果被纳入省委决策和省人大颁布的法规,并被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和1993年1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采纳。
四、忠贞不渝,壮心不止
在西进的赣东北儿女们的人生道路上,有如江河大海,时有风雨相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有不少同志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和错误处理。有的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公平的批斗,下放劳动,甚至劳改;有的被定为“中右”,打入另册,控制使用;更有不少同志,尤其是赣东北地下党员,在审干、肃反中,被扣上“历史反革命”、“叛徒”、“阶级异己分子”等莫须有的罪名,遭到开除党籍、降级撤职、劳动教养、遣送回乡、下放劳动等错误处理。还有一些同志一边工作,一边长期接受审查,“靠边站”。“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更多的人受到了无辜的批斗冲击。原赣东北地下党负责人俞百巍,在长期被“审查”期间,笔耕不辍,抱病创作了《奢香夫人》等多部优秀剧作,成为新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为社会主义的戏剧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为他落实了政策,并担任了贵州省文化厅厅长。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青春年少的赣东北入黔儿女们,如今都已两鬓染霜。进入老年人的行列,他们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有的投身关心下一代和老龄事业,成绩卓著,成为市(州、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和老龄工作的领头人和先进模范。有的用近10年的时间,全力投入史料征集、撰写回忆录、编辑五分校、军政干校校史等文稿,以弘扬革命传统,资政育人。杨光华同志通过贵州省老年大学书画班学习,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书画家。
信江儿女,情满黔疆。半个多世纪以来,赣东北西进贵州的儿女们,在那片热土上,勤勤恳恳、积极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了贵州人民。如今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在那里繁衍生息,与当地的人民共建和谐平安家园。这就是西进的赣东北人的风采,是赣东北永远的骄傲!
(部分摘自《上饶党史简明读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