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寒食清明

1

清明节的前一天俗称寒食节,寒食的来历,传说自春秋晋文公,重耳为躲避父亲的宠妾骊姬的陷害,跟随几位贤臣一起逃亡在外,其中就有介子推。
在逃亡途中曾绝粮,介子推割肉给重耳,才得以生存。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晋国君,大赏跟随他逃难的人,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负气背着母亲跑到绵山(在今山西介休)深居,重耳忽然想起他,有人说他跑到绵山,文公亲赴绵山去请,但绵山树木茂密,求而不得,有人献计,焚烧树木,逼他出来,谁知介子推与母亲致死也没出山,重耳见他死的可怜,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每年清明前一天禁止点火烹饪熟食,留做纪念,后来成为风俗。
其实寒食禁火,早在三代以前就有,刘向《别录》记载“寒食踢蹴,黄帝所作兵势也”《周礼》也有记载“司烜氏掌坟烛庭燎,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园中”,可见禁火为周朝旧礼。
现在所说的寒食,是《桓谭新论》及《后汉书·周举传》中记载的介子推之事。明代冯梦龙历史小说 《东周列国志》有“焚林之日乃月五日清明之候,国人因思慕介子推,以其死于火,故不忍举火,为之冷食以一月,后即逐渐减至三日,至今山西太原、上党、雁门等地,每于冬至一百五日,预备干粮,以冷水食之,谓之禁火,也为禁烟,因此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家家插柳于门楣,以招介子推之魂,或设野祭,焚纸等以纪念”。

过去清明节有卖杨柳枝的,家家都买来插在门上,以迎先人魂,并驱邪,杨柳其实是两种植物,一是杨树的枝叶短,硬而扬起,柳树枝叶长,软而垂下,《炀帝开河记》中记载“炀帝开河成,虞世基请用垂柳栽于两堤上,栽毕,帝御笔赐垂柳姓杨,后世故称杨柳”。《纪柳》上说“一年三次作花,花穗长二三寸,色粉红如蓼花,名柽柳,河柳,三眠柳、观音柳、三春柳”所以评剧《人面桃花》里有一句“三春杨柳黄莺唱,碧蝶黄蜂采花香,日暖风和翻麦浪,碧森森和风吹过似海波扬”,正是初春景色的写照。

说到这,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艳铭杰的这段唱,可惜她去世比较早,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只能是这段配像了。
寒食节的日期有两种说法,《荆楚岁时》记载“冬至百五日,有疾风暴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岁时祀》记载“据历亦有冬至一百六日”,其实正常的是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所以寒食节又有百五节,或五节百之说,跟闰年一样,104和106都是特殊的。
秦汉时对寒食节很重视,曾列为禁律之中,又称禁烟节,民间寒食节在清明及前后各一日,在节前家家预备足够三天所用的素食,古人是以大米粥和杏仁茶作为寒食的食物的。此三日不动火为炊,所以又称冷食,也不能夜燃灯烛,北平旧俗,清明前数日,家家皆熬大米粥以散乞丐,谓之结善缘,其实是不知其节的风俗而故。明朝时,此风还盛行,满清入关之后渐衰,到乾隆嘉庆之时,北方奉行寒食节的甚少了,只要陕川等地还有。

寒食的应节戏就是《焚绵山》,这个戏看似简单并不好唱,介子推的武功,与其他武功不同,当年有成四,是二路老生,做工见长,演《焚绵山》是其拿手杰作,常有老叫天饰介母,名重一时。后来都演此戏皆出自其左右,但都没其精。民国六年时,天津有一个海派的老生张国彬,他是武生兼做工老生,除洒狗血之外,没有什么特长,但是演介子推临死时,由四张桌子翻下,实开《焚绵山》前所未有的先例。

说到这戏还有一个笑话,给张国彬配介母的是大胖子富仙舫,老生洒狗血,老旦也不能不跟着一起洒,好不容易到了死时,已累的气喘吁吁的介母,倒在台上,检场的摆了四张桌子在其身旁,他恐怕被砸到,急忙挪到离桌子较远的地方,观众哗然大笑。

马连良在富连成坐科时曾学《焚绵山》,初次到沪演出,恰与张国彬同班,适逢他贴此戏,刚出科不久的马连良见而生畏,而未敢在上海贴演。这个戏虽简单,却有独到之处,如老生兼武生,且善唱做,因此一般伶人皆敬而远之。

寒食之后就是清明节了,清明为三月节气,在阳历四月五或六日,民国改元以后,经农商部呈请,规定清明节这天为植树节,各政府官员率领职员举行植树典礼,以提倡林业。
旧俗清明日人皆祭扫祖墓,焚化冥币,俗称送夏衣,妇女会折柳枝,编成花头,插在两鬓,寓意红颜不老。
天津大家族在墓旁多放祭品,清明时召集族人一起祭拜,祀毕分食祭品,以表不忘祖德,俗称清明会。旧俗将锡箔元宝装入封筒中,在祖宗坟前焚化,新死者不烧,未出三年的只烧烧纸。
除去祭祖之外,清明时节还是踏青的好时候,此时的树木开始萌发绿叶,花也争相开放了,鸟语花香的季节,让人们心情舒畅,于是初春时节,总会郊外走走,聊天散心,沐浴着柔和的阳光,别有一番情趣,所以清明节也称踏青节。
清明节的应节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如《小放牛》《小上坟》《打侄上坟》《艳阳楼》《人面桃花》等等(图为陈永玲剧照)
《小放牛》因为戏中有牧童,正吻合古诗中“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句子,且牧童与村姑载歌载舞的对唱,融入了很多民歌小调,也抒发了春天蓬勃的景象。
《打侄上坟》中有陈员外与安人清明扫墓的情节,祭扫之后安人要往坟园游玩,这里有段对白相当应景
员外:年年如此,有甚么可玩?
安人:只恐来年有你无我
员外:有你无我
二人同语:彼此,一样
后面还有“青的是松绿的是柏”等语句,表现了桑榆晚景老人的感慨,也描绘了白杨衰草间的环境感悟,深刻生动地写真文学,简单的几句话,就把清明的悲凉表现的淋漓尽致。
雷喜福曾谈与余叔岩《打侄上坟》的不同之处,当一看到陈大官狼狈不堪的样子时,余叔岩是将手中的书向后一甩,雷喜福则是将书情不自禁地坠地。当打陈大官之前,余叔岩是先关上门,下了门栓,再去打,这么做,似乎是防止他逃脱吧,但不合理,因为后面夫人及陈智就没法进来了,雷喜福的处理是不关门,就比较合理了,还有打陈大官之后,余叔岩是抖手后再理髯口,雷喜福是抖手后不理髯。

喜彩莲

吴素秋

《人面桃花》也是清明故事,以博陵崔沪清明游城南,向人家求水,女子杜宜春以杯水送,倚桃林佇立,崔沪顿生爱慕,未及多言祭离去。等到来年清明再去寻访,门墙桃花如故,人迹却无踪,崔沪在门上题写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不朽诗句。
这个戏最早是欧阳予倩根据元杂剧改编并搬演,在二十年代很有影响,但是随着他淡出京剧舞台,这戏也就销声匿迹了。
三十年代末,李小舫将欧阳予倩的这个戏移植成评剧,由喜彩莲演出很受欢迎,并被拍摄成电影收录在《锦绣歌城》中,随后吴素秋又加工成京剧搬演,效果也不错,尽管如此,这个戏还是逐渐地淡出京剧舞台。
评剧的《人面桃花》不像京剧那样,而是由多位艺人不断的搬演,后来韩少云艳铭杰又将该戏加工,形成生旦并中的剧目。其中很多经典唱段流传。
再来欣赏一段艳铭杰在《人面桃花》中的题诗一段

《艳阳楼》有高登清明出游蟠桃宫,强抢徐世英之妹锁于艳阳楼之上,后被徐世英、花逢春、秦仁、呼延豹等人打死,并火烧艳阳楼救出徐妹的情节。

初为尚和玉的拿手戏,尚和玉晚年多演后常高登,供架极佳,人物也塑造的合体,因高登是公子哥,并非山大王,尚和玉的脸谱也讲究,刀枪把子也很严谨,堪称杰作,尚和玉之后,所能见到最好的就是厉慧良的《艳阳楼》了,技巧娴熟,把高登纨绔子弟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很丰满。

《小上坟》的来源据说跟和坤有关,和坤家有戏班,均自编剧本 ,有一次和坤寿辰,刘墉前往祝贺,登堂观剧,和坤素与刘墉不和,因此点了出事先编的《荣归祭祖》以讽刺,因刘墉的妻子出自贫苦人家,刘墉知道是嘲讽自己,戏没演完就退出了。
剧中刘敬禄的扮相是驼背,丑态百出,也是暗喻刘墉的罗锅,彩旦饰刘妻李桂贞,形容淫秽,清末曾被禁演,后改名满台飞,又改名《小上坟》,人物名字也做了改动。
两张比较难得的《小上坟》的剧照,由此而见早期的扮相,这个戏最早就是田桂凤的比较出色,后来筱翠花擅长,现在还能见到这个资料的,以陈永玲为最佳。再来几张筱翠花的演出照:
关于寒食及清明的习俗,以及应节戏,就暂时写到这了,如果您有兴趣的话,请继续关注本系列的下一期,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

精 彩 回 顾

梨园拾趣 之 形形色色冬赈戏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元旦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腊八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打春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祭灶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年关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封箱封台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新春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开台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上元节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闹花灯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龙抬头

(0)

相关推荐

  • 王致俊 | 孝义清明节礼俗

    往期回顾  ·  于文华和许海霞的孝义人生 ·  支部书记第一人 | 中共孝义首任党支部书记李正旺 ▼  点击收听  ▼    主播 | 苏丹 作者:王致俊 清明节是寒食节的前一天或后两天.它是二十四 ...

  • 【广东】李裕伟《寒食节》指导老师:吕燕清

    寒食节 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六年级 李裕伟 在我的家乡里,过年,端午节,元宵节等节日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有一个节日也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那就是---寒食节.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 ...

  • 清明节就要到了,你知道它的由来和风俗吗?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古史传奇# 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4日-4月5日期间,我们又称之为踏青节.祭祖节.寒食节.三月节等,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

  • 清明节的传说竟然与山西人有割不断的联系

    清明来历 qingming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介子推(介休人)为了给逃难而无食物的晋公子重耳找到吃的,竟然将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肉汤给对方吃.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晋文公赏赐了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祀神

    每年阴历的三月十八日,是戏曲界恭祝祖师爷的日子,各戏园子歇工祭神.梨园行所供的祖师爷,一般被称为老郎神,究竟老郎神是谁?有说是优孟,有说是唐明皇,也有说是二郎神,还有说是唐莊宗,即使梨园界的前辈们,也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蟠桃会

    在写这篇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这是评剧名家马泰在<红色联络站>中的一段唱:三月三里来三月三 一曲评剧<红色联络站>的选段听完之后,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三月三. 1 先说这段唱,描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端午

    时光荏苒,转瞬又到了端阳节.北平旧俗最重视年节,被看做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事,正月.五月.八月三节最为注重.人们都会放假休息,市面也很繁华. 五月节称为端阳节,这个节的名字很多,据<荆楚岁时记>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祭关圣

    阴历五月十一是关圣帝君圣诞,北京正阳门外关帝庙,由各界善士,在五月十一就开始庆祝,这种祭祀形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在清初为五月十一.十二两日,除民间庆祝外,各公署也会庆祝,这天各公署会放假一天,禁止梨园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龙抬头

    灯节之后的习俗就是"雍和宫打鬼". 打鬼为蒙古旧俗,所以只有京都的喇嘛庙有,一般是正月二十三演鬼,二十四.二十五正式打鬼,当时北京有黄寺.黑寺和雍和宫三座喇嘛寺,也只有雍和宫是正月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闹花灯

    上元节为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节,不仅民间重视,就是梨园行也是相当重视的,清时,各茶馆为应节,于节前就已经约请好五城子弟票友来场消遣皮黄大鼓,所唱之曲也是多偏重于元宵节. 而各戏院也是争演应节戏,一般戏班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上元节

    上元节又称灯节,也称元宵节,还叫元夕节,其意味正月十五为新年以来第一个月圆,故称元宵,所以都很重视.元宵节始于何时,没有明文记载,但<太平御览>所载<史记·乐书>曰:"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开台

    旧时戏班新年前封箱封台,然后就都回家过年了,戏班恢复演戏一般是正月初一,演出之前要先开台,开台也有一定的规矩程式的.       最早的开台前,按旧例还有净台,并唱净台咒"罗里达"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新春

    按照旧俗腊月二十三祭灶称为小年下,除夕被称为大年下,现在似乎都不这么称了,有时也会听到老人们会说大年下的,应该泛指春节了. 旧俗除夕这天不拘昼夜,京津称除夕为三十儿晚晌,<燕京岁时记>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