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诞生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萌芽地

邓州历史上有很多书院,春风书院、大成书院、金山书院、韩文公书院、临湍书院、贾状元书院和花洲书院,而名声最大、影响最深的莫过于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坐落在河南省邓州市古城东南角,是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办的,因书院东侧有百花洲,故名花洲书院。

书院建成后,范仲淹亲自到书院讲学,为广大学子传道授业解惑, 使邓州文运大振。

范仲淹在花洲书院或执经讲学,或以文会友,或登高揽胜,或击筹高歌。尤其是他应滕子京(滕宗谅)之约, 在这写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为邓州的人文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考中进士,同朝为官,共同劝谏刘太后(刘娥)还政,共同抵御西夏,是志同道合的 患难之交。

滕子京被人诬陷滥用公使钱贬官岳州后, 重修了岳阳楼。新楼落成之际,滕子京派特使千里迢迢送信给范仲淹,恳请其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

此时降衔“给事中”知邓州的范仲淹, 已是肺病缠身的58岁老人,且刚遭受新政夭折的打击,但他矢志不渝,仍“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孜孜民事,政平讼理, 整修百花洲,与民同乐,建花洲书院,兴学育人。

当他接到滕子京的《求记书》和《洞庭秋晚图》时, 不由从心底升起一股对老友的怀念之情。回顾30多 年的仕途,他与子京可谓患难之交。新政失败,好友首当其冲被谪贬远方,他的改新成果也付之东流。

然而,范仲淹坚信自己的政治抱负,为劝慰老友, 也为向世人宣示自己的政治主张,于邓州的花洲书院挥动如椽大笔,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花洲书院也因《岳阳楼记》,成为名扬天下的文化圣地。

花洲书院不仅是《岳阳楼记》的诞生地,还是张载名言萌发地。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时, 18岁的张载专程到延安拜见范仲淹,请求跟随范仲淹从军为国立功。

范仲淹见张载宜文非武,便劝张载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遂教他研读《中庸》,张载从此走上了研究学问的道路。

范仲淹知邓时,他从学于花洲书院,成为范仲淹易学方面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理学关陕学派的宗师。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气节,对张载影响巨大,张载一生无论居官从政还 是著书讲学,无不贯穿这种精神。

张载影响后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天下开太平”,最早就萌发于花洲书院,得益于范仲淹在花洲书院的教诲。

北宋治平四年(1067 年),大书法家、时任河南叶县尉的黄庭坚,曾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作诗云:“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 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

北宋绍圣二年(1095 年),范仲淹的第四子范纯粹任邓州知州,整修了花洲书院。从南宋到明朝, 花洲书院屡圮屡修,一度为邓州州学。

明代称为“花洲相迹”,清代叫作“花洲霖雨”。

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曾求学于花洲书院,如:官至御史中丞的状元贾黯、官至门下侍郎的韩维等。近当代的语言文学家丁声树、文学家姚雪垠、著名作家二月河等,都是从花洲书院走出去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