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不讲信用”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今天分享一篇孔子的关于信用的故事,希望大家看后对“信用”有更多的认识。

孔子的”不讲信用”

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还说过“无信不立”,强调信是很重要的。但是像反对“愚忠”、“愚孝”一样,他也反对绝对话的“愚信”,这也反映了他的中庸思想。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准备去卫国(今鹤壁),到达“蒲”这个地方(读博音,今山东博兴附近)时,被当地人包围,不允许孔子去卫国。

孔子一个弟子,名叫公良儒,勇武有力,人高马大。他捐助五辆兵车保卫孔子安全。此时,他立刻拔剑而出,带领车兵杀向蒲人,一场血拼马上就要上演了……

这是一支有信仰的精锐部队,而对方只是履行职务的公务员,所以蒲人看到公良儒杀气腾腾的样子,也害怕了,说,只要孔子保证不去卫国,就可以放行。

孔子听到报告,立即表示同意,发誓不去卫国。蒲人便解围而去了。

蒲人一走,孔子一赶马车,对弟子们说,走,去卫国!

弟子们不解,问孔子:您刚和蒲人萌过誓说不去卫国,怎么马上就不算了?

孔子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要萌也,神不听。要挟威逼之下的誓言,神也不认可。(我们更不必要遵守了呀。)

孔子说过另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音坑,石块敲击的声音),小人也。(翻译:无原则,不问是非曲直的守信用,表面是杠杠的,其实是境界不高的人。

对法律有一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合同订立上,有这样一条规定:被胁迫而订立的合同,自始无效。情势变更的合同,也是可以撤销的。

想一想尾生抱柱的悲剧,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权变和灵活。那些说孔夫子迂腐的人,可以休矣。

欢迎您和我们一起讲述自己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