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最怕什么?智慧的独居老人这样选择
孟子说: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网红说,父母在,人生尚知来处,父母亡,人生唯余归途。
凌风说,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和谐社会的良知,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尺。
人活一辈子,年轻时可以独身,清静无扰,自由张扬,爱己所爱,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及时行乐,开心就好!
但,人都会老的,红颜总被雨打风吹去,少年终被岁月消磨尽俊容健朗。
那么人若老了,孤单独居时最怕什么呢?
社会学家研 究发现:人之所以恐惧,一是对过去痛苦的记忆,二是对现实的难把控,三是对未来的不可预测。
中国老人已突破二亿,上海公益组织∵调查发现,老人有四怕。
一怕病。人若老人,独居时,无子女在身边,小病还可忍耐,一旦大病不能自理,困窘立马呈现,即令叫上了120,进了医院,如果要 上手术台,却无人签字。这样的心境,想想后脊发凉。
二怕被遗忘。孤独一人,子女难得一见,只活在子女的通讯录中,恰似活在孤岛之上。据民政局调查发现,八成的老人,一年与子女见面三次,每次平均36小时,一般不到三天。想想独居的老人,最思念的是亲人,但其子女,或远在外乡,或为了工作,为了家庭,无法尽孝时,老人被遗忘的心情想必是,刚服了六味地黄丸,又打翻了五味瓶。
三怕饮食,生活不能自理。有人说,人活一百岁,那么九十岁恰如婴孩,软弱的孤立无援;人在八十岁恰如幼童,跌跌撞撞,饮食生活难自理。
上海的志愿者也发现,有些高龄老人生活困难,上下楼不方便,去菜市场丶超市如婴儿滑雪一样艰难。为了应对,他们常常是,煮一锅粥吃一天。
再就是换水龙头丶 换灯泡这些不可预知,但又急手的日常事;换吧,找不到工具,也无力使用;高空搭凳,怕踩空,又怕下不了凳子。真是左右为难。
四怕黑,更怕孤独。静安区有一位老人,独子留学成家,接母亲住在一块。
但儿子也只是每周六回家,与老人说话少,老人在陌生环境不适应。
回到自己的家中三个月中连连生病,儿子陪了三次,花钱尚在其次,但工作的拖累让儿子显得焦虑,处处照顾不耐烦。真应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无奈和伤感。
于是老人又申请入养老院,却在半月后又坚持搬出。因为这位老人实在适应不了集体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孤独在心,住在那儿都不开心。因此老人也得想清整如何过好晚年的
的应对方法。
1,尽量与子女住在一起,方便得到照料和依靠,或者在附近租屋,方便子女的应急安排。
2,找合适的人搭伴。俗话说的好,少年夫妻老来伴。男女有别,即使是亲生子女,老了,生活的自理相当重要。如果有个伴侣,还可减少孤寂。
3,身体合适时,多出门,多走公园。越独处,越孤单,多在能力的许可之下,接触世界,才更有利于身心的调节,毕竟人是最怕孤独的动物。
4,结伴合住。据央视报道,日本有七位知性女人,结伴合住二十年,最长者九十三,一直相处和谐,精神焕发。
她们合租的原则,能生活自理,有养老金,二是互不干涉,尽量不给人添麻烦,三是留彼此空间自由,又有每周和节假的活动计划。
在欧洲,也有老艺术家协会,他们集中居住,能得到政府的养老补贴之外;还能发挥余热,将公益与教育相合,组织公益活动,积极帮扶困难学子的教育,或抑郁青年的治疗等方面。
老有所养,让老人活得体面,活出尊严。这不仅要靠社会养老丶医疗制度的完善,也要老人提升认知,在壮年时就提前完善养年计划。
感谢关注凌风谈生活,或关爱家中老年人生活的朋友,欢迎上评论区探讨:为什么孙女总说,奶奶身上有老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