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泛舟】俞思义︱羡余和赘余 ——“赘余”才是多余限制

羡余和赘余 ——“赘余”才是多余限制

文/俞思义

我们平时说话或写文章总是力求简洁。可是有些明明是多余的话,却没人反对。比如 “向前进、向后退”,进当然向前,退当然向后。可见向前及向后是多余的。“亲眼目睹”,“目睹”当然是“亲眼”。这一现象叫“羡余”。现代汉语里,某一个语言组合中有多余的成分而不视为“赘疣”,称为语言的“羡余”现象(“羡余”即“余剩”,也就是多余信息)。这意思是,尽管有多余信息,但不感到累赘的就叫做羡余。

这一术语最早是由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中国话文法》中提出的。他说,“虽然如此”中的“然”即“如此”,这就是“羡余”。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说:“有些话虽然用严格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大家都这样说,都懂它的意思,听的人和说的人中间毫无隔阂,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

像“他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才写成这篇好文章。”“推敲”就有反复的意思。再如,心想、咸盐、窗户、道路、甘甜、途径、逮捕、奔跑等,实际都有多余信息。比如“咸盐”盐当然是咸的, “道”就是“路”等等。成语:凯旋而归、高声喧哗、非法走私、一致公认、仔细端详、半斤八两、百依百顺、不声不响、参差不齐、赤身露体、千变万化、背井离乡、花言巧语等,也都有多余信息。如“凯旋而归”旋就是回归的意思,“公认”就是一致认为,等等。人们都在用,而不觉有什么不妥。

在加注的音译词中,羡余现象很普遍。芭蕾舞(芭蕾就是舞)、啤酒(啤就是一种酒)、酒吧(吧就是喝酒的地方)、轮胎(胎就是车胎轮胎)、卡车(卡就是车)、汉堡包(汉堡就一种包子)、桑拿浴(桑拿就是一种芬兰浴)。

羡余可以补充音节、增强节律感,有形式上的音乐美和对称美,还有增强语势的作用。朱德熙等学者认为羡余信息是多余的,但因为汉语的使用习惯,已经约定俗成,不能舍弃。

可是如果有人说“她是十七八岁的女姑娘”或“他是年轻的青年”,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再如 “要杜绝不必要的浪费”、“要改掉这些不好的毛病”,“浪费”都是不必要的,难道有必要的浪费吗?“毛病”都是不好的,能有好的毛病吗?如果是好的,就不叫毛病了。这就叫“赘余”,这才是逻辑上所说的“多余限制”。

究竟应该如何区分羡余和赘余呢?

首先,在实践中是否得到大众的认可,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再看是否符合语言习惯。

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丝竹”就是“管弦”,但如果只用“丝竹”或只用“管弦”语言节奏及语意的强调都嫌欠缺。而且丝竹管弦已成习惯用法。朱德熙认为“习惯语是不允许分析的。”如果说“女姑娘”很不习惯,而且不起任何修辞效果。所以必须反对。

再次,若减去重复的部分,却影响句子的意思或不符合习惯,那就是“羡余。”如“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向前进”,改成“我们一定要不断地进”,显然不合适。而“女姑娘”去掉“女”,反而简洁明快,可见“女姑娘”是“赘余”,是多余限制。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存在羡余现象。据说汉语相对欧洲大陆诸语言,羡余现象还是较轻的。

作者
简介

俞思义,1933年生,在中学教学语文21年,在高等院校教学普通逻辑等21年。从南京晓庄学院退休。

我的昵称是集义所生。六岁时读私塾,先生为我起了“集生”为“字”。这个“字”源于《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所说的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意思是,浩然之气必须积善,做任何事都要合乎义才能生成,而不只是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取得的。我用“集义所生”作为昵称,也是一种纪念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