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到了,那我们就来听听幽默的古典音乐
愚人节到了~~~~亲爱的伙伴们~~~~~ 除了捉弄伙伴们和纪念可爱的哥哥(RIP), 我们也来看看古典乐中的幽默元素吧。幽默就像菜里的糖?,多一点生活更鲜美!
一提到幽默的古典乐大概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海顿爸爸的惊愕吧!
海顿之所以能称父是因为一个是对贝多芬而言,像父亲一样的存在呢,再一个是交响乐的王中王的地位。所以虽然古典乐中的父亲很多,但像海顿这样的双重父亲身份还是很少见的。
“惊愕”的正经名字是第94号交响曲,是12首伦敦交响曲中的第二首。“惊愕”的灵感来源是因为当时的观众经常听着听着就打瞌睡,于是在第二乐章中,海顿使力度有着强烈的变化,来叫醒大家!!!
吆?睡着呢?宝贝儿?醒醒!!!!!太阳晒屁股了!!!
这种风格充分体现了海顿式的幽默,出乎意料中带着一丝顽皮~
其实古典乐中有一些幽默的曲式。当人们看到这样的形式就知道,嘿!这个老伙计要玩一把啦!
谐谑曲
来大家一起念:西夜谐,西月谑!我相信跟我一样失去看陌生汉字的能力的人还是相当一部分的。正经说,谐谑曲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器乐体裁。
贝多芬是第一个用谐谑曲代替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放进奏鸣曲,交响乐之类的套曲里的作曲家。随后,舒伯特,肖邦等写了不少独立的谐谑曲作品。比如,大家最熟悉的这首:
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
谐谑曲以三拍子为主。当然,到了19世纪什么曲式都要打破的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二拍子的谐谑曲。比如这首钢琴考级10级曲目,门德尔松《谐谑曲》Op.16 No.4。
整首曲子的主题就是简单的单音重复,然后全曲充斥着门德尔松标志性的小精灵跳音。这个名字是不是可可爱爱?(是的,我起的,请崇拜我!)门德尔松的跳音真的好像小精灵偷偷摸摸垫脚走去捉弄人呢。
幽默曲
幽默曲顾名思义,它很幽默。幽默曲主要出现在19世纪,跟谐谑曲是类似的。只是节奏不再限制在3拍子。大家最熟悉的大概是德沃夏克的幽默曲了。
这首幽默曲其实简单朴素,没有什么太花哨的成分。不得不说,德沃夏克写旋律就是牛。在那个复杂的浪漫主义中后期,能写出这样清新不做作的旋律是一件很难能可贵的时期。难怪得到勃拉姆斯的无限褒奖。
那我们从音乐性上想一想是什么元素造成了音乐中的幽默感呢?
本宝宝是这么想的:
1、欢快的速度
欢快的速度往往能帮助曲子在快慢上有更大的变化。很简单的道理,当曲子为快板的时候,中间柔和的旋律可以在触键/和声上做慢处理,一块一慢彰显变化了。如果一直是慢的,那中间就很难更慢,给人的感觉也趋向柔和了。
2、出于意料的停顿
这点堪称海顿爸爸的绝技。当大家对一个旋律熟悉心里已经有期待它的走向的时候,戛然而止。空它3,5拍,然后转头去开始另一条旋律。一脚东再一脚西,让你措不及防。
3、出乎意料的重音
这一点其实跟上一条类似。打得就是措手不及。本来第一拍的重音偏偏移到第三拍上,是不是让你听得心里咯噔一下?
4、匪夷所思的逻辑与一惊一乍的情感变化
这应该算是以上两条在感官上体验的总结。一个词就是让听众不得安生,以达到与民同乐的目的。这时候作曲家应该就像罪犯都会回犯罪地点欣赏自己的杰作一样,骄傲中带着一抹神秘的笑来到演出厅,坐在后排一个无人注意的小角落,欣赏无辜群众被曲子吓到几哇乱叫。
然后他还要看着一无所知的听众听完了起立,边喊Bravo!边赞许的点着头以肯定作曲家的幽默与用心。这时候我亲爱的朋友,千万别回头!不一定海顿爸爸就在你身后。嘿嘿!皮一下很开心~
5、灵动的跳音
这条是专为门德尔松设计的。无论大家熟悉的仲夏夜之梦,还是刚刚的谐谑曲,灵巧的跳音可谓门德尔松的专属,别人用都侵犯版权的级别。这种长片段的跳音,给人以生动可爱的形象。
最后,希望大家每天过的开开心心的!充满幽默的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