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的教改为什么举步维艰?同这7个原因密切关联

同城镇中小学的教改相比,农村中小学的教改总是步履维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教师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学生素质太低,是学生身上仍然存在着的浓厚的农民性在作怪。不过,写到这里,笔者要特意声明一下的是,这里,我无意贬低农民。实事求是的讲,中国农民具有十分鲜明的二重性。一方面他们勤劳朴实,憨厚诚实,吃苦耐劳,富于韧性;但另一方面,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与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现代精神不相一致的、落后自私的诸多品性。这种品性在今天显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了。

现在,我们接着本文的中心话题继续来谈。上文提到,农村中小学教改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是学生身上仍然存在着的浓厚的农民性在作怪。那么,这种农民性具体表现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有7点。

1. 封闭性。中国农民善于在一个狭小的、较为封闭的环境里独立的、踏实的工作,却不善于在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环境中与人合作。

2. 狭隘性。由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环境特征等的局限,他们的胸襟往往表现出令人头痛的狭隘,而且不易改变。

3. 自私性。这是在农村较为落后的、单一的、单干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

4. 固执性。他们喜欢默默无闻的、脚踏实地、认真认真地去做事,但思想观念很固执,因此,常常不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和效益上的高效性。

5. “老好人”式的不诚实。他们在面对某种集体性问题时,首先不是从全局利益出发来考虑。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我这样做,会不会得罪人。基于这个原因,他们的集体观念较为淡薄。

6. “晒太阳”式的懒惰。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除了农忙季节,在很多情况下,农民以晒太阳、闲聊、抽烟锅等方式打发光阴。

7. “蜗牛式”的低效率。

以上7种都是农民性的具体表现,它们在农村中小学生的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改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得在发扬农村中小学生身上农民性的优秀的一面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破除他们从祖先哪里承袭下来的劣根性。

换句话说,农村中小学要开展教改,突破口不在教育教学的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方面,而在改变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学习意识等方面。这些方面改变了,农村中小学的教改就能顺利开展。

诚然,改变这些方面很不容易,但农村中小学要发展,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路子非得走。走通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就会有大的改观;走不通,或者说,只在教学方面动手术,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还是原地踏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