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为进的套路
1
刚刚矫情完,写完了《天黑得好厉害》,门口就有学生敲门。
“郑老师,你要吃烧饼吗?”
我的天,此时已是晚上7点,而我却还没吃晚饭,这个请求真是我的救命粮草啊!
“哦,不用了,郑老师吃烧饼上火。”(装客气,虚伪!心里其实不知道多么想吃了!)
“郑老师,这是我妈做的,不是买的呢。”学生还是一脸恳求的表情要让我收下这片烧饼。最喜欢这种按套路出牌的学生了,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
“这样子啊,那快拿来,快拿来。”
吧唧吧唧吧唧吧唧。
“怎么样,好吃吗?”
“嗯~嗯~嗯~味道确实不错。”
2
吃着烧饼,估计是补充的碳水化合物激发了大脑的思维,我竟然想到了我们中国人在待人接物时互相推让的礼节。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套路,具体来看,可以分解成如下的步骤:
①我请你吃东西;
②你退让说不用了;
③我再次向你发出邀请;
④既然你正心诚意地请求我,我就大发慈悲地答应吧。
这是一个完整的礼节闭环,如果主人客气的话,还会将第③、第④步再多重复几次。
可是,这样一种客套好假哟。
心里明明特别想要一个东西,却非得说不要,甚至还得表现出不喜欢的样子。
3
我想到了商场里买衣服的女同胞们,她们明明对某件衣服爱得热烈,却一定要表现出这件衣服问题多多,哪哪都不好的样子——当然我们能理解,这是砍价的需要。
但是,再做一个推演,当这样的假客气,这样的掩盖自己真实需求的处事行为成为我们教育子女的原则时,我们将会教出怎样的孩子?
我想我们教出的孩子的确会很内敛也很沉稳,他们对外界似乎无欲无求,他们是我们评价体系中“成熟”的那类人。
但是,这样的处事原则是否会压抑孩子真实的自我?
渐渐地,他们只会随着外人的评价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只会去满足其他人要求他们做到的事,他们从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丢失了自我,成了一个个符合中国传统德行的、没有自己性格的好人。
好人很好,只是,这样的好人活着毕竟憋屈。
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真的那么难吗?
4
说真的,人饿的时候,真是吃什么都香。
那个烧饼的味道真好,真想再吃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