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如梦——50、60后的温馨回忆

儿时的游戏
国家相册
童年如梦-50、60后的温馨回忆
作者:天地悠悠

那时去已远

记忆似昨天

岁月如梦现

再回到童年

金色的童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儿童合唱团 - 世纪歌典16 少儿篇

幼儿园篇

照片中可看出,小朋友们的服装整洁,表情欢乐。游戏的名称和玩法已想不起来了,依稀印象是连成移动的'人墙',阻挡某个小朋友抓到另一个。不过,童年'做什么都认真,玩什么都快乐'。

不管是托儿所还是幼儿园,只要小朋友们一起吃,吃什么都很香。

'驾',道具虽简易,一样有乐趣。照片中,两位儿童不仅长相可爱,着装也挺讲究的。只是男孩比女孩的鞋'高档'些,女孩的服装更醒目些。

玩这种'变花样',男孩可能弱一些。不过快输时,可以'耍赖',首先声明:'不玩了'…

看得出,能被选中演出一定很快乐光荣。

穿衣篇

那年代,用绸子、缎子、条绒当面料做衣裳好'奢侈'啊!也许是非寻常的家境,或是特殊的节假日。该不会是为'迎娶新娘',才换新装的吧。就算长相般配,新郎也得找高处站站,也别两个都不撒手哟…

那时几乎每个女孩都梳着小辫,短粗的、细长的各式各样都有。从照片中看得出,虽然那时吃的食物花样不多,但女孩子们的辫子却是'黑又亮'。少女尚且如此…不过,一般男孩们对此却大都不太'关注',更不羡慕。感觉梳辫子'太麻烦了',弄不好,还经常被别人从背后'揪一把',难免打架时更吃亏。

学校篇

那时虽然每天都上学(曾经每周有一下午不上课),可作业并不多。'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五七指示'等精神,贯穿教育系统。每学期都有二至四周的时间,停课进行'学工、学农、学军'之一的实践实习活动。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仍是要牢记和摆在首位的。

上学歌 儿歌多多 - 儿歌多多经典儿歌

照片拍摄的,据说是市50年代的唐山市西山路小学。男女小学生们穿戴整洁、朝气蓬勃,结伴说笑同行,个个都是天真快乐的样子。但不知何时、何由,到了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好像即使是小学,男女生也不再一起行走,更少见喜笑颜开地交谈了。

照片中可看出少数学生(老师)戴着'红胳膊箍'(红袖标),推断应是文革期间。而戴着的应该是班干部或'五好学生'(好像比'三好'多了'劳动好'、'卫生好'),当然,那年代也非一点关系背景都不讲。'成分高低'(很讲'出身的'),是否'根红苗正',在加入红小兵等组织之前,考察很严格,绝非一视同仁。

那时除了'政治挂帅',讲课本中的内容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学生们对老师们在课堂前面除了讲课的风格、水平、表情,乃至对他(她)们的脾气、喜好、长相等都有各自和共同的评议。只是有的(人)能说出来,有的(人)藏在了心里。

那时除了教室外明天要做的课间操,课堂也有眼保健操,具体怎么做,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课间休息是很宝贵的时光,都用在'去方便'那简直就是浪费。如果感觉上课时间越长,对课间自由活动就越盼望,而且常常(各种游戏)活动未尽兴,上课的铃声又响,不得不匆匆跑回教室,无奈地回到座位上。

50、60后的同伴们,那时几乎每天(除了下雨、雪)都做的课间(仲夏也改到过早晨)广播体操,你还会比划几节?能记住一半的,当初至少也是班干部。有兴趣试试又想不起来咋做的,就对照练练吧。

那时,做广播体操体育老师(或体育课代表)要站在前面做(示范)。班主任在后面看着(监督),哪位同学做错了或做得不认真,回教室有可能被老师点名指出或不点名批评的。

课间游戏

如照片背着赛跑的,比较'斯文'。悬念少,刺激小。玩的更多的是(唐山有的地方管这叫)'骑马杀仗'。玩法是:分两拨人'对着厮杀',即:被背着的人相互拉拽,上面的人只要脚沾地,即为失败,也就失去了继续'战斗'的资格。哪拨人能背着伙伴站立到最后,该拨就是赢方。双方混战时,为双脚不沾地,上面背着的人有的肩膀都快着地了,还双手拽着对方'死不撒手',背人的还紧夹着其两腿,往前用力,经常出现双方同时'人仰马翻'躺倒地上。那场面真是既热闹、刺激,又很滑稽。背人的,通常都个头大、有力气的;被背的,一般是胆子大、挨摔不怕疼的。

几乎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跳马'。那时小伙伴们也故意叫'骑驴',通常通过'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输了,谁就当被人骑(跨跃)的那头'驴'。不过当'驴'的一般都不会很'乖顺',经常在上面的正双手按背,两腿腾空时,他会突然站立,于是体育锻炼课,很可能变成'仰八叉'(仰面摔跤)的表演。最后也许还会接着有追逐打闹的续演。

唐山有的地方管这叫'撞拐',除了同一姿势的比赛速度,玩的最多的与上述'骑马杀仗'游戏相似。也是分两拨人,都用盘着的腿,相互碰撞。双脚沾地着即为输,哪方能这种姿势站立到最后,即为胜方。玩这种游戏最好玩刺激的,就是几个小个子的(男孩),围攻冲撞一大个子(也有可能是高年级的男孩)。当大个子在一群小个子围成的圈中,'左突右撞'或追赶小个子时,其他小个子蜂蛹而上,'群起而攻之',似有非洲草原上狮子追咬鬣狗,森林里棕熊大战群狼的场面感觉。

别看身体单薄两腿细,蹦蹦跳跳有力气。

一般女孩子爱玩,单、双人、集体跳都有,有灵巧的,跳得花样多,时间长;也有跳几下就重新开始的。不过经常蹦蹦跳跳,既锻炼了,也开心了。

跳'猴皮筋',这也是女孩专项游戏。从较低开始,越跳越高,好像一边跳,一边还念叨着'顺口溜':'叛徒叛徒蒲志高,你是人民的狗强盗'。看照片中小姑娘们不仅'步调一致',而且腿抬得好高啊!

男孩子们玩这个时,玩着玩着,就会经常出现你拉我拽,谁也别想在上面站住。

'荡滚木',玩法与上相似。谁都甭想在上面找平衡,多玩一会儿,总有'使坏'和捣乱的出现。

别看球台'有些破',打起球来很快乐:早去先过瘾,晚到干看着。

别看各种体育设施不咋样,个个身体都很棒,只是常常过后'饿得慌',家里也有点'太费粮'。

课余时光

那时下午通常只上两节课,且作业很少。放学后,有的在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训练)活动,有的在回家路上,把书包堆在一起,大家自行玩耍。照片中像是'腰鼓队'的成员在活动。

春 季

春天虽然说是美好的季节,草长莺飞、百花齐放,但对脱下厚笨的冬装,准备疯玩的男孩子们来讲,天然好玩的地儿却不多。实在找不到了,爬树上'侦察'一番,或者采摘些槐树花'尝鲜',也能快乐地消磨时光。

嘀哩 嘀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儿童合唱团 - 世纪歌典16 少儿篇

夏 季

到了夏季,白天,爬树掏鸟、粘知了,那是少不了的。

泡在河里嬉水捉鱼

夜晚,藏猫猫、逮蛐蛐    除了观看挤满人群的露天电影    要么就听乘凉的大人们    摇着蒲扇讲不完的稀奇故事

放暑假了,能约上几个伙伴到河里游泳,就已经够嗨了,如果水里还有鱼,那就更玩疯了,太阳快落山了,天凉快些了,也就该'过足了瘾'回家了。

一看就是在水里埋伏后,开始举起(小木)手枪,发起冲锋了。他们嘴里一定喊着:'冲啊,活捉xxx,别让xxx跑喽啊…'

往水里扔石子,看谁的石子在水面上弹跳的次数多。唐山这种玩法,恍惚也叫'打水漂',不过字面意思与实际也似有贴切之处。

哇,有的穿短裤,有的光屁股,真正的混合泳耶。不过以本人亲身经历,裤衩的松紧带不可靠的话,站的越高,大头朝下入水越猛,裤衩多半会(自动脱落)先冒出水面,若不尽快抓住,它可不总漂着…

那时整天在河里'泡着'的孩子挺多,但有救生圈等玩具的几乎看不见。如图能有破旧淘汰的汽车内胎,修补修补,在水里玩那可是众人艳羡之物。如照片一个人玩太浪费,一起玩才够哥们。

那个年代消夏的主要冷饮品就是冰棒(唐山也叫'冰棍'、'冰块'前者圆棍形二分一根,后者长方形三分一根,奶油的五分一根)。买冰棒的既有固定点的,也有流动穿大街走小巷的。阴天下雨时,'处理'的三分两根。小朋友之间,若是谁一次买几根给伙伴们吃,那简直赛过当今自掏腰包请朋友、同事吃顿大餐。

照片中三个儿童颇像姐和两个弟弟,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两个弟弟每人一根冰棒(正甜蜜地唆着呢)。为何姐姐没有?而且旁边后面一群小朋友都在眼巴巴地瞧着,也许是好奇看照相,也不见得没有'垂涎'那又凉又甜又解馋的冰棒的。

麦子丰收了,俺们人小也要爱劳动,抱麦子到麦场,到田地拾麦穗,样样都行。

劳动最光荣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儿童合唱团 - 世纪歌典16 少儿篇

秋 季

秋天到了,那是收获的季节。放学回家的山路上,拾些柴火,也等于做点家务。

田边地头家门口,丰收在即,人丁兴旺,哪儿都是幸福快乐的景象。

秋收大忙,劈玉米、收高粱、挖红薯等农活,俺们也能顶半个'壮劳力'

艰苦朴素不忘本,'颗粒归仓'传人心,。岂能让萝卜,红薯白白地埋在地底下。

别看俺们穿的不咋着,俺们很充实,玩得开心,活得快乐!

冬 季

冬季来临,天寒地冻 雪花纷飞    却是玩雪滑冰的好时节    堆雪人、打雪仗    坐上冰车追着跑

围上一圈看'抽陀螺'(唐山也叫'抽噶根儿'),一个人玩(也许轮着玩),大伙瞧着也过瘾。为啥大都在冬季玩呢?是穿得多,防护好,抽着也不疼吧。

照片唐山叫'滑冰车',一般都是用木板当横撑,方木条竖支撑,做成框架。用铁丝,最理想的是用小型丁字钢固定在竖着的方木下,作用似冰鞋的冰刀。两手用的'扦子',一般用钢筋做,一头煨弯,一头磨尖,实在一时找不到钢筋,把家里的炉钩子的前面砸直了用也不错。当然,是要冒着被家长训斥风险的。

那时冬天只要下雪,很多小学生无需老师号召,都会自己带上条帚、铁锹、甚至煤铲等工具,提前赶往学校除雪扫雪。同时还会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等。做完'好事',等着听老师表扬,又能快快乐乐玩一阵。下雪,时常令人期待。

冰天雪地无所惧,尽兴玩耍汗湿衣。

有许多游戏是不分季节、不挑场地的。比如:老鹰捉小鸡。

荡秋千看似简单,实际想悠得又高又飘是很难的。虽有刺激感,也着实有风险。不过,照片中的小姑娘荡秋千的技巧、胆量、高度,还是挺让人钦佩的。

他们正在玩什么呢?看'小人书'?玩三角(唐山也叫'鼻子'用烟盒纸等叠成三角状的纸玩意)赌输赢?斗蟋蟀(唐山叫'掐蛐蛐')?笔者猜不准。不过,那时能有相机抓拍到这情景,确不简单。

看'小人书' :那个年代'小人书'几乎包罗万象,古今中外的科技、历史、军事、地理、人物传记、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题材都有,电影、戏剧、小说等改编浓缩和成套系列的也有很多。有多少少年儿童(乃至成年人)通过看'小人书'学习了多少知识,增长了多少见识,恐怕谁都难说清。

看'小人书'有瘾,见到喜爱想看的,管它在哪儿,'一见钟情',捧到手里,目不转睛。一本接着一本(恍惚记得街头看一本二分钱,顶多看一两本,再多就没钱买冰棍了。)

街头巷尾、路旁檐下哪里有'小人书'摊,哪里就有孩子们'如饥似渴'翻看的身影。

记得成套的《三国演义》(六十多集世面很难见到)、《杨家将》《水浒传》等最吸引人。比起八十年代中期又出版的同类系列图书,更早些年代'小人书'里的人物,画的更逼真、细腻,装帧也更讲究完美。

八个样板戏和众多影片剪辑的(如地道战、英雄儿女、奇袭等)也很受喜爱。小朋友之间谁家的'小人书'多,谁会让人羡慕,自己也很自豪的。只有关系亲密的,才会外借或相互'传换'。

看露天电影

坐在地上看,不怕脖子酸,何惧蚊虫咬。

实在找不到好位置,能爬到树上观看,也令人羡慕和佩服。哪怕看到的,也许是以前看过的'老影片',或是真人版的'样板戏'。

这些电影,只是那个年代(文革时期)能反复公映,收音机也经常播放'录音剪辑'的部分影片。它们对童年我们的影响教育和留下的印象之深,可以想见。

胡同大院里的风景

扔沙包,唐山那时有的地方叫'砸瓦'(里面装些红果核、大沙粒等缝制的小布口袋)。玩的花样也不少,其中唐山有一种玩法挺好玩,且刺激。两个厉害的'首领',分别一对一各挑两伙人。划一块地,一伙在里面,另一伙在外面的两端线外。外面的人用沙包(瓦)砸向里面的人,被砸中的就出来,直至全部被砸中,就两伙人就角色对换。如果被里面的人接住了沙包,则接住的人可以尽快跑到边线旁,背朝着外面的人,将沙包扔出,用力大小,扔的远近,自己决定。如果外边的人没接住,等于里面的救人成功,可以再进圈里一位;如果接住了,里面的人,全部出来。通常里外的人都很投入,相当高手,又蹦又跳,左躲右闪,连喊带叫,一玩就是小半天,乐此不疲…

让我们荡起双桨 儿歌 - 经典少儿歌曲180首

没有电扇、空调的屋里太热吧,是做功课准备期末考试,还是做暑假作业呢?

只要能写作业管它在哪儿,写完了好去玩啊。

家门口(看)大人下棋、'斗嘴',是那么安闲、有趣。

运动游戏玩累了,打打扑克也不错。

虽然胡同窄又挤,到处充满快乐生活的气息。

学习雷锋做好事,街坊邻里互周济。

别看老人家身体瘦,也许他摇着蒲扇讲起关羽、武松和岳飞等,你也听不够。

房前屋后的游戏:逮麻雀(唐山也叫'家雀'qiao)如照片所示,院中撒些麻雀爱吃的食物,布好笸箩(照片中似蒸窝头的'笼屉')等用棍支好,拴连细绳人躲在屋里,手抻着绳子,眼盯食物,等待贪吃的麻雀飞临。那叫'专注'、刺激。别说俺们不懂爱惜生灵,那时麻雀可是'四害'之一啊!它们最大的罪过,就是敢与唯一的'高等动物'人类争食。

感觉通常多是男孩子才会那样做的,没成想照片中却是…有意思啊!

别看年纪小,捕鸟看似挺'老道'。

摔跤通常是男孩子最能比试能力,体现'尊严'的竞技游戏。谁摔跤'厉害',往往就不被别人'小瞧'和欺负。不过,那年代少年能穿摔跤服(唐山管这叫'搭子')'玩跤',没见过;穿的衣服摔跤是被撕开袖子,拽扯了衣兜倒是经历过。那时男孩子们即使挨摔,却不服输是很普遍的。

弹玻璃球也能上瘾,不良后果包括:有的把拇指指甲磨变形了。(当然这样的注定成不了'高手')普遍衣服邋遢,且大都先膝盖处先(磨)处窟窿,两手整天脏兮兮…

管它什么地方、哪种天气,能玩就好。

如此独自'勤学苦练',哪能知道何谓空虚寂寞?

红小兵合唱队:那时最常唱的革命歌曲有《东方红》、《我爱北京天安门》、《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

那年代有一阵,人人都要'红宝书'随身带,如果哪天忘带了,赶上课堂检查或学习,要么提前到别的班去借,要么速回家取。与上其它课没带书和作业本一样,也许会被老师说成:'上战场没带枪'。除此,经常合唱革命歌曲,也要使用它统一'造型'。

除了合唱,也有集体舞。是《北京的金山上》还是《金古玛米亚古都》呢?也许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吧。

那时,收音机里每天都有有许多爱听的节目。除了'红小兵'、'红卫兵'栏目(后来的'小喇叭'、'少儿天地'),还有'样板戏'、电影剪辑、长篇小说连续播讲等节目。其中小说播讲印象最深是《桐柏英雄》(影片《小花的原著》)、《金光大道》等。

滚铁轮,唐山也叫'推铁环'。几乎各工房小区的大街小巷都有孩子玩,既有趣味,也很有技巧。个人感觉推着这玩意去远处,不仅快,而且不觉累。

那年代自行车凭票采购,很不好买。别看照片中的小男孩推的不是'三大名牌'(飞鸽、永久、凤凰),但能捞着骑也足以让小伙伴羡慕,没准还会向其要求:'借我就骑一会儿呗…我保证不给你(的车)碰了、摔坏了…'。也许那小男孩会说:'我爸刚下班,好不容易才让我骑一会儿…'

虽然某些方面男孩子更显能跑能跳,玩起这种游戏只能一边站着、看着…

唐山也叫'歘大巴',大都是女孩子爱玩的竞技游戏。

这游戏也是男女孩都玩的,不过,男孩大都玩得不如女孩。

下面这张照片是位美国记者于一九七二年拍摄的(那年代几乎所有涉及唐山方方面面的彩色照片,都是他留下的)。照片中,那位姑娘很像是在'歘大把'。

唐山也叫'洋火枪'。但不是字面西洋火枪的意思,而是撞击'洋火'(火柴)棍的火药发出光响的自制'手枪'。

制作精细美观的,粗糙难看的的,并不要紧;重要的是能撞击打响(火柴头)。

一人喜呵呵,大家乐开怀。

过年篇

过年,可是那年代孩子们心中的'最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多少天都在盼望着过年中度过的,真不好说。因为过年起码可以满足:'吃的最好'、'穿的最好'、'玩得最好'…

备年货:    采购年货也非易事,城里好些都是平票限购供应。有时,即使有票、有钱,排着长队也不一定能买到。

过年吃的好:

首先年货备得早,那时可远不能与现在比。'除夕大餐'那么多香甜美味的食品,不仅得提前备足'生的'(鸡鸭鱼肉等),有些还得及早腌制、烹煎炖煮。

那时瓶装的酱油、醋、花生油等,并不多见。更多的是自己带着瓶子,去到商店或小卖部从专用大缸里抽(散卖)。人人都说'打酱油',而不说'买酱油'。

快过年了,尝尝俺们家做的'大串糖葫芦'咋样?

穿上新衣过大年啦!许多家为孩子提前很长时间都做了新衣裳,但要等到除夕那天,才会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打扮打扮。

众人面前,不仅要展示漂亮的新衣,还要表现高超的技艺。

这张照片太有'年头'了,也许是那个社会时期的吧。穿得像富家小姐和小'地主婆'似的。不过,过年的喜庆气氛,玩的游戏(空竹,唐山也叫'抖嗡子')没啥变哦。

过年吃团圆饭,北方腊月三十的午餐,往往就是各家各户最丰盛的宴席,当然也小孩子们期盼已久,最'解馋'的过年大餐。

为'不忘本',年饭大餐前,许多人家还有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活动:'忆苦思甜',或朗读学习'红宝书'。

除夕夜,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过大年'。甚至邻居之间不仅一起动手包,煮熟了还会送些,相互品尝,共同分享过年的喜悦。

人人亲自动手,个个笑逐颜开,阖家团圆乐融融。    除了那热热闹闹的家人团圆,香喷喷的除夕大餐,那种喜庆欢乐的情景、氛围、心境,还有那对新春期待和成长的盼望,也许才是最值得回想和怀恋的'年味'。

当今常听人感叹:'年味淡了','过年没劲了'。其实恐怕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如同酒的档次与香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饮酒人的心情。

初一早起,不管是住在一个楼里、胡同里,乃至一个街区、工房(现在叫小区)、村庄的邻居街坊都会相互走动串门。彼此关系好的,会更好;有点误会隔阂的,往往也能'冰雪消融'。家家都备上瓜子、花生、烟、茶、糖等,喜迎亲朋好友来访。有的人家,天天家宴不断。有的人,几乎总是喝得'晕头转向',甚至酒后留下了许多令人捧腹的笑料趣闻。

哇,好厚的白雪啊!'瑞雪兆丰年',纵然冰天雪地、严寒酷冷,冻不僵放鞭炮的双手,挡不住过除夕,迎春节的喜乐热情。

年年岁岁景相似,祖祖辈辈情相同。

人人盼过年,家家都喜兴。

男女老幼放鞭炮,辞旧迎新齐欢庆。

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灿灿迎新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新年的钟声仍会敲响, 缤纷的烟花依然闪亮 。

只是一切喧嚣总归沉寂,过眼云烟终将消散。

童年,那么美好

恍若人生的航程中

一个不能重返的港湾

生命的航船已然驶离

纵可回首遥望

却已渐行渐远

童年远去

梦回从前

时光清浅

岁月安然

童年

童年似一幅幅画

画中有春夏秋冬的快乐

也有四季轮回的美景

童年像一首首歌

歌中有胸怀远大的理想

也有纯朴烂漫的真情

童年是一个个梦

梦中有一张张熟悉的容颜

也有从未远去的笑声身影

以此敬献50、60后,笔者的同龄人……

本文为原创文章  图/文作者:天地悠悠 来源: 欢口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