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 ▏白发爷爷的儿童节
作者 ▏里程
我们的老一辈,从来没有过过六一儿童节,我叔叔说他过的是4月4号的儿童节。
他读小学高年级是童子军,1944年儿童节那天,他们穿着童子军军装,扛上军棍,吹奏军号或者吹着队哨,一,二,一地 去远足去了。
行军目的地就是草堂寺,在那儿的楠木林里搭起帐篷,在树林边挖坑,支起锅来煮饭。他们的活动就是防特捉汉奸,要防止他们造谣、投毒、放火给敌机打信号。
我们这一批40后,是新政权建立后的第一批儿童,也是第一批过六一儿童节的人。
上世纪50年代,老百姓一般都比较贫穷,日子也过得艰难。但是对于儿童们来说,6月1号这天,是他们最欢乐和最高兴的日子,这一天是儿童节,可以不上学了放假一天。
1954年是新中国建立第5个年头,当时中苏关系正是蜜月期非常之好,提出的口号都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苏联的东西,最受欢迎,最受崇拜。
为了庆祝这一年的六一儿童节,推出了苏联电影周,上演一批苏联电影,他们是:《棉桃》、《黑孩子》、《萨特阔》、《奇异的种子》、《一朵小红花》以及《他们有祖国》。六一儿童节前。后,在成都市各大影院演出。我们由学校组织,看专门的儿童场每人5分。
我们学校爱在文化宫电影院看电影,要进电影院前,老师开始整顿队伍,5人一排。进入电影院大门时,由影院工作人员点数。
在电影上映前的那一段时间,整个场内吵得“不亦乐乎。“全场充满了小学生们叽叽喳喳不断地说话声,还有人在场内高声呼叫同学的声音,不时夾杂着翻椅板凳“呯!呯!翻动的响声。直到银幕上用幻灯片打出静字,才慢慢地清静起来。
当电影演到坏人作恶时,就会听到小朋友们的谩骂之声。当演到英雄人物的壮举时,就会听到场内爆发出阵阵激烈的掌声。
后来我念中学后看成人场电影一般是每票2角5,但是我们凭学生证买学生票每票一角5。进入影院后上吷前,一般都比较雅静,当时非常庆幸自己摆脱了看儿童场的那种场面。但是现在我却很想念那个场面,非常希望他重新来到!
上世纪50年代,人们贫穷一分钱都有一定的价值。当时素面才卖6分钱一碗,猪肉两三角一斤。看了两三场后再向父母要钱就困难了,“才看了电影,怎么又要看电影?” ”老师说的必须看,不看不行!”再后来又要钱看电影,父母就不相信了,“怎么老是看电影?“ “老师说的每部电影都要看......不然你到学校去问嘛!”说着说着就大哭起来。
后来还看了国产儿童片《为孩子们祝福》、《祖国的花朵》。大概是小孩的情感易于拨动,这两部电影都使我流下了眼泪。
1954年六一儿童节,不但学校放假,儿童赶公共汽车还免费。那时候我在古中市街小学念书,从学校门口,就能望见顺城街的公共汽车来回穿梭,对于我们从来没有坐过汽车的儿童,那吸引力是非常之大。平时总没有机会,所以那天儿童节我就去坐公共汽车。
当时只有一路公共汽车,从北门梁家巷儿到南门武侯祠,我整整的坐了一个多来回。
1955年儿童节,我已经戴上了红领巾,我们中队组织队员到人民公园去划船。那时候看过了《祖国的花朵》的电影,划着小船就想起了别人荡舟北海的情节,不由得口里就哼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调: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遗憾的是别人荡的是双桨,而我们用的是划片儿,别人在宽阔的湖面荡舟,我们在狭窄的小河里行船。
那天小河里的船很多,不像别人划船那样平静那样顺利,经常要与对面的小船发生冲突,不是追尾,就是船头相碰,要吗船头撞击船身。整个河段中,经常都可以听见“嘭,嘭,嘭“木头撞击而发出的响声。
当小船从公园大门前的那座大桥下面穿过时,最为提心吊胆最为惊险。因为船多容易在里面发生矛盾,很不容易通过。有的甚至于船翻落水,个个变成了“落汤鸡“。好在水并不深,不至于发生生命危险。
后来才知道,我们划船的那条小河,就是金河。
进入中学后,才与六一儿童节摆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