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告诉孩子适当约束自己

案例分析:中美教育的差异

在公安局的宿舍楼,有几个男孩在窗口对话。一个说,我爸爸是警长,专门抓坏人;一个说,我爸爸是队长,你爸爸听我爸爸的;又有一个说,你爸爸是中队长,我爸爸是大队长。你们爸爸都听我爸爸的,你们也要听我的。前面的两个小孩似乎都承认后边的小孩说的话,乖乖地跟在那个爸爸大队长的小孩后边去了。这些小孩也就七八岁。这严格的等级划分是他们天才的领悟,还是娘老子教他们的,就不得知了。

值得深思的,是等级意识会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怎样的不良影响。比自己等级高的孩子自己就要听从,这样,人家教你撒谎你会听,人家叫你作弊你也会听,还怎么能健康成长?

所有家长都怕自己孩子跟别人学坏,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等级意识正是孩子学坏的根源。当你在家中习惯了训斥、孩子习惯了服从,出家门以后,孩子也会服从任何力量比自己大的人,一朝就能学坏,而重新学好,则不知道要花多少年。

杨林教育孩子方法就不一样,更注重家庭中的沟通和理解。当孩子从学校回家,他更希望儿女能谈一些学校的活动,与朋友间的交往,甚至与己无关的见闻。他可以通过这些琐碎的交谈,了解子女的真实感情,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孩子从中知道父母的想法。他的大女儿读中学四年级时,学校进行反毒品教育。有一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如果有人叫你用毒品,你打算怎样回答?”她说:“我的父母会杀了我。”其实在这之前,父母并没有跟她谈过毒品的事,但她非常清楚父母的态度,尽管她的答案也许说得过于严重。

这个例子虽然发生在美国,但对中国的家长同样适用。要想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他很好地约束自己,家长必须和他平等交流、适当引导。很多人都说,孩子太小,没有分辨能力。其实,越是这样,父母越应该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从心里认同父母的看法,养成分辨是非的能力。

一个海外华人带着弟弟,去德国看望朋友。德国朋友开车载他和弟弟外出。他弟弟顺手把一颗烟蒂扔出窗外,德国朋友大吃一惊,马上打紧急灯,在高速公路的入口处倒退行驶,找到地上的烟蒂,拣起来装入车内自备的垃圾袋里,才继续再走。这件小事,让他对德国人凡事认真、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就是美德,不因任何情况而改变。从个人角度说,能让人尊重这个人;从民族国家的角度说,更能让外国人尊重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能把一根烟头、一团废纸认真捡起来,就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把每一道错题认真解决。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当一个人的心中建立起了美德,就能够独立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为关系和面子所动。所以说,如果家长不希望孩子跟别人学坏,首先就要培养他心中的美德,让他跟着父母学好。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

父母做出自我约束的榜样。孩子是否有自我约束的能力首先取决于父母。当孩子看到父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言行,他也会效仿。通过家庭的影响,可以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遇到任何问题时首先约束自己。

给孩子自由决定的空间。要想让孩子自我约束,必须留给他自由做决定的空间,让他决定自己的时间如何安排,父母只能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在事后和孩子讨论,还有什么改进的余地。这至少能保证一点,孩子能充分理解父母的心意,不会产生抵触。

和孩子深入交流。要想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心平气和的讨论胜过严格的规定和惩罚。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从心里明白是非和父母的想法,愿意自觉地约束自己。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耐心。要想让孩子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在他犯错的时候,父母就不能态度粗暴,应该心平气和讲道理,让孩子明白是非,自己下决心改正。这样的孩子知道要强,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对孩子的任何错误,都要郑重地召开家庭会议。如果有错不予纠正,就等于是害孩子。再小的错误,都应该当成大问题,由全家成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了改正错误,家里应该提供怎样的帮助,这样的孩子更好地约束自己,自觉地避免犯错。

如果孩子不愿意学习,不能放任不管。孩子定下学习计划以后,任何改变都要提前向父母请示。如果孩子违背了计划,不愿意学习,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问题出在哪里。如果孩子不肯说,可以带孩子看医生。只有父母不怕辛劳不怕麻烦,孩子才能为了不让家里麻烦,自觉约束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