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否心智成熟,看这一条就行了
作者:人神共奋
来源: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奥卡姆剃刀原理
无心还是恶意?
列举两个后台收到的两个问题,情节有修改,大家不要对号入座:
问题一:最近我给领导的方案,他老是不满意,我昨天忽然想起来,几个月前曾经跟同事说过领导太小气,完了完了,估计是话传到他耳朵里,他现在给我小鞋穿了,我该怎么办?
问题二:去年有同事出差,想跟我借车,理由是任务跟我的工作有关。我因为爱惜车,当时就找了个借口拒绝了他。最近我发现他工作上很不配合,以前他不是这样的。这是他怀恨在心,还是我多心了?
上面的两段留言,都涉及一个常见的困惑:如果一个人做了不利于你的事,在没有直接的证据时(比如某些人亲口承认,或太过明显),他到底是无心的可能性更大,还是故意的可能性更大?
这一类问题,绝大部分情况下,你是找不到真相的,有时找到真相也没有意义,所以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思考问题的方法。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会用“做人要大气一点”,或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一类道德上的应对方法,毕竟每一个人的道德偏好都不同,不可能有通用的答案。
我更想用科学的态度告诉你一个科学的结论: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对方出于无心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恶意。
事实上,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他的思考方法基本就是如此。而且按这条标准,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在某些情况下都是处于“心智不成熟”的状态下,越是处理利益攸关的事情时,越容易不成熟,越容易“小事相信阴谋,大事相信阴谋论”。
有人把这种心态总结为:总有刁民想害朕。
它可以用两个很简单的推理来证明。
想象中的你和现实中的你
下面的两个人,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像你:
甲:做事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且计划详细,执行完美,还能根据现实的情况随机应变。
乙:突发奇想,拖拖拉拉,反复纠结,草率决定,迅速后悔,手忙脚乱,勉强过关——我还不错嘛。
我们大部分人都必须承认,“甲”只是想象中完美的自己,“乙”才是现实中真正的自己。
再看看下面的两个人,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像你:
甲:表面笑嘻嘻,背后捅刀子,每天都在策划阴谋,所有的利害关系都算得一清二楚,自己永远不吃亏。
乙:几个小时前还恨得咬牙,几个小时后就开始自我安慰,一天后想想人家也不容易,一周后发现人家还是很热情,反而是自己老惦记着那点破事,真没意思……
还是那句话,“甲”只是想象中完美的自己,“乙”才是现实中真正的自己。
所以,换一个角度,既然你是“乙”,你身边的人也不太可能都是宫斗奇才,你又不是皇帝,那么多人处心积虑想害你图什么啊?你遇到的是“乙”的可能性更高,无心的可能性远超恶意。
至于很多人的判断理由“哪有那么巧,我拒绝借车给他,然后他的态度就变了?”,这就是一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的视角,认为所有人都在围绕着自己转,不是对你好,就是对你坏。
刚刚毕业进入职场的学生,缺乏安全感,这么想还情有可原,但如果是工作了几年还这么看问题,那只能用“不成熟”三个字来形容了。
上面是从概率的角度分析的,但如果有人一定要纠结,一定想要搞清楚对方是不是故意的,那又会怎么样呢?
奥卡姆剃刀原理
概率不代表是实际发生的,恶意当然也是有可能的,但除非你有明确的证据,不然还是当成“无心”,反而对你更有利。
这可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奥卡姆剃刀原理”,一个广泛应用于科学、哲学、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它包含两个层次的意义:
基本意义:需要的假设最少的解释,往往是越接近真相的解释。
比如说,领导屡次对你的方案不满意,下面有两个解释:
解释A:假设你这几次的方案确实不好(事实上,也有得到领导认可的,但你的注意力完全被下面的更可怕的解释B占据了)
解释B:假设领导听到了你背后的议论;
假设他怀恨在心;
假设他故意把你做得很好的方案说得一无是处;
假设他还得用一份写得不好的方案。
解释A只需要一个假设,B需要同时具备四个假设,那么,A更接近真正的解释。
很多刚入职场的人,选择相信解释B,是因为不了解领导的工作。领导的工作时间分配上,80%的精力都围绕他的领导,除非你妨碍了他的这项重要工作,否则,带着四个假设指控他处心积虑地害你的可能性,实在是很小。
“奥卡姆剃刀原理”还有一个推论:如果有某个条件是我们无法感知和检测到的,那么这个条件等于不存在。
如果你真的想知道答案,那你不妨当面问问他(前提是你敢),如果他给了否定的答案,很显然,你永远不可能知道真相,那你的猜疑也等于不存在。
如果你觉得呆的不爽了,就换个地方,但如果换个地方还是发现领导和同事“处处为难你”呢,参见“奥卡姆剃刀”的第一条解释。
生活中,这种“宁可相信无心,不可归为恶意”的心态,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而当你面对一些非常复杂的现象时,这种人生态度能给你带来实实在在的能力的提升。
比如投资。
想像中的大Boss
投资的风险,不但在于亏钱,还在于,你亏钱也不知道是怎么亏的,因为运气、能力、性格,都有一定的因素。这种无法正确归因的特点,导致很多股民宁可相信有一个无所不能操控市场的大Boss,也不愿相信股价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最常见的大Boss想象是“庄家”。
中国的股市二十年前可谓“无股不庄”,但这么多年强监管,而且整个投资者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做庄不但风险高而且极容易亏损,所以庄股已经是极个别的现象,庄家也几乎绝迹。
但很多股民仍然深入“庄家思维”,股票下跌就是庄家打压清盘,上涨就是庄家拉升,自己赚了钱就是善庄,亏了钱就是“狗庄”。
还有一种常见的大Boss想象是国家,认为“国家”有动机和能力拉抬股市,打压股价,自己亏钱,只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国家的意图。
第三种大Boss想象是公募基金为首的大机构,凭借资金实力,只会抱团,反正抱团破裂亏的都是基民的钱。
赚了是自己的本事,亏了是别人的恶意。这么考虑问题,才是投资能力无法进步的根本原因。
A股已经不是20年前的袖珍市场了,已经大到没有任何势力能够操纵,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执行的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很多机构投资者只是比散户多了一些信息优势,多了专业团队的分工支持。
股市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只有无心的伤害,没有恶意的攫取。作为投资者,赚了,要感谢这个时代的“卵子彩票”,亏了,也要努力提高投资水平,承受可以承受的风险,赚取能力范围内的利润。
喜欢因果,厌恶随机
更相信恶意,而不是无心,还有一个原因,“恶意”代表因果论,“无心”代表随机论。我们总是喜欢“因果”,厌恶“随机”。
比如说,在大街上开车,你相信对面的车不会向你冲来,这是因为你知道绝大部分人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这就是因果论。但如果是随机论,你就应该相信,对面的车可能毫无理由的向你冲来(这是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眼中的世界),所以大部分人从内心深处更愿意相信因果论。
但事实上,除了在大街上开车这种被社会规则高度约束的事,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随机的,缺乏严格的因果关系。
编剧理论有一条规则,如果影片开头出现了一把枪的特写,那么它必定会在某个时候开枪,因为一部电影就是一个完全因果完全封闭的世界。
但现实中不存在这条规则,相比“恶意”而言,粗心懒散、情绪化、健忘、渴望随心所欲,才是人类更本质的特征。
如果我们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琢磨这些无意义的随机事件,妄想找到背后的“真相”,那我们的大部分人生都将被耗费在无意义的猜疑中。
当然,“相信无心而不是恶意”,包括“奥卡姆剃刀原理”,都不算是什么科学真理,而是思考方法和生存之道,它不能帮你更聪明,但能让你更成功,更幸福。
作者简介:人神共奋,私募基金经理,财经专栏作家,虎嗅&雪球2020年度十佳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