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风险中性理念 助力企业稳健发展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汇率风险,极易产生“单边博弈”行为,放大汇率波动对经营成果的影响。监管部门多次指出要加强风险教育,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风险中性意识,重视汇率风险管理。
什么是汇率风险中性?
汇率风险中性,是指企业把汇率波动纳入日常财务决策,以“保值”而非“增值”为核心,尽可能降低汇率波动对主营业务以及企业财务的负面影响,包括对进出口净敞口头寸的影响、以及对资产负债净敞口头寸的影响等,以实现预算达成、提升经营的可预测性、以及管理投资风险等主营业务目标。
汇率风险中性的表现
企业管理层及相关部门充分理解汇率风险管理目标是以“保值”而非“增值”为核心,并对汇率风险管理目标达成统一认识。
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目标及策略执行不受到主观预判的干扰,不根据汇率变化而随意调整。
汇率风险中性案例
案例:某出口化工产品的民营企业,自2010年经支行营销后在我行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企业负责人的套保理念很强,要求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紧密联系,销售部门每一单订单签订后都及时告知财务部门进行简单的远期结汇锁定合同收益。近年来在汇率风险加大的市场环境下,该企业基于风险中性理念开展的套保管理成效显著,业务经营取得稳健快速发展。
经验:该企业负责人谈到他的管理理念时说:汇率波动对外贸企业是一种不确定因素,要尽可能规避。因此,每一笔订单签订时及时通过合适的套保工具将汇率锁定,将该笔订单应赚的钱落袋为安,不要试图去赌汇率,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汇率风险非中性的表现
管理意识薄弱:对汇率风险敞口套保比例较低甚至不做套保。
管理目标混乱:“保值”和“增值”目标共存,或存在“赌博投机”心态,想利用外汇衍生品谋取非主业收益或从事套利,偏离主业。
管理制度缺失:在汇率波动加剧时才重视汇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呈现出短期、阶段性的特征,并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有效管理制度;财务部门不愿去主动实施套期保值,汇率风险管理的随机性较大。
管理过度顺周期:在人民币升值期间,进行过度“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资产配置,以求赚取人民币汇率升值收益;反之亦然。
管理认知偏差:押注汇率升贬值,无法正确理解套保工具损益。
汇率风险非中性案例
案例:某进出口企业,2017年底,由于人民币处于升值的态势,该企业为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大幅增加了外币负债,但并未对负债敞口进行套保。一年后,受中美贸易摩擦事件影响,自2018年下半年人民币持续贬值,我行对客户进行了多次风险提示,但企业坚持自我判断,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不会持续太久,预计在年底时人民币会升值。实际上,市场走势与企业预判恰恰相反,人民币汇率未呈现升值走势,该笔融资到期时,人民币汇率与客户期初融资时相比贬值约3500点。由于企业未开展任何汇率风险管理操作,只能采取即期购汇归还外币融资本息,导致融资成本大幅增加。
启示:“赌博投机”和顺周期心态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汇兑损失,从而侵蚀了净利润。
企业应如何应对汇率波动?
最安全的是什么都不做?
企业既需要不断创造财富,也需要保护财富,不做套期保值也是一种投机心理。
只有认为价格不利变动时才做保值?
方向判断错误也是有成本的。核心保值是中性的,保值有助于去除不确定性。
好的保值操作应该是盈利的?
保值亏损即机会成本是保值的成本,有效适当的套期保值也是有成本的。
汇率风险管理工具
工商银行外汇衍生产品
●远期(固定期限、差额交割)
●掉期
●期权(期权组合)
企业合理选择套保策略,通过外汇衍生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管理,避免市场波动给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带来的影响。对于外汇市场交易者而言,企业进行外汇套保的目的不是博取风险收益,而是为了锁定风险,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