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 | 如果你还没有成为理想的自己,问问自己是内在的什么东西限制了你
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淩谇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者也。
01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活在自己的心智模式中
《徐无鬼》中说:“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这句话是说那些善用智谋的人,要是没点儿东西让他思考,没点儿精神体操让他锻炼,他就嗨不起来;而那些善于辩论的人,如果没有旗鼓相当的辩论对手,他就兴奋不起来。
还有那些明察苛责的人,如果没人发现他的缺点,对他凌辱责骂一番,他也兴奋不起来。这些人,都局限在外物之中不可自拔——“察士无淩谇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者也”。
从现代脑科学的角度来说,以上这几句话特别深刻地说明我们是如何“囿于物”的。
“囿”是什么?外面是一个大大的“口”,里面是一个“有”,局限于物。怎么解释?
一个人大概在七八岁以前,他的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轴图连接基本完成了。我们大脑里的神经元,经常刺激的部分就会被连接,从而形成生物电的连接感应,形成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内在心智模型——也可以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业”。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生活在自己的心智模式里。比如我如果有三篇文章不讲到溜肥肠,我不习惯,你也不习惯,这就是我们的共业。
一个在深夜念念不忘溜肥肠的人,你要说他能把痛风治好,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一切的慢性病,不仅仅是医疗问题,它的本质是生活问题,是思维模式问题,是遗传问题。
02
一旦连接成型的东西,都会成为你的框架
庄子说:“我发现世界上的很多人,有各种奇怪的心智模式——有些人特别喜欢辩论,有些人特别喜欢找别人的缺点,有些人特别容易受伤害,有些人特别看不惯别人漂亮——吃那么多,腰还那么细,该长的肉全长出来了,不该长的肉一块都没有,太讨厌了。我天天喝水,腿还那么粗。
如果你接受就算了,可是你不仅不接受,你还生气,这就叫业。”
当我们意识到一个人的神经元之间的轴图连接在很小的时候大致定型了,就会理解儿童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帮他养成一种比较全面的连接。
大部分孩子的前半段成长主要是激活脑细胞,到了十来岁的时候主要是完成这些脑细胞之间的连接,一旦定型的话,这辈子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可能还会学一些新的东西,但效率会差很多。
学习也是一样。有些人早年语言天赋开发得很好,经常使用语言的那部分神经元,明白如何更有效地将概念表达为文字和声音,如何绘声绘色地表述,这些都是连接的结果。
有些人就是不能有领导的,谁做他的领导谁就会被他克得心脏病突发;有些人就是不能有男朋友,因为只要她跟了这个男人,这个男人就一定会劈腿,因为她有各种方法逼这个男人劈腿;还有一些人是不会有温柔的女朋友的,因为碰见事儿的时候他就把女人推出去解决问题,你想这个女人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温柔的女人,她早就被锻炼成女汉子了……
这些不同的人格,都是庄子说的“囿于物”。“囿”就是已经连接成型的东西,一旦成为你有的东西,就会成为你的框架、你的范式、你的口径。
03
内在的什么东西限制了你
庄子用上述这几个例子,特别深刻地表达了两个观点:
第一,每个人都是被困在自己童年形成的心智模式里面,这个“童年”包括先天、DNA。
所以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我们对情绪的表达,总是有某种惯性。
第二,庄子提出来的很多性格里面的东西,它是显现的。
而对我们来说,大部分的东西是没有显现的,所以就需要觉察,就是要透过各种返观内视去了解。包括你和他人的对比,见贤思齐,透过读书,去发现那些隐秘的、藏在你内在深处的范式,它是你今天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限制你成为一个更完美的自我的主要桎梏。
曾经,有些把做企业做到十个亿、二十个亿的朋友向一位做管理咨询的人问“我该怎么办”的时候,这位咨询师总会问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你想做到一百个亿吗?”
那些人说:“想啊。”“好,为什么你没有做到,你认为你内在的什么恐惧、什么习惯、什么爱好、什么样的隐秘的思考方式阻碍了你做不到一百个亿?”
小梁并不是把市值做得很大、赚很多钱作为唯一的人生方向,我只是说:如果你想成为这样的人,你得问自己是内在的什么东西限制了你?
如果你很想睡觉,睡很好的觉,那又是什么东西隐隐地让你放不下?
小时候,
你学会了在哪些事物中,
获得快乐?
现在再去体验,
是否依然能让你感到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