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经师易遇 人师难求”?(上)

文/李志阳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从古至今,老师是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是一份糊口的技术活,更是一份垂范的良心活。

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合格的 “经师”也许并不难做到,但是要做一位人格完美、道德模范的“人师”并不容易。

除了要严于律己,还要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的人生。也许,在一个利益至上的社会里,他们可能会遇到别人的不解,但是得失都是不能以一时一事来论的,一个好的“人师”能够影响学生的,是其他任何职业都不能比拟的。

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无愧于自己的职业,也希望每一位学子都会遇到一位“人师”。

内观己心

人师,谓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

东晋史学家袁宏在《后汉纪》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在东汉灵帝年间,太原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名士叫郭泰,曾因为其道德高尚、才学横溢被推举为“有道”。他在太学任教时,深受太学生爱戴,推为楷模,名震京师。洛阳有一位神童魏昭,11岁就入太学学习。他拜访郭泰,表示愿意向他求学,说:“尝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

汉代重经学,经师众多,但其中真正能称为“人师”的却难得一遇。而有心向学的学生,最看重的,不是“经师”,而是“人师”。

南宋史学家胡三省注释“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道:“经师,谓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人师,谓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

这就是说,所谓经师,古代指讲授经书的讲师,授业解惑的老师;所谓人师,指的是品行高尚,可以做别人道德表率的人。

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作经师)并不难;而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修养去教人如何做人(作人师)就不那么容易了。

而郭泰也确实不负“人师”的称誉,他在东汉末年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闭门讲学,把东汉士大夫“澄清天下之志”的使命感和“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的责任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自己几千个学生。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著名的《师说》里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能够“传道”才是为师的最高要务,“授业、解惑”的经师还在其次。因此,他们在教导学生时,最看重的也是对学生品格的培养。

比如孔子就曾在《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要成才,先成人。古往今来,能够担得起“人师”称号的,都是博学多才、品行高尚的大儒。他们不仅学得深,而且学得通,是将书本上知识真正贯彻到言行中去的人。

外察世界

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

学习教育是一种培养文化工程师的教育,它不单具有延续文化的作用,且需使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古老的中国和希腊,学习教育的内容大体相同,重视历史、文学、艺术、礼乐,但是目的显著不同,西方注重发展人的心智能力,中国则放在锻造完美的人格。这就造成了两种精神风貌。

西方发展心智能力,必须剔除实用动机,培养纯知的思考,从事知性的工作。所以知识是无上的,也就会有“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言说,发现真理,推陈出新,不断探索,独立思维,成为西方人的精神主导。

师承只是过渡,自己却傲然独立,千岩竞秀,万壑争幽,风貌不同,各有精神。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 “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

时时内省。

通过自我反省,进行心性修养,磨砺坚强意志,化解情绪。

中国教育的重点一开始就在培养健全的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完全可以直接从知性方面培养,从行动实践上去历练,行的价值高于知,孔门弟子多以行,后世君王皆是如此,以师表树立,以仁德表彰,学习固然重要,但作为育人者,教师的德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才还重要。

启迪多元思维

德艺vs知识:要成才,先成人

道德教育究竟在一般教育中应占何种地位,是一个古老的问题。

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计划中,强调道德与意志的训练,健壮的身体有助于道德与知性优点的发展。但无疑,他们是把知性优点的培养,放在最优势的地位。

荀子是古典哲学中比较接近亚里士多德的,他强调博学对道德的重要,荀子侧重经验的学习,采取渐进的方式,重视认识心的价值,并讨论知识的形成和名词的分析。

王廷相言“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论诸理而尤贵达于事”,非常看重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提升自身能力,认为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使者,只有具有渊博的学识才能胜任,因此要抱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珍惜时间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真正把学习当作提高自身才能的重要手段。

孔孟则认为圣人可以直接由行为上磨练。

宋明理学时代,程、陆、王之间,有“尊德性”和“道问学”之争,道德在教育中占绝对的地位。

中国哲学家基本认为,知识的学习和道德的修养是两回事。道德教育不一定要在教室中进行,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教之际,随时随地都能施教。

明代哲学家在农村讲学,听众包括许多不识字的乡民、陶匠和樵夫。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之知,非知识之知,他们之所以坚持这种想法,是因为认识到知识的增长反而成为德行修养的障碍,知识是消极的,知识的执着对发展有损无益,与苏格拉底:“知识即道德”对知识价值的了解,有天壤之别。

中国传统的“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指地位高者,二指德行高者。

教师身份的意义类似于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 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人的地位身份改变较难,而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的。

道德教育既然可以不依赖知识,那么发展人的道德,需要什么方法?对这个问题,儒、释、道三家有一致的看法,那就是身教。他们坚信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力量。

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颜回所说:“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些都是对孔子的身教深有感悟而言。

佛陀告诉他的弟子:“ 若自不行而教化人者,如有人为水漂溺,语岸上入我能救汝,无有是处。”

庄子“视乎冥冥,听乎无声”,也是指潜移默化的身教。

(未完待续,请看下篇)

·end·

(0)

相关推荐

  • 体育教师素质培养的“度、量、衡”

    卢忠瑾 体育教师的素质是指体育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能力水平的总和,是体育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体育教师的希望和要求 ...

  • 为什么说“经师易遇 人师难求”?(下)

    文/李志阳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樊浩 正心正举 智慧才是教育的目标.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享誉世界的.卓越而智慧的科学家,我想是因为他能时时忘掉自己是一个大科学家,因为他能"忘&qu ...

  • 【南师谈师道】听南怀瑾先生解读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中国古书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古代所谓经师,是教各种各样知识学问的.下自现在的幼稚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里教硕 ...

  •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杨静

    世界上有一种最苦而又最快乐的职业,那就是老师: 人世间有一种最美好的情意,那就是师生情.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就像坚不可摧的钢铁,就像永不停息的波涛,就像太阳散发出的熠熠光芒温暖人心. 01 02 0 ...

  • 也谈教师和家长不读书:业师易得,人师难求

    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引发热议.<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一群不读书的父母! 仅仅看到标题,我就想严重表示不敢苟同.首先,万事万物如果绝对了,就容易发生偏颇:其次,我以为又是一个标 ...

  • 南怀瑾老师:能影响自己一生的“人师”难求啊(今日教师节)

    中国<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古代所谓经师,是教各种各样知识学问的.下至现在的幼儿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里教硕士. ...

  •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以公历9月28日的"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正体现了"尊师重道"的绝佳精神. 当然,教师节的意义不单在于彰显此种文化传统.事实上,教师的辛劳与 ...

  •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老中医一直用这个方剂,巧妙加减,治疑难杂症

    一.黄连温胆汤的沿革 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温养胆气为其主要功能,用于治疗胆寒所致之大病后虚烦不 ...

  • 真心难遇,知己难求(精辟)

    欢迎光临稻香居人图书馆 ​世上人无数,真心最难遇,朋友有很多,知己最难求.人世间,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擦肩而过的都是过客,并肩同行的都是缘分.识人无数,未必都能成为朋友,朋友无数,未必各个都能走心. ...

  • 《培养接班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培养接班人> [作 者](美)威廉·白翰姆(William C.Byham),(美)奥德丽·史密斯(Audrey B.Smith),(美)马修·皮尔斯(Matthew J.Paese)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