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请把生活的节奏放慢一些
如果你问一个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为什么留在这里,他十有八九会说,因为机会多啊!
是的,中国的机会是很多,尤其在大城市,云集了各种大公司大企业,中国人造富的能力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而中国富裕人群的壮大速度更是让世界惊叹不已,现如今各国的奢侈品商店,随处都可见到中文标语和中文导购,每个国家似乎都在讨好着中国游客。
可是当你问这些富人,赚了这么多钱之后,为什么还是每天这样忙碌,难道这些钱还不够你这辈子花的吗?很多人则无言以对。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问过和珅,“你说这运河里上千条船,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珅答道:“一为名,一为利。”
时间来到今天,那群人没有变,变的只是时代。
当他们看着日益上涨的存款数字却并没有丝毫的满足感时,当他们每日不断的奋斗着自己的事业,终日惶惶而停不下来时,却从来没有扪心自问一下,我真的需要那么多钱吗?以至于不惜拿命去拼?
很少有人会去想这些,驱使他们的,只有眼前的同行竞争,只有行业里不断的技术更新换代,他们生怕慢一慢,生意就会被对手拿走,自己就会破产。
至于自己的内心真正需要什么,由于被忙碌蒙蔽了双眼,很少有时间去思考。
《道德经》有云:“圣人处无为之事”。
所谓处于无为,就是适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造作,一切顺应自然,顺应它本来面目。所以当你还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内心真正需要什么时,首先请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追求物欲而不惜伤身,顺应客观规律才不会产生灾祸,才不会产生病痛,才会处于“人法地,地法天,天道法,道法自然”的境界。
启迪多元思维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在教授英语时,经常对学员们说“慢慢来,比较快”,学英语的大忌就是贪多求快。
根据现代教育学原理,一段新知识,绝不是仅仅“输入”即看完书就行了,那只会欺骗自己的大脑。输入完新知识以后,需要时间去思索,完成内化,嵌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然后再“输出”。
也就是你可以将这部分知识教授给别人,或者用自己的话把知识点写出来,这才能算真正掌握。也就是一个“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
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亦是一个自然规律,也是“慢慢来,比较快”的精髓。只有尊重它,才能领悟学习的真谛。
一个反例就是,前几年风靡白领阶层的“得到”APP,让当年的每个人似乎都陷入了“知识的海洋”而无法自拔,生怕少听一堂课,就会落后别人半拍;生怕少听一个道理,人生就会少一次“悟道”的机会。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新鲜度渐渐过去,现在“得到”的使用量越来越少,因为大家普遍都反映,感觉听了很多知识,很多道理,但是转眼就忘,没什么效果。
其实这就是不尊重学习规律的表现:一味的“输入”,没有“内化”,更没有“输出”,这种违背规律的学习,最终只能是什么也学不到。
古时有“拔苗助长”典故,近代有“大跃进”运动的教训,无数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如果强行的违背自然规律去人为的提速,则必然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定律里。
正心正举
再次回到文首,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是富人,如果不忙着赚钱,房贷、车贷怎么办?一家人都要靠我养着呢,哪有时间去关注内心呢?
对此,首先表示理解。的确,生活的压力确实让人不得不忙碌。
可是,如果忙到忘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忙到忘记生活本身的意义,忙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会像一部没有灵魂的机器一样,每日机械的活着,这个难道是你想要的吗?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动态平衡,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无论是富人盲目的追求财富,还是普通人过度的担忧自己的未来,都是在打破自然规律,打破人生的动态平衡。
所以,不妨放慢一点生活的节奏,给自己的大脑一点时间去思考。你一定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拨迷见智
人生不是一场跑步比赛,你不需要紧盯着对手,让自己的神经紧绷。你的人生成功与否,也不需要别人用所谓“金钱与地位”去评价。
只有放慢生活的脚步,用心去感悟生活,才能悟到属于你自己的人生真谛,才能像个智者一样,而不是跟随众人一起,随波逐流般的生活。
开启自在之门
美国作家梭罗,辞去公职,放慢生活的脚步,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最终写成了享誉世界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其中的名言也许能点醒一部分忙碌迷茫的现代人: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以简单最基本的形式,让生活回归到简单,简单,再简单。
晋代诗人陶渊明,辞去官职归隐田园后,写出了流芳百世的《田园归隐》、《饮酒》等作品。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动的道出了他生活慢下来后的惬意,也道出了属于陶渊明他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人生是一场旅行,火急火燎,辛辛苦苦的工作,都只为了生活。可是当走得太快,而忽视了美景,忘记了照顾自己的心情,怎对得起短暂的一生?
所以,学着放慢自己的脚步,在慢的生活里品尝生活的美,在慢的生活里感悟生活的真谛,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