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不安的灵魂何以自居?
文/孔垂旭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涂山
一切哲学皆是基于两个要点:好奇心的驱使以及短浅的目光。
——法国十七世纪著名哲学家丰特奈尔
01
难以名状的不安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快,是前人不敢想象的,也是人类历史前所未见的。
我们花费了近3500年的时间,从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进入机器代替人力的工业文明(从公元前1400年的铁器时代至19世纪初蒸汽时代)。
而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仅仅用了不到200年。
如今,在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中,由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早期应用,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拥有无限可能文明的新阶段。
但面对这风起云涌的科技大时代,大家在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内心深处却始终笼罩着一层难以名状的不安。
这种由科技进步引发的不安到底从何而来?
是对人工智能会抢走我们饭碗的担忧?
还是对基因技术的滥用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的焦虑?
亦或是对后信息时代人际关系不再单纯的不适?
或许都有一些吧,但我们莫名忧虑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曾经那个我们熟悉的世界开始分崩离析。
那么,真实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这其实是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曾问过的一个哲学命题。虽然这个高深的问题看似和普通人没有太大关系,但实际上,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决定着我们在科技变革时的感受和选择。
有趣的是,哲学思考与科学进步,从来都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两种方式,两者互相影响、彼此启发,改变着人类文明前行的脚步,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一直都在变。
02
科学与哲学的互动
科学研究从宏观角度分类,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宇宙的起源和物理性质(空间、时间与能量的规律)。
第二部分:物质的特性与物质的构成(微观世界的构成和基本粒子的性质)。
第三部分:人类思维的有限性和现实的本质。
前两部分来自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世界的真实状态是怎样的?
第三部分来自另两个问题:世界起源于物质还是精神?人类能否真正认识世界?
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使曾经被奉为真理的“二元论”跌下神坛,大众与科学界也基本认可世界源于物质的看法。
不过,当时在宗教与“二元论”世界观中成长的普罗大众是经历了极其痛苦的思想转变过程,才重建了一个与现代科学相符合的哲学观念(当然还有一些人选择保留原有的世界观,如“美国地平协会”和当代唯心主义)。虽然过程十分困难,但成果是喜人的,绝大部分人已经接受了物质一元论。
而对于第一个哲学问题: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虽然当代科学很难给出准确的答案,但通过天体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至少我们有了大概的宇宙模型和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会对科技的快速发展感到不安呢?
别忘了,我们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人类能否认识世界?
03
目光短浅的力量
这里,我们要回到文章开头引用的丰特奈尔的那句话:“一切哲学皆是基于两个要点:好奇心的驱使以及短浅的目光。”
哲学的第一个要点是好奇心,这个不难理解,任何科学探索和哲学思辨的基本动力都是好奇心,没有好奇心,人就不能称之为人。
那么第二点呢?难道那些伟大的哲学家都是一些目光短浅之辈?
非常不幸,答案是没错。
这里的目光短浅,并非是与其他人比较而得出的结果,而是将人类的思维和自然界无限的信息量相比所得到的结果。
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都是用已被证实的有效的知识,去探索无穷无尽的未知领域。
但面对无限的世界和宇宙,我们掌握的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而由于人类大脑自身的局限,我们只能从少数几个角度去深入的思考问题。
因此,所有青史留名的科学家或思想家,在斗转星移的宇宙和自然面前,都只是“目光短浅”的无知之人。
不过诸位先别急着哀叹人类的渺小,人类的目光短浅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读懂自然。
恰恰相反,正是这种目光短浅,给了人类批判的探索精神与自我审视的勇气。
这些人类独有的美德(暂不考虑地外文明),让我们能够不断积累对自然的认识(已知领域),从而减少未知。
而我们探索的过程,就是对可感的未知领域,不断提出哲学与科学两方面的假设,并借助技术手段进行论证。
这种对可感未知领域的假设和论证,可能会犯错,可能会折返,而这些,便是我们对科技发展忧心忡忡的根源,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这种忧虑尤为突出。
04
可感未知领域的困惑
科技进步带来的困惑与无助,是需要大量的哲学思辨进行消化的,科技发展得越快,可感未知领域的面积(灰色区域)就越大,犯错的可能性就越大,困惑和不确定性就越多,不安感也就越多,这就是当代人所面临的现实情况。
那么,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在这个科技大开大合的时代,为自己不安的灵魂找寻一丝慰藉呢?
读到这里,我相信诸位已经隐约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正视人类的短浅目光,也正视自己的短浅目光。
05
正视自己,正视人类
诚然,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我们无法穷尽人类已有的知识,哪怕是最优秀的科学家与思想家,恐怕也不能对文明发展的走向做出准确的预言。
而整个人类,也很难保证在科研道路上不犯任何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心中的那个看似成熟的人类文明,也只是以偏概全的海市蜃楼,是通过从各种文化思想成果中有选择地摘取材料,建起的引导。
你心中的世界如此,古人心中的天圆地方如此,牛顿心中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场理论亦是如此。
所以,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不要因为眼前的世界变得不再熟悉,就心生畏惧。
人类,就是在未知和已知的循环中不断认识自然;就是在旧世界的熟悉和新世界的建立中不断前行。
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放弃对过去假想世界的一厢情愿,以自我批判和自我纠正的人类美德,迎接这拥有无限可能的现在与未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