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父母」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总会这样抱怨:
如果当初父母没有离婚,我本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尽宠爱;
如果当初父母不让我考公务员,我早就开启自己喜欢的自由职业;
如果当初父母允许我填报计算机专业,我现在也不用朝九晚五挤地铁,没准早就是IT大佬……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仿佛,我们人生中绝大部分的错误都是父母造成的,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是错。跟他们说什么,他们都不懂。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那些「当初」都满足了,你就不会再有其他的抱怨了吗?
内观己心
无可否认,许多不称职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终身的伤害和无可弥补的身体抑或心灵的创伤。
我们之所以想要逃离他们,许多是因为心里有恨,而我们心里的恨又是他们传递给我们的。
哪里有爱,哪里有恨。为什么最爱我们的人却是我们最恨的人?
因为他们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所以如果造成伤害也会是最深的。靠得越近,纠缠得越深;利害越多,矛盾越多;矛盾越多,积怨越深。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因为得不到应得的爱,就滋生出恨。
人会被爱滋润,也会在恨中反省。
但凡我们还有良知,但凡我们能够自省,绝大多数人在年过中年之后,都会从曾经的怨渎变成心里的亏欠,无论这种亏欠中还有多少恨。
离他们越远,这种亏欠就会越深,我们越懂这个世界,才会越懂父母。
外察世界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也很少有人教他们如何做称职的父母。
如果要给不称职的父母贴标签,人们很容易想到:无责任心、自私、暴力、狂躁、贪利、独断等等。
一旦被标签化,就有了具象,具象更生动但也更加局限。
2008年,未满14岁的汤兰兰举报,从自己六岁开始前后遭受自己的父亲、亲邻等近四十人的强奸,法院判处部分涉事人员有期徒刑。2018年2月起,部分乡邻已出狱,汤兰兰父母及其乡邻对法院提出附议,此事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还好,在2018年7月27日,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宣布,驳回附议人的申诉。汤兰兰的父母想要通过媒体找到她,对她可能再次造成伤害的计划落空。
2018年8月5日,北京陈女士带8岁的双胞胎到青岛海边玩耍,孩童丢失,寻救之后只从海里打捞起两个孩童的尸体。据称,其母因低首玩手机没看好孩子,导致发生意外。
这些案例,对于外人,也许只是一时的社会事件,也许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事件的当事人,则是真真切切地经历着不称职的父母带来的恶果,有一些乃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们无意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事情的是非对错,我们只希望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看出共性和相同点,让我们在总结经验中变得更好,尽可能地避免悲剧一再重演。
启迪多元思维
不称职的父母都是由一连串不称职的行为累积而成,而称职的父母同样也是有迹可循。称职的父母不仅需要花费时间、心力、金钱去培养孩子,同时还需要自我的成长。
美籍华人李昌钰被誉为「神探」、「华人福尔摩斯」,他是在一个有十三个孩子的家庭中长大的。李昌钰父亲早逝,十三个孩子全由李昌钰母亲王淑贞一人抚养,家道中落,王淑贞一人挑起重担,省吃俭用坚持孩子读书。
最后,这些孩子个个成才,每一个都是博士,其中有3位被授予「美国十大杰出青年」。在她100岁大寿时,克林顿总统携夫人和纽约市市长一起去祝贺老人「生日快乐」,这位母亲凭借自己的聪慧与勤奋创造了一代传奇。
称职的父母首先自己是一位具有完整人格的人,王淑贞女士不但注重对孩子的培养,自己也毫不懈怠。不仅挣钱养家,而且从未学过英语的她,在短时间内靠自学通过了美国移民局的英语考试,拿到了永久居留证。
正心正举
父母与子女是一个共同体,可以互相成全,也可以互相毁灭。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发自本心的自然情感,也是一种自我成长中必需的成长要素,爱是动机,也是结果,因为孩子对于父母的爱更是一种天生的无条件的内心镜像反射。孩童的行为是父母行为的一种模仿与投射。
中国传统讲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礼运》所说的「十义」,也是《孟子》中所说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无论是「十义」还是「五伦」,其中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规矩和礼仪,是指不同身份人的差别和责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序的前提即是差别。重视差别并非忽略平等,而是在参差不齐中理解不同阶层的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家庭如何有序?
家庭的建立也是一个由名到实的过程,夫妻之间必是有恩爱才成夫妻之实。
在一个家庭之中,夫妻应是主体,而非父母与孩子。只有夫妻是主体,孩子才不会被当成是附庸,孩子才能被看作独立的个人得以培养。
而一切溺爱孩子的或者将孩子视为夫妻个人财产的父母,都是以一种自私的心态将孩子占为己有,孩子只会被异化,而不是被当作独立的个人对待,其成长也会因为溺爱或者缺爱造成人格缺失。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自我成长,从名到实的不断填充,直到名副其实,而此时孩子也看到了父母的成长对自己的责任的完成。
只有被自己的孩子肯定,这样的父母才是称职的。
所以,父母的身份与责任必须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完成,那么父母的自我才得以完成。反之,子女的责任亦是如此。
拨迷见智
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在潜意识里影响成年后的自己。」
开启自在之门
一个成年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从他的童年里找到答案。童年只是发源地,但不是一个人成长的终点。
荣格曾说过:「人格是一粒种子,只能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慢慢发展。」
童年的伤害无法弥补,并且无论我们再怎么检讨,再怎么去补足,下一代仍然有他们的不满。所以,没有完美的教育模式,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一个人的成长也不能全部依赖于上一辈的教育。
童年也许决定了我们生命初期的质量,但是成长却是自己一辈子要去完成的事情。父母能做的仅是尽量提供前期生命的质量完好,而一个人生命的质感却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充实完善,去自我弥补。
Q:「别人家的父母」是怎样炼成的?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