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孙勇/范家门,嵩山的馈赠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范家门,嵩山的馈赠·
孙勇
知道范家门村,缘于省散文学会王剑冰会长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范家门的“妆容”》。9月22日,受《河南文学》杂志主编李一和登封唐庄镇工会主席陈占超的邀请,随《河南文学》作家采风团一行十余人,走进范家门村。看到范家门村领导班子,带领村民下大工夫改造荒山,发家致富,有感而发,随撰此文。
范家门村所在的林台山,深藏在嵩山余脉,如后花园未加雕饰的盆景,显得娇小甚至朴拙。范家门村村民就住在“盆景”里,修养成仙风道骨,在嵩山飘来荡去。
正是核桃丰收的季节,路边、场院、沟坎、坡坝,核桃们追逐打闹,唱歌欢笑。
不知道这些核桃树是野生还是家养,看那不成林不成片的核桃树,让人猜不准它的前世今生。在范家门的路边或者林间漫步,总会发现有一枚或两枚崩开皮的核桃站在枝头,有硬物从头顶跌落砸伤了你的筋骨,那一定是一枚熟透了的核桃,它不是有意逗你玩,那是它无意间从高空摔下来,恰巧佯装迎接你的礼炮呢。还有那棵腰围3米、身高20余米、树冠遮阴600余平方米的千年核桃王,六根粗壮的枝杈斜插进云层,枯黑的鸟窝稳稳地坐落在稠密的树梢,随风荡漾,如山风耳语,演奏着一首柔软低回的摇篮曲。令人惊悚的是,离鸟窝不远的一根枝杈上,土黄色悬挂着一个不小的蚂蜂窝,大喜鹊与小蚂蜂,虽然比例失调,我却担心起大喜鹊的安危来。
我的“担心”与“安危”,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就被范家门村的五谷杂粮涂抹掉了。
国旗的红,是村民菜地里的朝天椒一枚一枚排列组合起来的,那五颗明亮的星,是从村民家里拿来的黄澄澄的玉米棒。南瓜被村民想象成鲜花,盛开在红色的毡垫上;稻秸被村民纺织成螳螂、山羊以及卡通形象,“3D”在场院一角;土豆,在村民的思维里不在是灰疙瘩,似山花,开放在五谷杂粮的喧闹声中;玉米棒一串接着一串,金黄了范家门村民喜庆的表情……在范家门村民的“表情”里,栎树的叶片对生豪放,枫树的枝条高举起彩虹,山楂树的枝头成熟的果实哄哄闹,酸枣树站在山头,手里提着一篮篮或绿或红或绿红或黄红的小灯笼,尤其是那一挂挂野生的木瓜,在排列得如村民摆弄过的绿色柿子的衬托下,洋溢着山野的气质和风浪。
欣赏过来龙洞的传说,被霓彩渲染成无限风光的各式各样的钟乳石,体验过高空玻璃吊桥、空中栈道、玻璃滑道、高空滑索的刺激和恐慌,远离了喊泉的冲浪与奔放,沿着一条泥石掺半的小径,跌跌撞撞,下到铺满枯枝败叶的原始森林中。
“回来了!”看见一个50来岁的村妇微笑着站在大树下,把大家召唤得神清气爽。透过稠密的枝叶藤蔓,一座陈旧的石头墙灰瓦房出现在眼前。“回来了”,多么亲近的问候,多么实在的招呼。难不成,村民见面使用多年的打招呼语“吃了吗”,也随着村民们解决了温饱这就演变成了“回来了”?还有那个14岁就到村委工作的李玉兰,看见我们就放下手中的农活儿,一点都不怯生,热情地礼让“吃核桃,都吃核桃,随便吃啊”,俨然见了邻居一样。院墙,是用石头疙疙瘩瘩干打垒起来的,门口的一块大石头,一半光溜溜一半长满青苔,不用问原由,那半边儿光溜溜的石头,一定是她与老伴夜黑里数星星天长日久磨砺出来的。不平坦的院子,坚硬的石头磕磕绊绊,房檐瓦片搅拌着蓝瓦松,紧紧地撕咬着浇灌了泥浆的青石墙,张贴着关公张飞肖像的门神,已经退了颜色,经久风化了的门板已经挡不住山野的来风,黑暗破旧又杂乱的房间,数落着村民熬山的日子。李玉兰48年的妇女主任工作及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当我问及上了锁的那间房屋时,李玉兰老人说是给儿女们留着回来住的。李玉兰老人说孩子们都搬到村委新盖的小区居住了,老辈人都舍不下这些住了半辈子的老房子,“住老院儿心里舒坦”。就这样,80多岁的李玉兰老人陪着老年痴呆的老伴,在原始森林构成的天然氧吧中,滋润润、硬朗朗地鲜活在绿树浓荫间。
范家门村的7个村民组、13个自然村的村民,大都搬到了离村不远处的小区里生活,留下来的这些用石头堆砌起来的房屋或窑洞,都闲站在山坡沟坎,树木花草一岁一枯荣,这些房屋或窑洞一岁一枯却一直没有荣起来。好在村委将要花大本钱打造范家门景区,这些老旧的房屋或窑洞也在计划当中,不久的将来,这些房屋或窑洞,将成为游客的歇脚处。陪同讲解的陈占超老兄告诉我,说“空心村”的房屋或窑洞的外观不会刻意动弹,室内室外将作卫生条件大处理,保持山村原貌,让游客有种回到老家的感觉。
“回到老家”,多么心暖耳热的话语啊!范家门,你是嵩山给予我们的“老家模样”呢!!
当然,范家门的范姓人家不在少数,范家门范姓村民与附近磨沟村范姓村民一脉相承,追根溯源,竟是北宋大文豪范仲淹的后人。据范富忠老人说,当年范仲淹被贬官远放,他害怕牵连家人,就把儿子范纯仁一家安排在这嵩山余脉中……
钻山沟,蹚蒿草,这会儿也的确有些累了。乘车爬到林台山山顶,眼前顿时出现一道苍茫山岭,这条苍茫山岭,秀美壮丽,气势磅礴,它,就是传说中的中岳嵩山。在这座大山深处,有闻名遐迩的少林寺、中岳庙,还有程颐、程颢以及司马光、范仲淹讲学的嵩阳书院。忽然想起,范家门村属于唐庄镇。当年,李世民躲避追兵藏进少林寺,少林武僧用智慧和武功挽救了李世民。我大胆地猜想,在李世民躲进少林寺之前,是否躲藏在唐庄镇的范家门村?李世民藏身的这个地方,后来就叫做唐庄了。那林台山又是怎么回事?
原来,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由于官府苛捐杂税过剩,在老百姓苦不堪言之际,范家门村村民,养着一身好武艺的李际遇,带领乡亲们揭竿起义,在范家门村山林北处筑台祭刀,这处嵩山余脉“盆景”,随得名林台山。
一阵公鸡的打鸣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范家门村农家乐的餐桌上,山沟里放养的柴鸡炖,山菲菜炒柴鸡蛋,无公害小青菜,蚕蛹炒蚂蚱……一桌子丰盛的农家饭菜,激活了胃肠的高速蠕动,同时,也激活了我对范家门村未来生活的美好展望。回想起刚刚看过的正在建设中的宋家门商业休闲村,心中不由自主地给范家门村领导班子,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离开范家门村时,大家再次议论起景区山门上方范家门的“门”字。“门”字里头有个“外”字,竟难倒了以文会友的作家们。陈占超老兄说,这个字是当地土话man,是通过电脑拼造出来的,意为门外或大街上的意思。看样子,文字的奥秘还很深远,要保留下来浓厚的地方方言,还需要像范家门村民这样敢于创造的勇气和力量。
《关于投稿那点事儿》
征稿启事
作为一名作家或文学爱好者。投稿是一种常态。不论您是大家还是无名小卒,投稿的过程,注定是一段成长的历程……结局不管怎样,过程一定很精彩。请把把您的投稿故事讲述给我们吧,让我们再告诉后来者,让他们在文学创作的跋涉少走弯路……
来稿请注明“关于投稿的那点事儿”字样。
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稿件一旦采用,将在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和纸媒分期刊登,最后结集出版。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作者简介
孙勇,郑州人。河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散文随笔作品发《光明日报》《散文选刊》《河南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随笔集《别挡住我的阳光》《雨打周庄》、长篇小说《罪与罚》、歌诗集《盼望落雨》等。《别挡住我的阳光》获得郑州市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冯新林 阿 若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