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煎饼果子的江湖:鸡蛋排队,吃货平等,每个小洞都特别耐人儿
“来一套!”“果子果箟儿的您?”“果篦儿的吧!”这是属于天津人的城市暗语,通行于任何一个煎饼摊。果子说得就是油条,果篦儿在全国其他任何地方都叫做薄脆。掌握了它,才算知道了煎饼果子的美食密码。这次来天津,是积极响应“头条带你游天津”活动,寻找天津最亲民最接地气的美食小吃。在吃货的世界里,每一座城市都有着独特的美食标签:就像一提到卤煮火烧我们就会想到北京一样,一提到煎饼果子我们就会想到天津。现代城市里,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简单快捷。天津人最懂得这一点,他们的一天就是从一套煎饼果子开始的。
鸡蛋排队和谐且有序
罗富莲,津老味煎饼果子掌柜的,大伙都叫她罗老姑,她摊煎饼果子已经有40多年了。如果说煎饼果子有一个江湖世界,罗富莲就是其中一个门派的第4代掌门人。罗富莲家的店已经有106的历史了,是天津市第一家颁发煎饼果子营业执照的店。冬天顶着星星出摊,站在雪地里跺着脚,等待顾客的场景是煎饼果子从业者最生动的写照。干煎饼果子这行是地地道道的“勤行”。罗富莲每每说起过去,眼里总噙着着泪光。“干这行确实能赚钱,我父亲靠一个煎饼果子摊,给他的6个儿子娶了媳妇。但谁又知道,我母亲因为摊煎饼的铁铛子掉下来砸折了脚趾,怕花钱一直不舍得治,直到去世时脚趾还是耷拉的。”
在罗老姑的记忆中,以前的煎饼果子都是“素的”——不放鸡蛋,只用绿豆面摊成煎饼夹上果子。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不发达,那时候鸡蛋算是好东西,还是限量供应的,煎饼摊也没有充足的货源供应。老天津人都知道,鸡蛋不仅代表营养,还象征秩序。早年间,吃煎饼果子都是自带鸡蛋,大爷大妈一手俩蛋,先到先放,以蛋代人,排队和谐有序,分毫不差。至今,最虔诚的煎饼果子吃货们还保持着带自己的蛋,不对,自己带蛋的习惯。对他们来讲,这是对煎饼果子致敬——多少天津人,都有过去买煎饼果子的路上一不留神蛋碎了的心理阴影,也有过某天可以带个鸵鸟蛋去摊一套超级煎饼果子的终极梦想。鸡蛋若是加一个,能够将煎饼香味提升至最佳,放两个,蛋香更浓郁。若是更多,不仅不容易摊熟,绿豆香也没了。
每个小洞都特别耐人儿
煎饼果子面必用绿豆面——精选出来的绿豆要泡一整天,用笊篱捞尽浮在水面的豆皮,半夜起来用石碾子磨成糊,还要醒发数小时备用。追溯天津早期煎饼果子制作方法,在1942年《津津月刊》第3期所载的《闲话天津》一文中,作者描写是:“法以绿豆磨汁,展成薄饼,中杂以小虾米及葱花,以平锅煎成,裹以馃子,或佐以面酱,味极甘美。”这应该是天津传统煎饼果子最本真的制作技法了。纯绿豆面是“正宗”和“老味儿”的必要条件,纯绿豆面摊出来的煎饼,温软,清香,不黏不腻,才是江湖的正统。
一勺绿豆面糊浇在鏊子(摊煎饼的那个黑色圆形铁台)上,推子一转,就推成了一张饼。圆圆的,中间略厚且完整,边缘稍薄而布满小洞。这些小洞,其实是绿豆面糊的身份证。绿豆面在韧性方面比不了白面,推子走,绿豆面却跟得磕磕绊绊,搞出很多小洞来。许多外地摊贩就改用更黏糊的白面做煎饼,殊不知那些磕磕绊绊的小洞才是正宗天津煎饼的ID。好在补洞的鸡蛋接着就来了,蛋液落在圆饼上,推子再一推,饼上便铺开了一层蛋的薄浪,许许多多的小洞就瞬间填被蛋液填满。“推拉勾转回立”,翻云覆雨瞬间,好么!现出一张饼,漂亮的弧线耀眼得好似和尚的头光,圆如满月薄似宣纸,豆香里浸出一股子醍醐灌顶的鲜味儿,与金黄色鸡蛋交相辉映,简直要把人生给照亮。难怪郭德纲在相声里说:“一口下去,绝了。这边吃,那边枪毙你爸爸都不心疼。”
煎饼果子面前人人平等
许多特色小吃,都有历史故事可讲。虽然煎饼、油条历史悠久,但煎饼果子不仅是彻彻底底的市井出身,论年纪也只有100多岁。其来源已不可考,硬要说的话,是脱胎于赶码头的劳工们带来的山东大煎饼。而山东煎饼是需要一个骨架和灵魂的,既然没有大葱就卷果子吧,他们称之为“煎饼裹着”,后因为煎饼卷馃子的组合太经典,改称煎饼果子。成书于1898年的《津门纪略》里,记载了不少天津的风土人情,唯独对煎饼果子只字未提,由此推断,煎饼果子的出现,最早也不过是二十世纪初的事。
在煎饼果子成为早点之前,它确实是以宵夜的形式存在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茶园唱戏散场晚,后台管事会给角儿备上一套煎饼果子做晚餐。据说著名的京韵大鼓演员骆玉笙就偏好咸辣口,一天一套。码头上忙了一天的工人,也会来套煎饼果子饱肚。在那个时候,名角儿和贩夫走卒在这套吃食上待遇一致,毫无区别。吃货们这种微妙的平等依旧能延续到今天。看表演的散了场,绕路过来吃一套煎饼果子再去别处耍。附近医院里小孩儿感冒发烧没食欲,给单烙上一张煎饼,软软地刷一点面酱好入口。喝醉了站得东倒西歪的大汉,也被媳妇扶着排上一会儿队,要一套煎饼果子配酸梅汤。饱了肚,也醒了酒,踏实回家睡大觉。不论来时是骑着共享单车还是开着保时捷,想要吃口热乎的,就得往门前的马路牙子上一站一蹲,或者往车屁股上一趴。谁也甭笑话谁的吃相。
别有一番精致在其中
天津正宗的煎饼果子,从内到外都有一套严格的章程。除了面糊一定用清香的绿豆面来做外,调面糊也不用普通的水,而是牛、羊骨头熬制成的清汤;再讲究一些,还要加上一味虾皮——不是大虾的皮,而是晒干的毛虾,味道鲜香。煎饼里裹着的只有两种,一是油条,二是果篦儿。天津靠海,吃菜口重,但煎饼果子的调味相对清淡:面酱刷上薄薄一层,甜咸俱全,兼有一股酱香,再加上一点红腐乳,提上一点鲜味,基本的调味就算齐活了。再撒上一层翠绿葱花,靠热度激发出香辛味——有人不喜欢葱,觉得有一股生臭味,细心的店家会提供生葱、熟葱两种选择。辣椒则相对随意,油辣椒、辣酱皆可,只是点缀而已。
市井之中多奇人,寻常处也往往藏着值得探寻的美味。外地人看煎饼果子是小吃,在天津人眼中,就是日常的食物。常年累月吃下来,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而敢守着这群“老吃主”在居民区做生意的,自然有一套。反倒是高门大户的旅游窗口,手艺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天津卫卖煎饼果子的,大多推着小车,车上有橱窗,防风保温。橱窗里是各式工具、调料,立等可取。问问附近的姐姐,然后按图索骥,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去吃煎饼果子,下了单之后你可别净顾着玩手机。煎饼果子的魅力,不仅在于好吃,更在于好看。手艺娴熟的师傅摊起煎饼来,简直有种艺术的美感:对于行家来说,翻饼才是最高潮,这个动作是整个摊煎饼果子最有技术含量的,很多新入行的小白只能翻过去一半,中等熟练的需要双手协作才能翻过去,真正的高手,翻饼只用一只手。
民国四公子的没想到
九河下梢天津卫,谁人不知道,养活卫嘴子的,对外是麻花炸糕狗不理,对内那是煎饼果子嘎巴菜。尤其是煎饼果子,既是随处可见的饭食,又是不可侵犯的圣物——一套煎饼果子,可以在大俗大雅两种模式间切换。说它大俗,漕运码头的船夫劳工囫囵两套下去,便又有力气继续干活;说它大雅,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终日赏着月色海棠,喝不求解渴的茶,听唱不完的戏,80岁还念念不忘让天津的学生来京“带四五个煎饼果子”。张伯驹写给杨绍箕的信:年假来京,望将空城计研究带来有所用,并望带四五个煎饼果子。仿佛吃上两口,微风吹过落英满地,就能在摇荡春如线的万丈红尘里做一回闲人。
煎饼果子,抚慰着一代又一代天津人的胃与乡愁。更让张伯驹没有想到的是,煎饼果子,看似不起眼的小买卖,背后的产值却不容小觑。天津市餐饮行业协会煎饼果子分会宋冠鸣会长粗略估算:目前天津市一年煎饼果子营业额超过5亿元。“如果按照在天津煎饼果子从业商户2000家,每家每天销售100套,每套平均价格7元计算,一年的产值约5亿元。但实际数值要远远高于这个估算额。”只是如今来买煎饼的人,早已不再自带鸡蛋,不仅如此,甚至连带钱包也成了稀奇。那些竖在煎饼摊前的微信和支付宝收钱码,让罗富莲们都称自己为“码商”。“支付宝到账,22元。”这是两套双蛋果篦儿煎饼果子的价格。每天晚上,这样的语音提醒会和在这座城市其他角落响起的同样的声音一起,构成了天津煎饼江湖中,每一个普通人的生计和味蕾记忆。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