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之乐之:红杠杠 蓝杠杠
红杠杠 蓝杠杠
山东 安之乐之
从家书中,从他阅过的书籍中,父亲画的那些红杠杠,蓝杠杠,也算是一种家风教育吧。
——题记
收拾书橱,翻出一本《我的伯父——抗日英雄王克寇》。王克寇是鲁西北平原这个小城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不仅是第一任县委书记,还是齐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冀鲁豫一分区二团政委。1944年5月26日,在攻打日伪军看点牛角店时,壮烈牺牲,时年29岁。这本书还是一位朋友送给的。惭愧的是,我只是走马观花看了看。此次翻阅,密密麻麻的字下,用红蓝铅笔划着长长短短的红杠杠,蓝杠杠,每条线都那么齐整。这是父亲的笔迹。
这个笔迹我太熟悉了,三十多年前我在外求学,一个月一封的家书里他都摘抄上一段文字,用蓝铅笔标上提醒我着重看。父亲离世三年多了,看到这些红蓝笔的标注,心中还是掀起了波澜。这本书是在他重病时,为排遣他的寂寞和痛苦,我送给他的,没想到他看的这样仔细。300来页的书,密密麻麻的小字,我好像又看到他老人家戴着老花镜,佝偻着身子,卧在那张老旧的原木色书桌上,伏案阅读的情景,桌子上放着一枝红蓝铅笔和一个小学生用的塑料尺子……每个人与父母的联系是什么?与亲人的联系是什么?除了血脉,还有热腾腾的生活和感悟,苦过痛过的,哭过笑过的,值得回味的生活点滴。
历史如烟,来者可追。《我的伯父——抗日英雄王克寇》是英雄的侄女王岚女士撰写的,她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多年来,他利用业务时间潜心研究伯父工作地的党史,搜集史料,从点滴的笔记做起,历时四年终于完稿。庆幸王克寇英雄有这么一位侄女,记载了英雄不平凡的一生。岁月虽流逝,英雄的身影并未远去,他的事迹就像父亲划的那些红杠杠,蓝杠杠,愈加清晰的刻在后来人的心里。
近日,在文友群里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一位独居老人近日归天。很快,留在国外的子女把房子遥空出售,家中遗物任由买主处理。
买主在收拾房子时心里很难受。房间里遗留有好多老人的相册、奖章、日记、书籍。相册里有老人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结婚照,还有老伴年轻的照片。照片都仔细的过了塑,保存的很仔细,跟新的一样。我想,这些都是老人珍贵的回忆吧。
老人还留有五个陈旧的牛皮日记本,记载着从15岁到70多岁里生活的琐事和感悟。还有自己的职称证书以及自己和孩子们的获奖证书。从这些遗留的物品里可追忆出老人的一生:当知青,恢复高考后上大学,进国企做到了副总工。有一双儿女,下岗后又出来打拼,把子女相继送到国外学习,都没回来。老伴6年前走了,自己孤独地度过了余生。
一个人的一生,繁华也好,孤寂也罢,富贵也好,贫困也罢,总想给孩子,给后人留下点什么,然而,就这样悄没声息地在世界上消失了,消失的干净和彻底,连子女都不肯留下一点对他们的念想。把子女培养成高知送出国外深造,而子女对国家、对父母没有一点的感恩和热爱,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我看后也唏嘘不已,孩子远在国外,他们儿时的奖状最少也得20来年了吧,父母一直珍藏着,视为宝贝。而父母对于他们的子女又是什么,随着父母生命的消失,一切也都消失的云消雾散了吗?每当夜深人静时遥远星空,每当推杯换盏欢唱生日快乐,每当清明或仲秋,会不会遥望家乡的方向,或者是铅华落尽逐渐老去,作儿女的会不会心痛,会不会念起那个把他们带到世界上来的不知魂归何处的一对老人。
从目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也好,多年来一直倡导的家风教育也好,都是寻根教育。家国,家国,没有家就没有根,一张浮萍又能飘浮多久呢?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安之乐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检察官文联通讯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者,禹城市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