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一生不凡——纪念李青凡先生逝世十一周年
青山不老,一生不凡
石 巍
微信版第912期
,
李青凡老已经逝世十一整年了。每当翻阅一些文史资料的时候,总会想起他清瘦的面容和岣嵝的身躯来。
我与李老是忘年交,我认识他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因为志同道合的缘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他是在宣城搞地方历史研究的首批人物之一。1982年,他参加宣城县文物古迹考察组,在全县各地进行古迹和历史的调查。他对宣城地方历史的热爱几近痴迷,此后他一直利用下乡出差的机会,采访知史老人,搜集逸闻掌故。他的一些考证文章屡见于报纸和杂志中。比如民国时期的地方名人,如徐仲白、沈光武、章祥斋等人的事迹,都是通过老人的笔才记载下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会,治学条件还相当简陋,没有电脑、数码相机、扫描仪等高新设备,他得来的资料基本上是靠手抄写。他还花大价钱在藏书人手中复印了光绪《宣城县志》、《宛陵郡志备要》等古籍,自费购买了许多研究参考书籍。
为了找寻宣城历史资料,退休后,他在全国各大图书馆都抄过书,有时甚至一两个月住在那里抄书。他还利用儿子在国外当教授的机会,去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抄过书。
他是改革开放后宣城最早关注地方家谱史料的先驱。他利用下乡出差的机会,寻找各种关系,在农户家,寻访拍摄了当地家谱90多种,由于那时还没有数码相机,他只能住在农户家里用手抄。再就是用胶卷拍摄,胶卷一卷只有三十多张,费用二三十元,冲洗费另算,这在当时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只能选择重点的拍,许多胶片也没能及时冲洗,现在看来不能不说是遗憾的事情。
老人离世前五年,他用毕生精力积累资料汇编的著作《江南诗山》《谢朓楼风华录》终于在敬亭山管委会和地方志办公室等部门的资助下顺利出版了,也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几十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然而遗憾的是,老人去世后,他的藏书、手稿等遗物都被当作不值钱的废品给处理了。所幸一些钤有先生印章的珍贵藏书被几名知名网友抢救了下来,没有化为纸浆。
他的一些手稿和当年拍摄的家谱底片有一部分辗转流到我手中。2013年,我和一同搞地方史研究的童老师仔细辨认后将这些底片自费扫描出来。这些底片涉及到洪林万氏、宛陵袁氏、宛陵嵇氏、邱村江氏等家族,由于年代久远和胶卷质量不佳等原因,许多底片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但毕竟为我们下一步继续寻访和探索提供了线索。
生前寂寂,死后寥寥,我们这类人在故纸堆中消磨岁月的时光,大多数人不会了解也不会关注。但是历史是需要有人去书写去记录的。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文献,才汇聚成中华文明的汪洋大海,这也正是我们这些地方文史人能为宣城发展所做的一点贡献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