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可以消除么?
对于孤独感,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曲终人散,背影婆娑,天地广大,自见渺小,孤独感普遍而不可避免,我们都会遇到孤独的时刻。
但孤独的层次有深有浅,本文将探讨三种形式的孤独:破坏性孤独、建设性孤独、中性的孤独,以及应对之法。
第一种:破坏性孤独。有一种孤独是即便在人群中、在爱的环绕中,也会感到孤独。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书中指出:
「存在孤独」是指自己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也是指一种更基本的孤独——人与世界的分离。
「存在孤独」是一种格格不入,无法与他人或世界产生深刻联结的深层孤独。
存在孤独可能会导致恐惧甚至无意义感,严重时还会对一切事物缺乏兴趣,没有方向,没有力量,似乎一切都是无价值的,生无可恋。长此以往会破坏社会兴趣、破坏人际关系、破坏生存价值。
为了消除孤独感,我们做了很多:狂欢,喝酒,刷剧,游戏,成瘾……但短暂的欢乐过后反而更加孤独了,而且越想消除越反弹,越无法消除。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化解破坏性孤独呢?
1. 制造心流
在电影《心灵奇旅》中,主人公在忘我的音乐演奏中忘却了时间和空间。
「心流」是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时所产生的沉浸体验。或演奏音乐,或跳舞旋转,又或是仅仅全神贯注感受一片叶子的飘落。
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并沉浸其中产生心流时,孤独感也就自然消融了。
如果找不到热爱怎么办?
那就像电影中的22,用心临在当下和每一个时刻联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心流,比如学习、娱乐、工作、交友、亲子陪伴、艺术创作等等。
2. 制造联结
人与人之间深入的联结,是真正具有疗愈性质的。正是这种爱的联结带来了光,带来了希望。
华晨宇在《好想爱这个世界啊》中的温情演唱,其实也在述说一个从“想要离开”到“不想离开”的故事:
想过离开
是因为那些旁白,那些姿态那些伤害
想过离开,却又坚持到现在
熬过了那些旁白,那些姿态那些伤害
想过离开,当阳光败给阴霾
没想到你会拼命为我拨开
不想离开
当你说还有你在
忽然我开始莫名期待
不想离开,也许尝试过被爱
会开始仰望未来
不想离开,当你的笑容绽开
这世界突然填满色彩
对他人的感知和联结能力,来自对自己的感知与联结,我们没有办法给出自己所没有的,也很难得到自己体会不到的。可以试着联结自己的内在,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当自己孤独的时候,细细感知并如实接纳,慢慢去培养联结,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
3. 制造意义
这也是积极心理学中所讲的有意义的生活,奉献自己,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助人的活动中。
这里有一个误区,并不是说自己是一盏会发光的灯,要去照亮别人,借帮助别人来满足自己拯救者的骄傲感。而是启发和激发别人去点亮他自己的那盏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别人的光和温暖自然也会反射到自己身上。
真正的利他需要真诚和纯洁的发心,否则还是利用别人来成就自己,这样会影响意义感的生成。
第二种:建设性孤独。
孤独一定是不好的吗?
未必。比如内向者就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喜悦地安住在孤独中,孤独的独处是内向者能量的来源,人群和热闹反而带来消耗。
《孤独,回归自我》一书中举了很多哲学家和作家的例子,在孤独中成就艺术创造和哲学思考。
对于创作型和事业型的人,孤独带来很多好处,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作中。
孤独感作为一种敏感的独特体验,可以激发创作欲。孤寂清冷也是一种很美的意境,为这个多彩的世界增添了一抹另类的色彩。
第三种:中性的孤独。
孤独很像一个连续谱,连续谱的左边是破坏性孤独,右边是建设性孤独,除了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孤独,其实还有中间地带。这是一种少量的孤独,中性的孤独,很容易被转化,转化为破坏性还是建设性,取决于你的态度和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哪怕只是少量的孤独、中性的孤独,也并不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我们不欢迎它,所以我们在孤独之上,增加了评判,产生了念头:这个孤独是不好的,需要做点什么来消除。
不是孤独感本身困住了自己,而是对孤独的认知,比如我今天只是有点小孤独,然后产生不喜欢的评判,进而联想到自己是一个单身狗,好惨,再也得不到爱了,这辈子完了。
用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A事件—B认知—C结果)很好解释,孤独感也只是一个情绪事件A,我们非要把认知B,也就是不合理的信念(孤独是坏事)添加到A,就得到了糟糕的结果C。
只是曲终人散,小孤独一下而已,很正常,怎么就联系到要孤独终老了?
我们清奇的脑回路也是需要被训练的。对待中性的孤独,如其所是,不再二次加工,也就真正从本源上“消除”了孤独。因为它不再成为问题,想要消除孤独感而额外付出的内耗,反而成了新的问题。
我们时常孤独,偶尔也感到无意义,但生活是多彩的,有激情也有平淡,平常心是道。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