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张,颞骨解剖高清图解,收藏必备!
概
一、颞骨与颅的关系及毗邻
述
1、颞骨和颅、颅底的关系
颅底:参与构成颅中窝、颅后窝。
上方:顶骨
前方:蝶骨、颧骨
后方:枕骨
临床表现
二、颞骨的5部分
1、鳞部:似鱼鳞、位于颞骨的前上部。
2、乳突部:位于鳞部后下方、呈锥状突起。
3、鼓部:为一扁曲U形骨片,构成外耳道前壁、下壁、及部分后壁。
4、岩部:呈横卧三棱锥体,位于颅底,嵌于枕骨、蝶骨间。
5、茎突:附着于鼓部后下侧。
注:岩部和乳突部形态结构上连接在一起,合称为岩乳部「Petromastoid part」。
骨今中外
检查
三、鳞部「squamous portion」
1. 概述:
2. 鳞部的两面三缘:
2.1外面:
2.2内面:
2.3三缘:
前缘:通过蝶鳞缝,与蝶骨大翼相接。
下缘:
岩磷裂:内侧,与岩骨前缘外侧部融合而成
鼓磷裂:下界,与鼓部前上缘相连而成
颞线:与乳突部的边界
3. 鳞部外面的重要结构
3.1. 下颌窝和颧突
前根:呈结节状,又称关节结节「articulartubercle」。
中根:介于下颌窝与外耳门之间,又称关节后突「retroarticular process」。
后根:后根从颧突上缘经过外耳门上方向后移行于颞线。
3.2. 颞线和乳突上嵴
3.3.外耳道上棘、外耳道上三角(又分别称:道上棘、道上三角)
意义:鼓窦位于其深面1cm左右。
骨今中外
病情诊断
四、乳突部「mastoid portion, mastoid process」
1. 概述:
与其他部分的界限:
颞线:与鳞部的边界;
鼓乳裂:与鼓部的边界;
内侧与岩部相连。
2. 乳突部的两面两缘:
2.1 内、外两面:
内面:颅后窝的前下方,
外面:粗糙,有胸锁乳突肌等肌肉附着。
2.1 上、后两缘:
上缘:通过顶切迹与顶骨的乳突角相接,
后缘:与枕骨相连。
3. 乳突部外侧面的重要结构
3.2 乳突孔「mastoid foramen」:乳突后缘处小孔,贯穿骨内外。乳突导血管穿孔沟通 颅外静脉、乙状窦。
3.3 乳突切迹「mastoid notch」:又称二腹肌沟,二腹肌后腹附着于此。位于乳突尖内侧,茎乳孔后端 一深沟。
3.4 枕动脉沟:乳突切迹的内侧伴行浅沟,有枕动脉经过。
4. 乳突部内侧面的重要结构
4.2 “乙状窦颅外标线”
定义:顶切迹与乳突尖的连线,标志着乙状窦在颅内的走向。
乳突尖:乙状窦下膝的颅外标志。
顶切迹:颞骨鳞部顶缘与乳突部交界处的凹形切迹,为乙状窦上膝的颅外标志。
5. 二腹肌嵴与面神经的定位
为以下两面的相交线:
6. 乳突气房与鼓窦
6.2 鼓窦「tympanicantrum」:— 位于上部的气房最大,与鼓室相通,位于鼓室后壁。外耳道上三角是乳突手术时定位鼓窦的重要标志。
治疗
五、鼓部「tympanic portion」
1. 概述:
鳞鼓裂「 squamotympaniefissure」:前上方,和鳞部相接。
鼓乳裂「tympanomastoidfissure 」:后方,和乳突部相连。
岩鼓裂「petrotympanicfissure」:内侧,和岩部接连。
2. 重要结构
2.2 鼓切迹:鼓部上部的缺口,此处无鼓沟和纤维软骨环,鼓膜直接附着于颞鳞部,为鼓膜松弛部。
骨今中外
治疗
六、岩部「 petrousportion」
1. 概述:
2. 岩部的一底、一尖、三个面和三个缘
2.2. 岩尖「petrous apex」:尖端粗糙、朝向内前而微向上,嵌于蝶骨大翼后缘和枕骨底部之间,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颈动脉管内口开口于此。
前面:又称大脑面,组成颅中窝后部。
后面:又称小脑面,组成颅后窝前界。
下面:组成颅底底面。
上缘:岩上沟容纳岩上窦。
后缘:岩下沟容纳岩下窦。
前缘:与蝶骨大翼及鳞部相邻。
3. 大脑面「cerebral surface」
3.1 概述:
3.2 五大重要标志:
4. 小脑面「 cerebellar surface」
4.1 概述:
4.2小脑面的重要结构:
2. 内淋巴囊裂:内耳门之后外有一为薄骨板遮盖的裂隙,内淋巴囊位于此,其中有前庭水管外口。
3. 前庭水管外口「 vestibularaqueduct」:为骨性管,由内淋巴囊通至骨迷路的前庭,其中有内淋巴管(又称膜性前庭水管)
补充:内淋巴囊
内淋巴囊分为2 部分:
骨内部:前庭水管内
硬脑膜部:两层硬脑膜间
5. 岩部下面
5.1概述
5.2前内侧部
腭帆提肌
鼓膜张肌
咽鼓管软骨部
5.3 后外侧部重要结构
外口位置:岩尖与岩底的中间处的深窝,颈内动脉、静脉丛以及交感神经经过。
颈动脉管的走行:在管内沿鼓室前壁垂直上行,继而折向前方水平行走,开口于位于岩尖的颈动脉管内口。
2、颈静脉窝「 jugular fossa」:
3. 乳突小管沟:颈静脉窝的外侧骨壁上有一浅沟,该沟向后穿入骨质而成一小管,成为迷走神经耳支( Arnold神经)的通路。
4. 鼓室小管下口「tympanic canaliculus」:位于颈动脉管外口和颈静脉窝之间的薄骨嵴上,鼓室神经以及咽升动脉的鼓室支通过该小管进 人鼓室。
5. 岩神经节、蜗水管外口「externalaperture of cochlear aqueduct」
6. 岩部上缘
岩上沟:容纳岩上窦,沟缘有小脑幕附着。
三叉神经压迹:位于上缘内端。
上缘尖端:借岩蝶韧带和蝶骨接连并形成小管,内有 展神经、岩下窦。
7. 岩部后缘
内侧段:岩下沟,内含岩下窦;
外侧段:颈静脉孔,与枕骨的颈静脉切迹形成。
8. 岩部前缘
内侧:与蝶骨大翼接连,形成蝶岩裂。
外侧:岩鳞裂和岩鼓裂。
9.岩部与鳞部之间
并列的二管通入鼓室。
居上者:鼓膜张肌半管。
居下者:咽鼓管半管。
10. 内耳道及内耳道底
数个小孔:前庭下终末支 单孔:球囊神经
III象限:蜗区→蜗神经→cochlear→Cock
IV象限:面神经管区→七面→七喜为面神经管入口 面神经、中间神经由此通过
骨今中外
概
七、茎突{styloid process}
述
Reference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耳鼻喉时空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