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成绩极具欺骗性!初中什么样的孩子可以继续优秀?

经常有家长百思不得其解:我家孩子小学成绩还挺好的,语数英都是90多分,为什么到了初中,成绩突然就不行了?
这就是被教育圈反复提起的:小学成绩的欺骗性!
举个例子:我儿子小学五六年级的英语期末考试,每次几乎半个班的孩子拿到满分,除了几个掉队的,没拿满分的,考分也在96-99之间。
稍微有些英语底子的家长看了卷子就会发现,只要小学六年下来积累了几百个单词量,只要期末跟着老师认真复习,基本都可以拿到这个分数。
其他科目也差不多道理。
这就是小学成绩欺骗性最典型的表现。
小学阶段,考查内容的基础化,只要学习态度端正,水平普通的孩子也能取得较高的分数。
但上了初中,试题选拔属性增强,阅卷标准越来越严,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因素的影响,将近一半的学生,难以再续小学阶段的辉煌成绩。

01

这四类孩子初中最容易退步

所谓小学成绩的欺骗性,不是成绩本身有欺骗性,而是有些学习方法不具备可持续性,到初中自然“原形毕露”。
以下四类孩子初中最危险!
1. 家长强势主导学习
不少孩子小学很乖,父母让学什么就学什么。
但这种父母主导下的努力,很可能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瞬间崩塌。
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如果父母还是用原来那套方法,或者今天一套,明天一套,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会由此讨厌学习。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如果仍想介入学习,就一定要把握住一句话:少说多做,少主导,多配合。
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不埋怨孩子,而是用实际行动协助孩子解决问题。
我认识的一个初三男孩,数学物理化学都不错,但政治、历史等文科成绩不好。
但中考看的是总成绩,这两科成绩会严重拖垮总分。
寒假里,孩子妈妈没有埋怨和责怪,母子共同做了一件事:
把政治和历史知识点全都录成音频,孩子每天在家按学习计划听,妈妈上下班路上听;晚上回到家里,妈妈再陪着孩子一起背;等一个章节背熟了,妈妈再检查;等一本书背熟了,再找试卷检验。
寒假过后的开学考,老师同学都认为一个月的时间,他的文科成绩能提高到班级前列,是天赋异禀,可实际上母子俩合力走过的这段艰辛道路,又有几个人做得到呢?
2. 小学在学习上用力过猛
如果孩子小学就已经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到了初中学习科目的数量和难度大幅增加,时间和精力明显不够,成绩自然就会下降。
而另一些孩子,小学时成绩没那么突出,但是他们有充足的娱乐时间,在学习时间上有潜力可挖,心态上也更从容,成绩就可能逆势而上,进入良性循环。
为什么重点初中学校点招时喜欢看特长、考奥数?
说白了,就是判断孩子的潜力有多大。能报重点初中的孩子大都成绩优秀,但是在取得差不多成绩的同时,还能分出精力拓展思维,培养特长,那么孩子间的差距也就拉开了。
学校看中的不是特长本身,而是其背后体现出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力,至少进了中学,还有大把的学习时间可以挖掘。
3. 自律性差的学生
小学知识少,难度低,考试成绩无法反映学生真实的水平。
而初中考试科目一下增多,学习难度也加大,此时自律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有的孩子小学时期的好成绩,来自老师一遍一遍的督促,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看得紧。他们自己并不自律,而是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成绩还不错。
上了初中后,不懂得如何去学、主动去学,加上到青春期,内心叛逆,又不再配合家长的管教,就很容易被淘汰。
4. 学习方式落后
这一类学生最可怜,明明学习非常努力,成绩却不断下滑。
他们不是不学习,而是不会学习。
小学语数英,数学难度不深,英语主要考背诵,语文判卷标准松,几门课完全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拿到高分。
但是现在中学各科的命题趋势都是知识的活学活用。
此时再用身体的努力,掩盖大脑的懒惰,用战术上的努力,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不仅劳心费力,成绩顶多维持在中等水平。
而为什么有些小学没拿满分的孩子,初中会后来者居上?
因为他们喜欢动脑思考,喜欢钻研琢磨,喜欢挑战难题。
一旦他们再沉下心来,多背一些单词,多记一些语段,用理科缜密的逻辑来安排时间,学习语文、英语、政治、历史,他们的总成绩就能大幅提升。

02

如何防止孩子初中成绩下滑?

1. 重视孩子时间观念的培养
教会孩子管理好时间。
由于初中阶段功课较多,如果孩子能够做到有效管理时间,将在学习等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儿子发小小学时就十分拖拉,作业要做到晚上9点多,初中经常要做到11点。
在这方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把时间具体化,明确规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今天的事情不拖到明天做。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标计划,把需要完成的任务借助清单罗列出来等。
指导孩子做好学习规划。
刚上初中,大多数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依然很强,自律性弱,家长不盯着就不知道学习。
因此,要培养孩子完成作业后,制定各科学习计划,继续进行自主改错和刷题的习惯。
2. 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精神
从小我就送儿子学过毛笔、游泳、羽毛球、奥数,但所有几乎都是半途而废。
本来学习是件好事,但孩子却在不断中断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遇见困难容易打退堂鼓的性格。
今年我看省理科状元的事迹,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个孩子一直坚持晨跑,即使知道自己考了700多分,也没有忘乎所以,而是继续坚持晨跑。
试问,有这样精神的孩子怎能不成功呢?
3. 接纳孩子
和学习成绩相比,小学生其实更在乎的是父母的接纳和认可。
避免过度关注成绩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或者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
小学阶段,孩子的身体、智力、心理发育的先后差距尤其明显,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父母就越要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
这是损害控制,不要让暂时性的成绩阴影扩散到孩子的心理层面,只要他们还保持身心健康,不抵触学习,那么就还有在初中逆袭的机会。
4. 大量阅读
如果小学时家长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强迫孩子把大量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作业和课内知识的巩固上,就会挤压掉大量的读书时间。
小学阶段对课内知识的过度投入,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时间换分数。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满分,对孩子的未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小学欠的阅读债,在小学成绩中体现不出来,但却会在初、高中的学习中刁难孩子,让孩子偿还。
脑神经科学专家洪兰教授指出:
阅读会改变大脑,拥有阅读能力的孩子在学习上潜力更大。
学霸拥有的超强学习能力,其实可以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开发90%甚至更多。
6-15岁、尤其是6-12岁的孩子,如果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作业和课内学习,容易引发“高分短命”。
因为课内知识的单一性和肤浅性,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孩子的大脑成长需求。
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才可以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学习能力。
到了初高中,阅读能力强的孩子,成绩上升的后劲强大,常常后发制人、潜力无穷。
事实上,小学成绩如何,的确不足以决定孩子未来的命运。
小学成绩对孩子前途影响最大的,不是分数本身,而是学习带给他们的感受。
小学就是教育长跑的起步阶段,你全力以赴,肯定领先;但透支了体力,初中就很容易倒在半路。
所以建议家长坦然面对孩子的小学成绩,不要自欺欺人。
不要把抢跑的优势当成天赋的优势,高估了孩子的能力,盲目追求过高的目标,再以高压手段强制实施。
让孩子享受学习新知识的获得感和充实感,不求碾压别人,只求提高自己,这才能给孩子的未来留下无限的上升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