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道中枢之劲道——养筋,求劲

何为拳?何为道?击为拳,正为道。有拳必有力,有力必有法(门)。求力道,用力道,乃拳道之中枢要旨。求力必寻之,养之方能用也。力之本源乃劲也,无劲便无力,无力不为拳。求劲之道非桩、非式、非把不可为也。“桩”、“式”、“把”乃同一意,其站而不动为“桩”,为“式”,为“把”乃求劲之道、拳道之中枢也。
何为“站桩”?为什么要站桩?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是不能用、不符合实际错桩?什么是养生、求劲、养劲、用劲桩?如何辨别桩的对与错?
“站桩”,“站”是站立,“桩”埋在地下的桩子。“站桩”是站立不动,身形如同埋在地下的木桩一样。“站桩”一词只是因地区差异或对此理解不同,对身体求劲的不同叫法。如:心意把、扎马、桩等。
在我国大多数拳种中其基本入门训练都是从站桩开始。为什么站桩对于练拳如此重要呢?拳是用来对抗搏击的,对抗搏击其主要目的是如何给对方造成强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这种力的本源来源于身体,也就是说如何在对抗搏击中使自身的“力”发挥得最大而作用于对方。
中国拳术有别于西洋搏击,它是集养生与练“力”为一体的训练模式。是人民在战争对抗和生活中的积累不断完善的结果,其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带有道、禅思想,道、禅是一种高级的养生模式,他们的静、空、无、悟也蕴含于古老拳法当中(养生)。练力,首先要先明白“力”的由来,它源于何处?我国中医学发展几千年,其研究之深、之广是西洋医学望尘莫及的,因此拳法的初期是站桩,站桩的目的是以“养生”为基础求养体内劲道的训练方式,其中蕴含道、禅思想和中医理论精髓,两者的结合形成了特殊的人体训练模式“站桩”。
站桩分为养生、求劲桩为初级桩和用劲便劲桩为终极桩。
初级桩站桩一是养生,二是寻找或得到能用于技击对抗的高级力量(内劲)。
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人体的力。“力”是人体组织将体内的“劲”作用于物体上,使物体受力,物体所到的力的大小称之为人体使出力量的多少。
人体在生活中的力大致分为局部力和相对整体力。
即,受力物体小于人体局部承受能力和受力物体大于人体的局部承受能力。
人在出生后由于韧带、肌肉等较弱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局部单独的承受能力,这时婴儿的任何行动都要借助身体其它组织帮助协调完成动作,如婴儿在爬行时不会四肢独立交替运动,也就是说这时的动作限度已经超过了自身(四肢)的局部承受能力,为了完成动作只能全身协调完成爬行动作(摆臀扭腰带动四肢如槐虫),随着孩童的生长生活的需要,局部力量的增加,慢慢四肢和身体各部开始独立工作,从而形成了身体各局部力量。在生活中,当人体的局部力量完成不了某种需要时,则需要调动身体的相对整体力来完成。
如:当用手从地上拿起一块砖头,这时由于砖头的重量小于人体的局部(胳膊)力,则轻而易举就拿起来了。当砖头的重量加大并超过人体的局部力时,单靠两手臂是拿不起来的,这时需要足蹬地腰挺劲等才能拿起超过人体局部力的物体。又如:当人体站立时推一个小竹杆,轻轻一推便到了,当再推一颗大树时则又是后脚蹬地、腰挺劲、头颈梗劲。后者我们称之为相对整体力,而不是绝对整体力,因为身体某些筋肉或其他组织参加不了身体的这种做功动作,因此他不能叫绝对整体力。
在人体对抗(拳术)中“力”是对抗的关键,而“力”源于人体中的“劲”,我们称之为“内劲”。“筋”肉之力也《见:说文》,我国中医学认为,肌肉的力量源于“筋”,筋是力的来源,古语有云:筋长者力大也。 因此,练“筋”长“劲”便是练拳的不二法门。
“筋”① 肌腱或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②可见的皮下静脉的俗称,如~络、~脉。③像筋的东西。
强者在内而摩其筋。——《考工记·弓人》
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先折筋骨。——清· 方苞《狱中杂记》
筋骨尽脱。——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筋”是身体健康的源泉也是“力”的本源。故有强筋壮骨之讲,更有筋疲力尽之讲。他同西方肌肉力学的理论不同,在一切人体力量中看似肌肉的力量,其非知他本源于“筋”。我国中医学素有追溯本源或表里之分。故:体内生“劲”为“里”,外发其“力”肉为表象。
上述讲过肌肉大多是后天因自身需要形成的力量,既:局部力,而先天人体的动作是筋(肌腱),韧带协调骨骼来完成的相对整体力。人体的单块肌肉是一个纺锤体,每个群体或每层肌肉纤维组织都是方向不同相互叠加的,它们分别附着在白色的筋膜上,所以看似两边与筋相连的肌肉,实际是附着在一条筋(肌腱)上,只是筋在肌肉中为了与肌肉相互连接使其成为薄薄的形状,这条筋出了肌肉后便是细长的条形。因此中西方认识的差异导致训练的不同。肌肉力的训练可以借助器械:如:杠铃、哑铃等达到目的,而筋劲的训练好像还没有一种较好的方法达到目的。比如:借助器械,肌肉发达了,力量也长了,但是这种增长的力只是局部力量的增长,这时其筋的内劲也相对增长了,但是这时身体肌肉局部力的增长要远远大于筋劲的增长。
因此,我们在初期站桩时就是要保正养生的前提下扔掉后天形成肌肉参与的局部力,找到或恢复孩童时的相对整体力。而不是像现在普遍人认为的那样“身体从上到下的整体连接的绝对整体”。绝对整体就像一根木头或铁棒,如果用这样的木头或铁棒打击物体时物体的反作用力会作用于木棍或铁棒上(牛顿定律:作用于物体表面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绝对整体力发出力的多少其反作用与自身的力也是多少,郭云深有云:发力如迈沟壑(身体如同迈跨大沟一样),整体力如妇女挑重担或小孩提水,妇女挑重担走起来和小孩提水时左右摇摆他们自身都属于相对整体力,也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这种力将它作用于对方身体叫“整体发力”。
因此,求劲,求的是相对整体而不是绝对整体。简单说就是拳、掌或身体各部(三段九节)打击物体(对方)时能不能有相对的整体力。相对整体力是有效调动身体内部有用,无多余的组织参与对抗所发出的内劲(筋力)作用于物体上的力,我们称之为拳术中的“整体发力”。所以站桩是懈掉后天形成的局部力(肌肉力),以求先天身体中的相对整体力(筋力)。
人的相对整体力是根据物体的重量决定的,在过量(力)运动中物体的重量超过人体的某局部力时最先加入参与的力量是腰胯,如果还不行则会加上脚和膝盖,最后则是脊椎和头颈部。也就是说当人体突然用力时先参与相对整体力的是腰部的力量,当物体质量过大或后来组织(脚等)来不及参与时往往先受伤的是腰,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
因此相对整体力是以脚掌为基础,腰胯为中心,尾闾为方向传至于手臂的整体力。它包括:脚至膝盖(包括小腿)、腰胯、颈颚、手到小臂。因此拳学中的力是以较为基础,腰为主宰的训练方式。其它部分参与的则是无用功(没有用的)组织。在这些组织中其筋的分布、生长较为密集,相对肌肉群较少,所以这种相对整体力主要是体内“筋”的活动。中医认为肌肉的力量源于筋,古人云:筋长者力大。内家拳讲究:筋腾膜起。
在对抗中人体发力是骨骼或身体角度的变化,骨骼角度的变化、四肢的伸曲及维持间架是靠筋(韧带)的连接完成的,筋的弹性与拉伸量是人体中最强的,所以“筋”是力的本源。筋是骨肉之间的连接枢纽。在以往的跑步、登山等运动中人体活动的主要是肌肉,由于肌肉组织的粗纤维之间有很多的毛细血管其活动会需要大量的供血来完成,这样会使脉搏加快,造成人体缺氧而呼吸急促,这时体内的“筋”还远远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因此需要一种能锻炼筋而尽量不锻炼肌肉的运动(尽可能让筋多参与工作,肌肉少参与工作),由于筋中有很少的毛细血管,因此筋的活动不需要提供大量的养分,所以这种训练方式人体是在不缺氧的状态下完成的体内锻炼。力生于骨,蕴于筋。只有使骨骼或内部细胞自身运动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养力、蓄力的目的,故:养生求劲非筋也!易筋、易骨、易髓非桩也!
拳术“发力”的“打击力”或叫做“破坏力”其程度大小与受力面积、速度成反比。既力量越大,受力面积越小,速度越短其破坏力越大。如:拿一个1米见方的平面物体打击墙面,由于双方接触面积加大,分散了受力点,从而减弱了破坏力。又如:100公斤的物体放到直立的钉子上面和瞬间在钉子上面加100公斤的力其结果不同,打击力是与物体表面接触瞬间时的力,既拳头在接触对方身体时是瞬间造成的打击力,如果拳头在对方身体放上10分钟,其受力还是刚刚接触瞬间的受力,后面的时间不会对对方造成破坏力。
所以,发力是瞬间发出的有效整体力,为拳术中的高级打击力,这种打击力有两种形式:
一、是加大与对方的受力面积,使对方身体不受伤或少受伤将其抛发出去,基本形式是双手(包括小臂)或肩、背与对方身体0距离接触时爆发有效的相对整体力作用于对方的重心点,为了减少打击对方时对方造成的反作用力,其自身的发力轨迹是以椭圆轨迹作出的运动既抛物力。
二、是穿透力打击对方身体使对方造成最大伤害,它是在与对方身体有距离时的发力,我们称之为“撞击力”,这样需要减少与对方的受力面积(点力),加大其作用力,因此在这种发力打击的瞬间还需要加入力的旋转(螺旋力)。
上述两种发力的打击形式是基本的力学方式。了解了力的来源及力的运用过程就能知道为什么要站桩,什么是桩和桩的对与错。不过万事有利必有弊,人体虽然具备了相对整体的筋的内劲,顺应了搏击对抗的需要。但是相对而言肌肉的局部力的作用也相对随之减弱,肌肉力量的形成原本是顺应生活的需要,而通过筋力的训练使它减弱这也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用力的减弱。王芗斋有云:功练成之时,人已成废人。便是此道理。
一、养生、求劲桩(老正桩太极式)。以养生为前题,寻找力的本源。凡是违背养生的桩不可为桩,凡是不求劲、不养劲的不可为桩,凡是耗体力造成脉搏加快、努劲、呼吸加快的桩不可为桩,凡是练肌肉多,练筋少的不可为桩。
1、基本姿势:两脚分开,略大于自身肩宽,身体略下坐,两臂前伸至腹前约1尺左右(大臂与小臂角度呈钝角),两手半握拳,四指微曲,拇指前伸,拳面向下,拳背向上,两手拇指相对,双手好像从地上向上提个物体,拳内微微用劲略向外翻类似掰开东西状。两肘向外下,胸微收,与肩膀形成一个微微的圆。尾闾微微内扣再向上内提,下颚向内微收,舌尖微顶上牙膛,头微向上领脊椎同时两肩微向下沉,尾闾与头顶的百汇在体内形成一条上下牵连的直线。
尾闾、脊椎到下颚像一个“如意”,脊椎向后呈微圆形。两脚脚趾微抠地,脚心微隆起。脚尖至膝形成一条线向后微拉,臀部微微向两脚后跟处下座。上身身体如做在高凳子上一样,双眼自然微闭。要领:两肩座于胯,两胯座于脚。头领颈,颈领脊,脊连尾闾,尾闾连脚心。简单说就是:中间向上提,四周向下沉。双手不可过高否则造成上下力的脱节与不整,所有力的训练都是以腰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所以在站桩中的宗旨是上为中用,中为根用。腰为身体劲中枢,脚为力的根基。力透脊背达于手方为用。
以上所有动作为身体意念用力,不可过,不可不到。过为僵硬(肌肉用力),不到为懈(达不到练养练筋的作用)。
下颚、舌尖、手指至肘内侧(不可过肘)、尾闾至腰、脚趾至膝盖后侧。周身类似微蹲双手略提重物外掰。
内脏后贴身要两圆,闾叩颚含形似如意,膝纵胯座如身座凳。骨如弓,筋似弦。
2、意念是大脑的假想活动(思维活动),靠神经传导使身体各部有假想感知。在这种感知过程中身体的细胞按照此过程活动或运动。现代生理学证实,人体细胞的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为膜电位.正常细胞的细胞膜具有电容性质,即具有充电和放电特性。大脑的意念活动是通过神经传导的过程,就是利用细胞内外钠钾离子的电位差来传递信号的。即是用电流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内容,人体内的神经传导是靠不断产生的局部电流来实现的.因此,生物电流产生的电场可以激发生物磁场的产生。也就是中医讲的“气”。
因此,没有“意念”的修炼,就没有“气”的产生。人体各部都有每个独立的生物磁场其中包括每个细胞、毛发等,它们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生物磁场。意念引导就是通过神经加强完善身体各部的生物磁场使之统一,其形式有二。一是通过意念改变加强病灶处的紊乱不协调弱磁场,达到强身养生的目的。通过意念引导加强训练身体组织的能动性,这要靠在站桩中意念的内视应到来完成。二是通过意念改善加强人体表皮毛发的生物磁场,加强神经的敏感度,他是在站桩中意念的外视训练引导。
在站桩中眼微闭,用意念内视由下向上(按桩的要求)慢慢检查,然后检查内脏是否松畅,慢慢感觉腹式呼吸给内脏带来的轻松、舒适,呼吸均匀、气血循环带来的全身松畅,随着意念的轻松活动,使神经传导到每个细胞从而达到全身细胞包括骨骼细胞在内的活动,这时体内开始慢慢向外发热(由生物电流和生物磁场导致),同时感觉周身慢慢向外传到放大,神经开始兴奋,这种感觉会不断延伸,为了保护神经,不让神经过度疲劳,一般可维持10分钟左右就可以慢慢将意念收回后站桩完毕。王芗斋云:有留有余兴。否则由于神经的过度疲劳影响身体。
要求:第一步,意念放松周身清,内视自体气血通。以养生、懈劲(卸掉肌肉后天形成的局部力)调节气血为主。第二步,意念微动筋自腾,外视周身无蝇虫。在保证养生的前提下养劲。所以养筋的内劲不像肌肉的训练操之器械一两年形成的,它要经过体内长时间的自长形成的。
姬公云:三年懈力(卸掉肌肉形成的局部力),三年求力(寻求筋的内劲),三年养力(养练筋的内劲),一年用力(掌握内劲的运用)。
二、蓄劲、辨劲桩(老三体式)与实用发力
此桩为养劲用劲桩,既在上述正桩中人体具备了相对整体力,他形成了身体的内劲,而这种内劲是没有方向的。将内劲使出就会有方向,向某个方向使出的内劲得多少叫“力”。如何将内劲使出来用于实际的对抗中,则需要站三体式(桩)。在三体式中是将身体的筋朝一个方向使出,既然有方向就会有其相反的方向。这是力的矛盾,也是力的定律。
三体式桩式如同端枪刺杀的预备式,两手空握枪拇指前伸,前手高约在胸部,后手在同侧胯部,双眼自然睁开,身体各部如正桩用意念将各处筋微微挑起(要求同正桩)。整个身体略后座前脚稍虚后脚要实,有拔地欲飞之势,也就是将要刺杀之势。周身如弓箭反拉。既头、脚为弓箭的两端,腰胯为弓箭的中段,弓背朝后,弓弦在前,用双手微微将弓弦向内拉起。
同时尾闾微内挺,头微顶、脚微踩,这时手与身体形成一个整体的反争力。发力时运用这种反争力将手催出去。既用脚和小腿膝盖、腰胯、脊椎和头将双手催射出去。双手如同端枪做刺杀动作,有所不同的是两臂不能前伸(大臂与小臂的角度不变),两手臂向内旋转而出,拳谱云:身似火药,拳似弹。
发力瞬间后脚和腿及身体如迈跨大沟,向前纵撞。前脚与一般刺杀动作不同,一般刺杀动作是前脚向前做垫步,而这种以枪变拳的发力前脚是向前下方滑踩,如同踩铁锹。这种发力是身体内部筋骨的运动,其肌肉参与的活动少之又少,与其他发力相比,不耗气血、不费体力,所以许多先辈们到了晚年也发放自如。就是说不管人多老,体多坏,只要人能动,这种发力就能做出。了解了发力就能更好地站三体,站三体的内劲是欲发力的内劲。只有自身体认慢慢了解身体筋、肉、骨、气血的关系,才能掌握正确的养劲、用劲关系。
拳术之能所以发展至今,乃前人生活中积累之沉淀,其简单、客观、并无玄虚或深奥大道矣。凡无所得者或终研不透者,故言其大道,叹其深也,感其妙也。其害人害己,无所用也!
三、高级拳术略述
是无招、无式、无形、无意、无欲、无我,一动便是击,一击便是毁,击法有一,若二便自毁,身体三段九节皆能用。形似弓,意如弦,神是怒放箭便是上乘拳。(随手所写可能有错字务挑)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