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

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
  

江户末期,日本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此时,日本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被迫打开封闭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面对外国势力的入侵,日本朝野强烈反对德川幕府的腐败统治,要求重新树立天皇的权威,抵御外国的侵略,发展日本的资本主义。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在维新运动中,神道教作为日本的民族宗教受到重视,它作为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江户末期神道的兴隆为背景,把神社神道和皇室神道直接联系起来而形成的特殊的民族宗教就是国家神道。
  随着国外要求开放门户的压力增大和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政治斗争激化起来。在发展成为内战的过程中,恢复天皇古代宗教权威的要求同倒幕的政治目标结合起来,使神道的兴隆达到高潮。
  1847年,孝明天皇派遣敕使,到石清水社临时祭祀,奉献币帛,祈求依靠神助,击退外国的军舰。1849年又命令京都等地的7 社7 寺祈祷国泰民安。
  朝廷不仅对有力神社进行列祭、临时祭,屡奉币帛,祈求神的保佑,而且在皇宫中的神殿内侍所以及二十二社等各地有力神社进行了祈祷。1863年,根据长州藩的建议,孝明天皇史无前例地参拜了贺茂社、石清水八幡宫和春日社,祈祷攘夷。天皇还派遣特使前往伊势神宫,计划安排天皇亲自参拜。同时计划恢复从室町时代废除的宫中的祭典祈年祭,准备在朝廷中恢复设立神祇官。
  孝明天皇有意恢复神社的祭祀活动,鼓励了神道的复兴。北野社、春日社、大原野社、松尾社的祭祀陆续恢复起来。神道传统家族吉田家族,于1865年恢复了吉田神社的祭典,试图借此机会重新获得神祇官代理的地位。
  神道的兴隆很快在各藩形成了高潮,各地纷纷要求提高神职人员的地位和采取神式祭葬。各藩还实行排佛的政策,合并、关闭佛教寺院,命令僧侣还俗,改充士兵。要求采取以神道为主的政策,认为日本是皇道,无需佛教。同时规定藩主和藩士的祭葬改用神道方式。
  在神道兴隆的背景下,国家神道逐步发展起来。德川幕府被迫于1867年将大政奉还朝廷,开始了近代天皇制的历程。国家神道逐步形成。
  1868年1 月17日,设立了神祇事务科。半个月之后,1868年2 月,日本中央机构改革,改为总裁局和土分事务局的八局制,神祇事务局成立,居各局之首。其职责范围为有关神祇、祭祀、祝部、神户等事项。在神祇事务局中,复古神道家成为主力、再加上白川、吉田两神道派的成员的支持,拟订了明治维新时的神道国教主义的宗教政策,并负责推动。1868年闰4 月21日,在第三次官制改革中,设置了神祇官。神祇官设正副知官事,正副制官事,书记、笔生等职,官级分为九等。掌管神祇、祭祀、祝部和神户、伊势两神宫、(出云)大社、敕祭神社、直属神社。奠都东京以后,1869年7 月,日本政府实行官制大改革,根据《太宝令》古制,设立神祇官和太政官,以神祇官为最高官署。通过几次官制改革,在中世纪以后徒有虚名只是由吉田家形式上充任神祇官的中央政府的神祇机构,名副其实地恢复了。同时,在神祇官的职掌中加入了国民教化一条,政府为了传播神道教,特地设置宣教使,归神祇官管辖,这样,在体制上完成了神道国教化的历程。
  为了利用神道作为恢复王室权力和统一国家的工具,1868年3 月13日,太政官宣告祭政一致," 凡属各家执奏下属之事一律废止,普天之下,诸神社神主、祢宜、祝、神部等,嗣后均归由神祇官管辖"。表明明治政府要把全国神社一律划归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实现神道国家化。次日,在宫中由明治天皇亲自主持了宣布《五条誓文》的典礼。15日,太政官命令各地树立禁止基督教邪教的布告牌。3 月28日,太政官颁布神佛分离令,强迫神佛分离,扫除神社中的佛教色彩,在日本掀起了全国性的排佛毁释运动,为神道国教化准备了前提。此后,日本天皇亲自参拜了石清水八幡宫、冰川神社,在参拜冰川神社时,日本天皇发布诏书说:" 崇神祇、重祭祀,乃皇国之大典,政教之基本。……方今更始之秋,新置东京,亲临视政,将先兴祀典,张纲纪,以复祭政一致之道"。随后,不断颁布神道国教化的政策并强迫执行。1868年,天皇还亲自参拜了伊势神宫。
  1870年1 月,明治天皇发布《宣布大教诏》,把神道定为国教,1871年基本完成了神道国教化。187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社寺领地由国家管辖的命令,制定了神社社格,新订了氏子调查制度等。5 月14日宣布神社都是国家的重祀,明确了所有神社的公共性质,全国的神社都划归伊势神宫管辖,伊势神宫成为国家神道的宗主。
  国家神道的核心是崇拜天皇,树立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威,维护天皇制。
  在政教分离成为近代世界的潮流之时,日本却实行了政教合一,无疑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因此,当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之后,神道和政权就不得不分离了。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0)

相关推荐

  • 飞机场的十点半——东瀛游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从谪仙李太白的这两句诗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那一片只存在于虚无缥缈中的地方,心怀的那一份遥不可及的浪漫遐想.当然,对未知的好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三: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中国道教之三: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1)五斗米道 一种宗教要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并拥有众多的下层信徒.由民间巫术发展起来的符箓派虽以长生成仙为宗旨,但其主要宗教活动是符水治病,祈祷禳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八:佛道的斗争与融合

    中国道教之八:佛道的斗争与融合 东晋南北朝时候,由于帝王贵族的支持和杰出道士改造,道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早期原始道教的不成熟和魏晋统治者投鼠忌器的态度,使道教的发展远逊于外来佛教的传播势头.在组织上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4

    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4 楼观道正式形成后,大体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起,魏末北周以至隋唐之际,该派以终南为中心,包括华山及京城长安在内的关陇一带广为传播,并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崇奉,成为继寇谦之新天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3

    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3 北魏统治者原为鲜卑族拓跋氏部,自386 年于代北建国后,魏初诸帝便实行了与汉民族相同化的政策,北魏太祖道武帝" 好黄老,颇览佛经" ,太宗明元帝,&q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2

    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2 (3)寇谦之与新天师道 道教在中国北方的发展主要通过嵩山道士寇谦之(365-448 年)对五斗米道的改革,创立新天师道,实现了道教与封建皇权的结合.寇谦之生活的时代,相当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1

    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1 东晋后期<上清>.<灵宝>等大批新经典的问世,丰富了道教的教义与方术,但在新经典的流传过程中,颇多伪造滥传,致使真伪混淆.且各流道士在传经过程中,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六:东晋的道教

    中国道教之六:东晋的道教 (1)<灵宝经>的制作及其道法 东晋哀帝年间(362-365 年),江东天师道(五斗米道)盛行,出现了以造作道书,传授经法为主的道教经箓派.道教经典的出现与佛教的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四:道教团派的二级分化2

    中国道教之四:道教团派的二级分化2 而张鲁及其属民的北迁,则给五斗米道带来了双重的影响和后果: 其一,五斗米道在巴蜀汉中分设24治,以天师为最高首领,下有治官.祭酒分统道民,有如郡县官吏,组织比较严密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一: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道教之一: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1)百溪汇川 道教与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宗教相比,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不仅如此,它的创教也与其他大教有所不同.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