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耘之韵

耘之韵
Huo Xing Ji Hua
河岸边,丝丝缕缕的绿柳垂到了水面,农家小院里,石榴花正红艳似火。“野花成子落,江燕引雏飞”——刚刚会飞的雏燕,跟着妈妈去学捉虫子了!阳光明媚,南风微微,燕子们翩翩于江南鱼米之乡,穿行在灵峰山脚下那片绿茵如绣的田畴上空,看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乳燕问妈妈:“这些人怎么排着队跪在水田里呢?”妈妈说:“这是农民在耘田呢。”“为什么要耘田呢?”“……?”见多识广的妈妈也回答不出来了。
善于捕小虫喂宝宝的聪明的燕子妈妈,的确不知道人间事。农历四月,生产队的绿肥田、春花田都插上秧了,农民们要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中的“管”,而水稻的田间管理,就是耘田呢。


清早,还有点凉,路上的男男女女还都穿着长袖长裤。可是,耘头一番田的农民一个个都只穿着短裤了——他们必须跪行在水田中呢!双膝浸在田水,凉气沁入肺腑。好在种田人早就学会了咬牙,再不容易的事,咬咬牙,还真挺了过来。二三十人依次跪下,每个人左边两株、胯下两株、右边也两株,是最典型的“摸六株”。双手十指挨个“摸”过这六株,摸到刚长出的杂草,抓住它捏成一团,深埋入泥中让它腐烂;摸到碎碗片小石头等硬物,顺手放进系在腰间的“刀轮篰”带出田外;摸到当初误插在脚窝里没着没落的个别稻株,赶快将它植入泥中;遇到没成活的缺株,立刻从邻近较稠的秧丛中分一半出来补上……
队长挎着带钩的畚箕,跟在耘田人后面撒化肥呢。他吆喝着:“不要光动手,也动起嘴巴来呀!”带头唱起了甬剧《亮眼哥》——“一碗浓茶热腾腾,吃在肚里暖在心……”,复员军人阿亮接得最快,他唱的是“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妇女队长芳姐唱起了“李双双,李双双,她是咱妇女的好榜样……”,最爱唱歌的阿芬嗓音甜美:“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轮到嘴最笨又不识字的阿土,他唱一首每天都能听到的歌,却把“不落的太阳”唱成了“骨碌碌的太阳”,让田畈上空荡漾起友善的笑声,连学捉虫的小燕儿也赶过来看热闹了。
耘二番时,连日的太阳晒温了田水,稻苗也往上窜了一截。那位知青小伙和大家齐头并进,毫不落后呢。可是无意间回头,却见邻居大叔正跪在他耘过的田行里重复着耘呢。大叔见他回头,就叫他来比较他和旁边的人耘过的稻行:“你只抓破了田表,那些杂草没连根挖去呢!你看他们就不一样。”小伙子红了脸,耘得仔细了,虽然被别人渐渐拉下,但每一棵稻株都得到了细心呵护。但大叔来检查,又随手从一棵稻株中拔去了一半:“这些稗草都还在呢!”“这是稗草吗?和稻子一样的呢!”大叔让小伙子比较着,告诉他,稗草比稻苗叶子窄而叶质硬,中间还有一道浅色的叶脉呢。小伙更仔细了,他发现紧贴稻株的稗草植株往往比稻株还大呢,养料全被霸道的稗草吸走了!他把稗草从稻株边分离开来拔掉,深埋田中,稻株没了侵扰,分明轻松多了,小伙的心也轻松多了。忽然感觉到左边大腿上痒痒,伸手一抓,抓到一条蚂蟥,圆鼓鼓的肚子吸饱了血,被农民们形容为“小茄子”呢。再看右腿,又捉下了大大的两条。他扔掉蚂蟥,不管腿上仍在渗流鲜血,又继续耘田了。他已经把自己当成老农民,早不在乎蚂蟥了!


据老农说,清晨听鹁鸪叫,可以预知今天的天气呢——“鸪鸪红灯”是晴天,“鸪鸪咕咕”要下雨。可是有时鹁鸪却吐字含糊,让人辨不清到底是“红灯”还是“咕咕”呢:刚才分明有太阳,一会儿却下雨了。广袤的田野上,那雨神巡行的踪迹看得分明:只见西山脚下一片雨帘,缓缓向东移,眼看着它移到近旁,你却没处躲避,随着一阵冷风,一个一个耘田人的头上先后淋到雨滴了。头发湿了,衣衫贴住背脊了,冷得打颤呢!可是雨帘很快过去,西山上又有了太阳,夕辉照向东边湿润的雨空,照出彩虹来了:一道长弧,从高天直挂田边,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耘田人才有的眼福呢!
耘第三番,知青小伙真的吃苦了!谁能想到这长大了的稻叶,竟如锯齿般锋利呢!大叔早已告诫过,让他穿上称作“骑苗”的防护用具,他却年轻气盛不把区区稻叶当一回事,把“骑苗”忘在家里了。如今才耘了两趟,大腿就被割得火辣辣,碰也碰不得的疼了。看两条裸露的手臂,也满是红红的划痕。虽咬了牙,还是有泪水不争气地下来。大叔不忍心了,把自己的“骑苗”让给了小伙子。那用细竹串成的“骑苗”绑在腰间,让它垂下来遮住前裆,跪行稻株间,两腿不再首当其冲了:手臂上套了袖套,也好了不少。看那没有了“骑苗”的大叔,竟泰然自若地耘在前面了。他真的皮肤厚实不怕被割痛吗?他一定也在咬着牙坚持吧!


膝盖已经跪得麻木,腰肢已经扭得酸痛,皮肤已经泡得肿胀,终于,队里的田全耘完了,那辰光,双脚踏上田塍,是最惬意的感觉。太阳还没下山,岩河正起涟漪,趟下河去,拨开水草,洗净浑身的泥土吧——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看山脚下的村头,炊烟袅袅呢!
这些日子,乳燕除了学会捉虫子,还跟妈妈一起见证了农民耘田的全过程。翩翩于大田上空往下看,真是苗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眼看那耘过三番的稻株,呼呼直往上长,飘飘的柔叶,已经遮住稻行间的田水了。稻子也懂感恩,在享受了农人充分的爱抚后,它们正蕴酿着拔节孕穗呢。燕妈妈知道,过不了多少天,在这碧绿的田间,就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了。


本栏目编辑:马枚素
作者简介:张仿治,1949年出生,浙江省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首批学科骨干。已退休。因所学是中文专业,退休后寻思,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动笔写点东西以自娱。于是近几年陆续在报刊发些小说、散文,并出版有散文集《一个榫头一个眼》、《米饭为什么这样香》、《悠然见菜蕻》。
(0)

相关推荐

  • 安徽作家 || 叶文俊◆难忘“双抢”的日子

    叶文俊,宣城市散文协会会员,安徽郎溪人.爱好文字,偶有文字散见于纸刊及各大平台. ----- ----- ----- ----- 难忘"双抢"的日子 七月,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偶 ...

  • 小说看台丨郝老师(一)

    ▲图文无关 郝老师转正了. 转正,需要考,分数高,转:需要熬,工龄长,转.这些条件,郝老师都不符合,但郝老师转正了. 郝老师叫郝爱国,姓好,名也好,但眼睛不好,近视眼. 知夫莫若妻.郝老师两口子拌嘴, ...

  • 马上就到五一了,春耕正当时,你准备给自已放几天假?

    #春日茶话会#五一劳动节就要到了,所有的工厂和学校,都放了5天小长假.人们早早就规划好了假期行程,有的回老家探望父母孩子,有的外出旅游,有的想在家里好好休息几天.唯独在农村,农民们该干嘛还干嘛,现在正 ...

  • 陆文三 | 朝花碎记(9)

                        9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实现了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以及重大 ...

  • 农民大叔被评委质疑,最后一首《坟头喊妈妈》把评委给唱哭了

    农民大叔被评委质疑,最后一首《坟头喊妈妈》把评委给唱哭了

  • 谷子地

    谷子地 儿时,我最愿意吃的就是母亲做的小米捞饭,再加上炖一锅家雀蛋豆角,可以说那香味是能赛过活神仙的. 在当时的年代,东北乡村田地里种植的植物大多是谷子.高粱.玉米三大类,这三种植物中营养最高的当属小 ...

  • 【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让人羡慕也是福

    让人羡慕也是福 那天回学校,走进教研组办公室,一位正在改作业的同事抬头说:"真羡慕你啊,退休的人,可以不必工作了!我们哪一天能像你一样就好了!"他这一羡慕,让我想起头一天远在杭州的 ...

  • 【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梦回屋弄

    一队扛锄头的种田人从"火耙畈"收工回来,我也在其中.走啊走啊,过了众家河头,走向那条两边都是"乱石墙"和"瓦爿墙"的屋弄.到了北头第一个门, ...

  • 【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教我如何不爱她

    我家小院子里种了不少花草,自以为是"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朋友闻讯,就特来欣赏.可他看了一转,却连连摇头,大有不屑一顾之意:你怎么会喜欢上这么一些破东西? 听他这一说,我便有些 ...

  • 【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春苗曲

    当"处处闻啼鸟"的季节到来之时,大河两岸的原野上,树儿醒了,草儿醒了,蛙儿蛇儿也醒了.这时,勤劳的种田人知道,沉睡在仓库之中的"秧子谷"也该醒了.生产队里的老农 ...

  • 【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却看蚕妇泪何在

    却看蚕妇泪何在 --重读张俞<蚕妇> 张仿治 这是在六十年前读小学时已经会背的一首宋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当时老师解释说,诗里写的是一 ...

  • 【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旅途偶感

    旅途偶感 那次与一群老同学去贵州,将游万峰林时,我的心里忽然格登了一下:这个地方我十几年前来过的.记得那次,我们坐电瓶车到了观景台,正东指西点,大呼小叫,被这神奇的喀斯特地貌吸引,却发觉有人在拉我袖子 ...

  • 【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鸟鸣啁啾

      已经有许多年,有时我凌晨四五点钟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正觉无聊,窗外就有啁啾的鸟鸣来逗引我了.初时并不在其意,待稍稍静下心来,竟觉得十分悦耳.凝神谛听,它们并非单调的"叽叽" ...

  • 【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怅然访松茂

    怅然访松茂 人生最美是清欢 我的写作, 不只是在告诉人关于这人间的美丽,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 01 "嘉溪",单是这个地名就与众不同--据<尔雅·释诂>:嘉 ...

  • 【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哀怨曲中的刚烈女儿

    很早就有了一个印象:中国人的性格,总体上是北方人粗犷豪爽,南方人温和细腻.联系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大多也有这样的特点.我拿古代"乐府双璧"来比较,也是这个感觉.读北朝民歌<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