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甘温除大热”
“甘温除大热”是指应用味甘性温药治疗身大热,这一治疗方法的提出,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气虚身热者,不可用甘凉,更不可用寒凉,从而开创了补中益气汤类方剂补中益气除热的治疗方法。
《素问.六微旨大论》“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伤寒论》第337条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第278条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经络循行阳经与阴经交汇于四末,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六经循行运行不息,太阴又名至阴,为三阴之始,乃接受运化阳的所在,故手足四末属太阴地界。太阴病阳入阴有碍为本,其标证有二:一是阳不得阴润则燥、阳入阴有碍郁而化热,其外证可大热(《难经》“子能令母实”)。二是太阴不得阳温,其外证手足逆冷。桂枝汤调和阴阳,引阳入阴。四逆汤温煦太阴、少阴,引火归元(引火归元的说法属标本混为一谈,解除了阻碍阳升降出入的因素,阳升降出入自然恢复正常,引火归元的说法是拿现象当本质),阳得阴润而不燥,阳郁得以解除,则热除身安。关键在脉,桂枝汤证脉浮缓长阳浮阴弱,无紧短细滑之像。四逆汤格阳证脉浮迟短微。在脏腑辨证中,脾主运化,含运阳入阴之意,故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补脾可退热。李东垣虽明其理,却因没有完整的理论和具体的量化标准,后世医者不得其法,难免画虎不成反类犬。
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甘温除大热之热为阳不得阴润而燥、阳郁化热,故虽大热,四末必不热,甚至逆冷(必须触诊),必欲近衣,必舌淡苔白!这也是整体观念、阴阳虚实之理的具体体现!证有真假从其标,脉无真假从其本,有雷同之证有雷同之脉,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皆失之偏不可从,须坚持整体观念、脉证合参,厘清标本,识得脉证几微之差。不明其理,不敢用甘温除大热之法,不识甘温方舌脉证几微之差,则应用甘温除大热之法时易犯虚虚实实之戒。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有论有方有脉证几微之差,方能效如桴鼓。
《伤寒论》甘温除大热条文依据:
第15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第54条文: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第225条文:脉浮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第370条文: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