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潮赏石艺术说——顺德看云庐客
宋潮英石艺术馆,获中国观赏石协会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示范单位'称号,可喜可贺!馆名“宋潮”,立意新颖别致,别开生面;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亦恰当揭示英石观赏艺术的悠久历史与深厚的精神界面。主事人邓百熙先生嘱作感言,逊谢无能,不揣浅陋为兹说,以请益于方家。
众所周知,中国赏石文化起源甚早,至宋代始步入美学殿堂;千年而下,一脉遥生,川流不息,汇聚成潮。可以说,世上没有哪个国家赏石爱石深沉如中国。沿波溯源,赏石文化成气候于宋代,与宋人的审美观大有干系。美学史告诉我们,唐人堂庑阔大,气象高华,宋人风骨峭劲,意蕴深永;唐宋两代,各擅胜场,并为华夏文化两座高峰。宋人审美贵内敛不贵张扬,尚风骨不尚丰腴,重本色不重华丽,向奇石的皱瘦漏透开发审美新天地,堪称中国美学史的大事。远离中土文化圈的英石,在苏轼、米芾、黄庭坚、文与可等才士的推动下,越岭渡江,登堂入室,与老资格的灵璧、太湖石三足鼎立,撑起主流赏石界的天下,绝非偶然。
愚以为,论石质和光泽,英石不及灵璧、太湖坚密光润;若论形神气韵,灵璧、太湖则不如英石灵动多变。华夏美学体系的核心在于元气论,元气论以气韵为艺术生命体征——不论任何艺术品类,有气则生,无气则谢。譬如,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单用黑色一种美学曲线,就表现出高品位的神采气韵,让别的色彩退居衬托地位,在世界美学史上异军突起,关键正在于气韵。英石锋棱峭劲,线条拗折多变,暗合书画笔理,饶具华夏美学的“元气”,值得参详玩味。庄子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至乐篇》)借用于印证英石审美,谅无不妥。
如果说“元气”、“神韵”相对抽象,须运用“心”之感官把捉玩味的话,那么,英石形体峭拔飞动,万态纷呈,则直接作用于视觉,比“气”更来得直观,更易催发“百仞一拳,尺寸千里”的遐想,几案之上作江山万里神游,不亦快哉。英石的“形似”,意象丰富而档次高雅,宜乎雅俗共赏。而石体的褶皱囊括了中国画所有皴法,亦堪作案头临摹范本,山水画成熟于宋元之际,英石该当有一份功劳。
若升华至哲理层次,英石尺寸之间见山河陵谷,具体而微,亦与《易经》名言“山泽通气”暗合。老祖宗“山川导气、天人合一”的思想,发人深思,令人敬畏。大道至简,常言“山水有相逢”,兴许是这哲理的通俗诠释。全国最具规模的英石展馆于今落户水乡顺德,非惟人谋,亦见天作之合。因赞云:“英州石多气,顺邑水无形。”所谓无形,非无形状也,无固定形态,因势成形,流行坎止,无远而弗届也。敢以此说为贺。
﹋﹋﹋﹋﹋﹋﹋﹋﹋﹋﹋﹋﹋﹋﹋﹋﹋﹋﹋﹋
作者介绍 : 张解民, 笔名张望丶张驰丶桑弧 。广东顺德人。退休史志工作者,兼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丶书画美学评论和格律诗创作。
公众号二维码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伦教兴业中路2号新海岸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