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摩崖《大唐中兴颂》楷书全文
大唐中兴颂有序
尚书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荆南节度判官元结撰
金紫光禄大夫、前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书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上皇还京师。于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今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
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翳睨我皇,匹马北方。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驱。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复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地辟天开,蠲除袄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昇,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上元二年秋八月撰,大历六年夏六月刻.
《大唐中兴颂》是湖南的浯溪碑林是较为知名的一处摩崖石刻。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历来脍炙人口,尤负重名。《大唐中兴颂》占据了大部分壁面。《金石萃编》称“碑高丈二尺五寸,宽丈二尺七寸”③,高宽都在450厘米左右。左行直书,21行,满行20字,不计题名款署,序颂共有263字。 《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书法进入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全篇布局十分紧密,真力弥满,字实撑格,给人一种向外的膨胀感,充实茂朴,气势恢弘,字里行间有金戈铁马之气,拳拳报国之志,并映射着时代的进取精神。宋代欧阳修在《集古录》中云:气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清代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云:《中兴颂》雄伟奇特,自足笼罩一代。清代人康有力在《广艺舟双楫》中云:气平原《中兴颂》有营平之苍雄。乙明代王世贞在《贪州山人稿》中云:字画方正乎稳,不露筋骨,当是鲁公法书第一。乙品读《历代珍藏碑帖精选·大唐中兴颂:颜真卿(宋拓本)》,我们不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所涉及到唐代中兴时期的辉煌:以及那个年代的文学艺术、人文思想和曾经的风云历史,同时还可以领略到大唐王朝的开拓、奋发的大无畏的气魄和时代精神。 “大唐中兴颂”碑刻,不仅在碑帖界久负盛名,于史学界也至关重要。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次年,长安沦陷,唐玄宗匆忙南逃至四川。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不告而即皇帝位,史称唐肃宗。据《新唐书》本传及《元次山碑》所载,就在肃宗即位的这一年,唐代文学家元结率族人逃到邑南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避难。公元758年,元结移家江西瀼阳。后经人举荐,肃宗将元结召回京师,摄监察御史,出任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公元760年,史思明南犯,元结在泌阳屯兵据险。公元761年,历时数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基本结束。元结在江西九江任上乘兴时写下了这篇《大唐中兴颂》。摩崖上的衔名“尚书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荆南节度判官”正是元结当时的官职。十年后,元结隐居于浯溪,徜徉于浯溪山水之间,面对天造地设的石壁,不免勾起了他当年“刻之金石”的夙愿,所以临时又加上“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等六句,并请颜真卿书写刻石,这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大唐中兴颂”摩崖。多数人认为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地处湖南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