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嫡长子主动把位置让给庶出的三弟,死后三弟感恩追封为皇帝

唐朝皇室有这么一件事情被称为美谈,嫡长子竟然把太子位置让给庶出的三子,两兄弟至始至终相亲相爱,嫡长子死后还被三弟追封为让皇帝,他们两兄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宁王李成器(后改名李宪)。这在兄弟相杀骨肉相杀的唐朝前中期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那么李隆基和李成器两兄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会有如此美好的结局?这在历史上也是独一份。

李宪本名李成器,后来避讳李隆基生母昭成皇后的尊号遂改名为李宪,他是唐睿宗李旦和肃明刘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正宗的天之骄子。他年少时就才气过人,跟李隆基一样都是艺术家,精通音乐,尤其对西域龟兹乐章有独到的见解。李旦继位后,于文明元年(684年),六岁的李成器被册立为皇太子。李旦没当几年皇帝被武则天给废掉皇帝位,自己当了女皇,李旦降为皇储,李成器的皇太子也丢了,降为皇孙,他和五个弟弟被一起调离朝廷住到蕃邸去了。

公元71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宫廷政变。成功的一方是相王李旦一家,失败方是唐中宗李显的韦皇后。怎么回事呢?因为在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人运作下发动“神龙政变”,将武皇武则天赶下皇位,拥立中宗李显继位,恢复李唐神器。这个李显惧内,什么事情都听皇后韦氏的,韦皇后也是胆子越来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时刻向她婆婆看齐,竟然也想做女皇,就联合女儿安乐公主一起把李显给毒死了,这下捅了大楼子了。韦氏有武则天的野心没有武则天的本事,毒杀皇帝的事终究瞒不住,太平公主和李旦第三子李隆基一起三下五除二就把韦氏和安乐公主给诛杀了。

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运作下,李旦被拥立为皇帝,可这李旦生性淡薄,不愿意做皇帝,好多事情都交给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处理。这不一个是妹妹一个是儿子,李旦胳膊不知道往哪里拐了。还有一件事情让李旦非常头疼,因为李成器是嫡长子,但是李隆基的功劳最大,政变的时候李旦为了鼓励李隆基答应事成之后立他为皇太子。当时事情紧急没想那么多,现在皇位到手了开始想立太子的事情了,立李成器吧这是应该的,但是又答应了李隆基,而且李隆基在政变中居功至伟,朝廷大臣都偏向他,占了政治优势,所以李旦迟迟不下决心。

李成器看出来了,大家不怎么待见他,优势全在李隆基那里呢!他本身也是跟他父亲一样生性淡泊,干脆辞让太子。皇帝谁不想做啊,但是李成器他怕啊,这个位置是沾满了兄弟手足和骨肉至亲的鲜血。他太爷爷唐太宗的故事他当然知道,他奶奶为了权利杀了三十多个亲人,亲儿子杀死两个,想到这里他心惊胆战。他目前的处境就跟李世民和李建成当时的处境一模一样,当初李渊也是许诺给李世民太子,最后没有妥善处理好,发生了“玄武门之变”。还有摆在眼前的姑姑太平公主就不是省油的灯,所以李成器下定决心,绝不当太子,一心只想做个太平王爷。

李成器也不想父皇为难,自己主动让贤,就去找父皇:“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储君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嫡长子优先,国家有难的时候应该给功劳大的,如果不这样天下人都会失望,不是国家的福气,我以死请求把储君之位让给三弟。累日涕泣固让,言甚切至。时诸王、公卿亦言楚王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李旦一天不答应李成器就天天去找李旦哭着辞让,言辞恳切,当时王公大臣也都支持楚王李隆基。

李旦明白李成器的心里意思,于是答应了。李隆基也表示大哥本来就是嫡长子,皇太子非大哥莫属,自己愿意追随大哥别无二心,其实心里乐开了花。李旦坚决不同意,就这样李隆基被立为储君。太子之事就这么定下来了,李旦虽然立了李隆基为太子,但是也不能亏待李成器。于是下旨:“成器可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别加实封二千户,赐物五千段、细马二十匹、奴婢十房、甲第一区、良田三十顷。”这是对李成器以天下为重,大公无私的表现的封赏。

当时李旦虽然是皇帝,但是他很看的开,貌似对皇位没什么兴趣,把权利下放给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结果这太平公主权势越来越大,七个宰相有五个出自她的门下,李隆基远不如她有权势。姚崇、宋景等贤臣就跟李旦建议把宋王(李成器)和申王李成义调离京城,断了太平公主的心思,顺带保护李成器。因为太平公主野心不小没少去找李成器和其他皇子,这是非常敏感的事情。于是李旦下旨让李成器以司徒的身份兼蒲州刺史。李隆基做了一床大被子和一个很长的枕头来表示兄弟感情深厚,李旦知道后非常高兴,他们兄弟能如此他和睦他深感欣慰。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厌倦了皇位,就传位给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于是李隆基登基继位,是为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依旧善待大哥,又是加官又是追加食邑。开元四年(716年),避昭成皇后(李隆基生母)的尊号,改名为李宪,封为宁王,此时,李宪的实封已经追加到了五千五百户了。

要是李隆基兄弟几个的关系那确实是不错,而且维持了几十年。当年还是武则天时期他们搬出皇宫后就分院居住,号称“五王宅”。后来随武则天搬到长安后赐宅于兴庆坊,也称“五王宅”。等到李隆基登基之后,由于兴庆坊是李隆基的潜邸,所以称为“兴庆宫”。李隆基又从新分过,让几位兄弟环绕自己的宫侧,邸第相望。“玄宗时登楼,闻诸王音乐之声,咸召登楼同榻宴谑,或便幸其第,赐金分帛,厚其欢赏。”李隆基回兴庆宫听到兄弟们家里传来音乐之声,李隆基来了兴致,把兄弟们都叫来一起娱乐,有时候李隆基来了兴致也会去兄弟们家里聚一聚,联络感情,他们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确实非常难得。

朝野上下看到帝王之家兄弟感情如此深厚,毫无隔阂,都十分羡慕。就算有时候有人弹劾李隆基也没有猜忌,依旧如初。还特别拿曹丕曹植兄弟的感情做比较,他认为自己对兄弟们绝对不会像曹丕对兄弟一样,导致曹植曹有本事受猜忌彰郁郁而终,他一定要维持兄弟感情。

转眼到了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天,李宪病倒了,李隆基非常关心,命太医和御膳房接连不断的送药送美食,就是想让大哥身体快点好起来。有一个叫崇一的僧人给李宪治病,病情渐渐有所好转,李隆基非常高兴,特赐僧崇一绯袍鱼袋给于奖赏。为什么李隆基对李宪这么好?因为兄弟几个如申王他们都已经去世了,只有大哥李宪还在世,所以李隆基特别重视这份兄弟感情。每逢大哥过生日李隆基必定亲自去祝寿,把酒言欢,收到臣子们进献的美味佳肴只要好吃或者李宪喜欢吃的,李隆基肯定要派人给大哥送去。

又过了一年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冬天特别寒冷,凝结的霜封树,有人认为这是“雨水冰”,李宪感叹:“树稼,达官怕,必有大臣当之,吾其死矣。”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病逝,享年六十三岁。当李隆基听闻大哥病逝号啕大哭,连身边的人都跟着流泪。

李隆基感念大哥当年把太子之位让给自己,避免了一场可能存在的宫廷悲剧发生,而且兄弟几个深厚的感情维持了一辈子,想到大哥的高风亮节,就决定追封大哥为让皇帝。李宪的长子汝阳王李琎上表恳辞,李琎说这不是父亲的意思,不敢当皇帝的封号,李隆基不答应,坚持要追封大哥为让皇帝。册封之日,内府送龙袍一件,特意让心腹宦官高力士送李隆基的亲笔手书放在灵座之前,称“隆基白”。

又追李宪王妃元氏为恭皇后,两人合葬于桥陵之侧。下葬那天特意交代侄子李琎说大哥生前崇尚节俭,你不要太奢侈。李隆基准备按惯例放千种食物在墓穴内,左仆射裴耀卿上奏说:“这上千种食物都不是必需品,让皇帝生前生性节俭,如果陛下搞的太隆重,会让让皇帝九泉之下都感觉不安”。李隆基听取意见,到出殡抬出灵柩时,正在下大雨,李隆基特派庆王李潭走在泥泞中步行送别十数里,将李宪坟墓命名为惠陵。

李宪之所以能够不受李隆基的猜忌,是因为李宪为人处世谨慎小心,从来不结交大臣,不过问政事,更不养门客,做什么事情都规规矩矩,让李隆基没有疑心。还有就是李隆基主动搞好兄弟感情,时不时的找兄弟们聚一聚,联络一下感情,这样一来交流的机会就多了。像普通老百姓要是亲戚不走动过几年都不亲了,李隆基想维持兄弟情谊,几十年如一日确实不容易。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几个兄弟从来不干政,尤其是李宪带头,他是嫡长子又曾经是皇太子,是非常敏感的。可李宪从来不过问朝廷大事,只管娱乐,搞搞音乐,吹吹箫,斗鸡遛狗都可以做,唯独不过问正事,几十年都是如此,所以李隆基想找毛病都找不到。也正是李宪看得开,才有荣华富贵,幸福一生,死后还被追封为皇帝,这也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