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蔡元培故居
⊙麦秸
绍兴是一本人文底蕴深厚无比的大书,细细翻来,每一页都有值得被历史载入的名姓。拿明人袁宏道的话来说,可谓“士比鲫鱼多”。在历史的翻页中,翻到了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这一天,一声清脆的啼哭从笔飞弄传出……这里就是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的出生地。
从解放北路穿至萧山街,对面即是蔡元培广场,蔡先生的坐像就耸立在广场中央,这里有必要提一下:书圣故里是绍兴八大历史街区中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区域面积最大的街区,景区内融汇了山、水、桥、亭等江南风貌,书圣王羲之和“学界泰斗”蔡元培故居若隐若现在弄堂里巷间。
此时的我,在一面宽大的照壁墙前停了下来,上面篆刻着蔡元培先生的一首怀乡诗:“故乡尽有好湖山,八载常萦魂梦间。最羡卧游若有术,十篇妙绘不循环”,细细品读,感受得到蔡先生对故乡的款款深情。
对着照壁墙的是一条深巷, 进去左转就到了笔飞弄,相传一代书圣王羲之当年飞笔于此,故得此名。还未踏入,一缕缕书香墨韵似乎弥散开来。这其中是否有一种冥冥之间的因缘,不得而知。
蔡元培故居大门朝东,两侧悬挂着毛泽东的不吝之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门楣上题有“蔡元培故居”匾额,是美术大师刘海粟所写,里层门楣上的横匾“翰林”两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
故居一共三进,有门厅、大厅、座楼等建筑,占地面积1856平方米,是一座具有绍兴地方特色的明清台门式建筑。它是在清道光年间由蔡元培的祖父出资购置的,后又加以扩建,成为祖传大宅。在蔡元培28岁之前,加之后来在绍兴任职以及每次探亲,均住这里,足有三十年之多。他的足迹遍及绍兴的山山水水,浓厚的爱乡情结可见一斑。
蔡元培为人热忱宽厚,热心相助,极其重情。没有他的批示,身无分文的毛泽东进不了北大图书馆,没有他的支持,画家刘海粟成不了大师。蔡元培除了对故乡情结最重以外,对故乡人(包括普通平民)凡有求者必全力相助。很多绍籍名人,都接受过他的帮助和提携;除了对故乡人外,蔡元培也非常关心地方名胜古迹的保护与发展,这里不多讲述。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7岁考取秀才,23岁考取举人,26岁科举入仕,为清末名翰林。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担任过光复会会长。后留学法国,回国后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享年72岁。
故居里的前院天井,有一排绿树、一面白墙,墙上开着一扇小门,门楣上挂着屈武先生撰写的“蔡元培纪念馆”,门口的石门槛被玻璃罩保护着,有一些裂缝,棱角也失了分明,想必这道门槛,一定见证过孑民先生所迈出的第一个脚印。
蔡元培先生一生致力于科教救国,而他最初实践教育救国的理想则是从绍兴开始、也是从绍兴走出的。1898年10月26日,蔡元培回绍出任绍郡中西学堂监督(即校长),革故鼎新,招揽“极一时之选”的教员,倡导新式教育。从此不管是受命第一任教育总长还是就职于北大校长,都雄心勃勃推进着教育改革的历程,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保姆和卫兵,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把他和所处的时代经纬般紧密交织在一起。
在蔡元培故居,我看到了先生曾经借火阅读过的灶间,看到了缕缕阳光透过木格子窗倾泻到他的书房,看到了他曾经坐过的红木椅,看到了他曾经与友人畅叙情怀的小堂前,看着看着,眼前就闪现出他的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却想起了,那个26岁的少年赴京参加殿试、下笔成章的一幕,这是清光绪十八年的一天。这一天,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在日记中对这个笔飞弄里走出的少年大加赞赏,称其“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自此,笔飞弄蔡家门口挂起了红底金字的“翰林府”匾额,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