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峰:里证说要

作者:马培锋

单位:河北省沧州二院

随着对表、里及表证(表证都是寒证,无热证,以恶寒症状识别)的认识逐渐清晰,慢慢对里证(里证或为单纯的热证,或为单纯的寒证,当然可有寒实、热实,但绝无寒热错杂者)也认识清晰起来,一旦表里之证认识清晰,半表半里(半表半里多是寒热错杂,且临证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也就不再难识别了。

今日分享对里证的认识。

首先说里,里就是身体的最里面,生理情况下,人体可见的就是吃进去的食物、喝进去的水,通过汗出、排尿、排便代谢出来,机能正常,无所痛苦,则是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如果机能改变,则会表现出与正常生理代谢或太过、或不及的状态,则分别被名以里阳证、里阴证(即仲景书所记录的“阳明病”、“太阴病”)。

里阳证、里阴证已明,只需对里证的寒热、虚实再进一步分析,则里证明了矣!

从虚实说,外在可见症状分析,可表现为汗出的减少或增多,从里可见的症状分析,可表现为上吐、下泻、尿频的不固或表现为中间满、大便不通,尿液排出不利,这就是里证可见的全部内容吧!那么不固,津液的外泻(吐泻、多汗)就是虚证,不通、无汗就是实证吧(极端的热把津液蒸发完、虚寒不能生成津液的无汗,自然不能包括)!

从寒热来讲,就更简单了,里热迫津液外出,人体可汗出、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这就是阳明病的外证,里虚寒,津液不固,人体汗出,无热,这就是太阴病的外证,当然里热迫津液从消化道、泌尿道外出,则表现出上吐、下泻、小便数而热的为证反应,里虚寒津液不固,也可出现上吐、下泻、小便数而寒的为证反应。

如果热灼津液干涸,则出现“胃家实”的阳明病腹证,虚寒内结为实,则可表现为“腹满”的太阴病,这些都是典型的为证反应。复杂时可见热迫津液不守同时热灼津液损伤出现上吐、下泻与“胃家实”同时出现(后世谓之为“热结旁流”);虚寒内结且不固,出现太阴病提纲证,“腹满,食不下(内结)”,“吐、自利(不固)”。

无论虚实如何,里证为证的寒热单纯,不是热证,就是寒证,故以寒热两大纲领对里阳证及里阴证的方证进行分析,以便理解学习仲景书。

里阳证包括里热证、里热实证。具体方证举要分析如下:

里热迫津液外出,津液不虚,表现为典型的阳明外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只需清其热以石膏、知母,但同时必须顾护胃气以粳米、甘草,这就是白虎汤方证;如果津液进一步损伤,出现口大渴、心烦,加甘寒增津液、除烦的人参,成白虎加人参方证;

如果里热不实,结于胸中,出现烦热、胸中窒,需清热除烦以苦寒的栀子,还需淡豆豉以顾护胃气,成栀子豉汤方证;如果里热盛于中,津液亏,口渴、心烦、汗出、身热、脉大,须用白虎汤清其里热,人参增津液以止渴;

里热迫津液外出于泌尿道,且伤津液,则尿频、尿急、尿痛、灼热、尿血,口大渴,身热,需用泽泻、滑石、猪苓以清热利尿止渴,用茯苓安神且利水,阿胶修复尿道损伤(此三方后世谓为阳明病起手三方,其实是治疗阳明里热无所结实,在不同部位为证反应的三方,充分体会辨方证的重要性);

如果里热迫津液从消化道外出,在下则为下利、灼热,在上则为呕吐酸臭、喘,从体表外出则可见汗出,仲景处以葛根黄芩黄连汤。里热实证,除里热证的表现外,就是结实于里,仲景分别处以寒下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方,具体方证,内容复杂,可自行参学三方证。如果病机偏上,有吐法解除的机转,仲景处以涌吐的瓜蒂散。

里阴证包括里寒证、里寒实证,仲景书对阳性证认识充分,对阴性证认识不足,里证更是如此,但亦有法、有方可循。仲景书中的理中丸与四逆汤(治疗太阴虚寒不实之方)、三物白散(治疗太阴寒实之方,服药后依据病症高、下所在,可有或吐、或下的解除疾病途径——太阴寒实的吐下之方)、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可互参学习。

以上只是对里证的自我认识,阶段总结,或许有助于临证从六经方证层面深入学习仲景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