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昭皇帝 元凤四年 前77年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
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
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
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匈,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
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安归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
【译文】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两国心意不定,多次反叛,却没有受到该有的诛讨,对他们没有什么惩戒。我路过龟兹国时,觉得国王对人很亲近,如果要惩罚他,很容易得手;我希望前去刺杀他来显扬汉朝的声威。”
大将军说:“龟兹国离汉朝太远,我们先从楼兰国试试看好了。”于是就奏闻皇上,派遣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傅介子和同行的士卒都携带着黄金币帛,对外扬言说是要拿去赏赐给外国的,一行人便到了楼兰。
楼兰王不想亲近傅介子,傅介子便假装要率兵离开,到了楼兰国西境,便要楼兰国的翻译前往转告楼兰王说:“汉使携带黄金、绸缎赏赐西域各国。楼兰王如果不稀罕,我就去西边其他国家了。”同时,拿出黄金、币帛展示给翻译看。翻译回去向国王汇报,国王贪图汉朝的财物,便赶来接见汉使。
傅介子和楼兰王坐着喝酒,把带来的财物展示给国王看,大家都喝醉了。傅介子对国王说:“天子派我来,有机密要私下告知大王。”楼兰王闻言站起来,屏退了左右随从,跟着傅介子进入帐中单独密谈。帐中跳出两名大汉从背后刺杀楼兰王,刀刃交叉贯穿前胸,楼兰王立刻毙命;他的显贵大臣、左右随从都四散逃走了。
傅介子在楼兰国公布楼兰王背叛汉朝之罪:“天子派我来诛杀楼兰王,将会改立前楼兰王在汉朝为质的弟弟尉屠耆为王。汉朝大军马上开到,你们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将招来灭国的灾祸!
【解析】一、材料背景
楼兰国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时的楼兰,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塞,汉朝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从西域威胁汉朝,所以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武帝时期,派博望侯张骞出使大月氏,缔结攻守同盟失败。此后派遣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沉重的负担,以至杀戮使者。汉武帝终于派兵讨伐楼兰,军威之下楼兰国臣服,王子被送至汉朝作人质。楼兰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
此后,武帝要楼兰国监视匈奴的动静。西域有事,楼兰国必定要派出向导,迎送汉朝军队和使者,担水运粮。但后来老楼兰王死了,匈奴先得到消息,于是就快马护送在匈奴当人质的安归王子回国继位。
卑微的楼兰国之前多次被汉使欺凌,每当有事,还要负担汉朝在西域的后勤给养。国内怨气很大,现在亲匈奴的王子继位,楼兰国一下子就换脸了,不听诏朝觐天子,不断地截杀汉使,拒绝为汉朝提供任何服务。
为了保证在西域的话语权,汉朝派傅介子出使楼兰国,责问楼兰王,楼兰王安归表示愿意重新归顺。但楼兰王安归两边讨好,靠不住,霍光想在楼兰建立亲汉政权,立在汉朝王子尉屠耆于为楼兰王,是就有了材料中刺杀楼兰王的情境。
二、傅介子计斩楼兰王的利弊
这段材料,就是历史上著名故事“傅介子计斩楼兰王”。李白有诗:“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说的就是傅介子的事迹。从个人层面讲,傅介子毛遂自荐,深入敌国取楼兰王首级,九死一生,最好的结果就是同归于尽。可刺杀了楼兰王,楼兰护卫竟然四散而逃,一行人深陷敌国,竟能无中生有的以军威相逼,傅介子能够奇迹般的活着回来,有赖于汉朝的强大,楼兰对汉军的惧怕,不愿得罪汉朝。
从军事层面讲,历来讨伐西域国家都是个头痛的问题,山高路远,四处都是沙漠,消耗非常大,汉武帝时李广利远征西域,对国力的消耗是空前的,累代积蓄因此耗空。傅介子不计生死,以最小的代价解决楼兰问题,疏通丝绸之路,维护汉朝在西域的话语权,从这方面讲是非常划算的,简直就是暴利的生意。
但从政治上讲,楼兰王已经口头臣服汉朝,朝廷却诱杀楼兰王,实在上不得台面。司马光就在材料后议论道: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论者或美介子以为奇功,过矣!
这其实就是政治上的后遗症,其实傅介子的行为是在透支汉朝的对外信用,这么干,以后都没有国家愿意相信汉朝了,人无信不立,国无信更不立。
三、从权力的角度处理傅介子
这件事,其实就是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权衡,失信是长远利益受损,而失去西域的控制权是眼前利益受损。司马光的观点没什么不对,但太过迂腐。失信者寸步难行,要是有能力把大军投送到西域去,谁会傻到失信?这不是没办法嘛,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楼兰落到了匈奴手里,切断丝绸之路。
其实只要处理得当,刺杀楼兰王没什么,但从权力思维的角度来说,朝廷这次的处理手法是欠考虑的,关键在于,朝廷事后把傅介子封为义阳侯,这等于承认了失信行为出自朝廷,恶名被最上层承担,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划算。
这件事情的关键,朝廷还是要洗清刺杀楼兰王的嫌疑,想洗清嫌疑,就需要人来承担嫌疑,说白了就是要找个背锅侠。而傅介子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背锅侠,首先就是霍光不应该明示傅介子,而应该暗示;更不应该封侯,应该定他个违抗中央命令,私自刺杀楼兰王的罪名。处斩。这样失信的锅就甩到傅介子身上去了。
但又出现了新的矛盾。那就是傅介子这种有功之臣,说杀就杀了,岂不是寒了做事的人的心?是的,没错,确实是这样。但还是有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傅介子的问题,是内部矛盾,而楼兰问题是外部矛盾,楼兰只有一个,西域只有一个,而傅介子这样的人,可不止一个。应该先把外部矛盾转化为内部矛盾之后,把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上之后,再想办法解决内部矛盾。
解决内部矛盾,应该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利益交换,傅介子必须死,但等这件事情的国际关注度降温之后,可以以高官厚利补偿傅介子的家人,以此来对冲杀傅介子在组织内造成的恶劣影响。
另一种是名实分开,像傅介子这种杀伐果敢的人才,不应该用一次就杀,不应该当成消耗品来用。在刺杀之前就应该为傅介子找个上级,傅介子负责执行计划,上级负责挂名。挂名的可以是个庸才,可以是个甘愿为国牺牲的勇士,也可以是政敌。一旦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成功,朝廷应立刻以违抗命令,擅自行动的罪名,处死挂名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缓冲失信带来的危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