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宫访道答疑实录
引言:
如何学好【道德经】?除了预习读经、集中讲解、主题论坛,还有什么方式更能够让企业家认识【道德经】,喜欢【道德经】,并且能够运用【道德经】呢?
在“道家的高明和良知领导力”论坛上,书院同修班的企业家、教授和现场观众讨论激烈,甚至出现了“互怼”的现象。教授后来私下和书院说:同修班就应该这样,就应该相互争论,所谓不辩不明。
经过民主沟通,大家最后达成一致,一起上天台山桐柏宫找张高澄道长,请他来说说。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道家的高明与良知领导力”是良知行书院第一届企业家同修班接近尾声的课程。书院和教授一起探讨做了一个策划方案:从道家的“有和无”、“一和多”、“正和反”的思维方式切入,学习道家经典蕴含的自然、无为的智慧。
企业家们认为要先把“有为”和“无为”搞清楚。
于是,3月14日,我们就愉快地上山了。尽管那天早上5点的时候,还下着雨。
在路上,陈斌总开着车,指着远处的青山说:“下雨天,我们正好去山里找神仙,圆小时候的梦想。”
也被这位企业家说对了,到了山上,全是大雾,能见度不足50厘米。大家彼此之能朦胧地看到对方的头。这也许算是道缘所致。
“王老师,我怎么看不到我自己的手,只能看到你的头呢?”企业家们在和王院长开起了玩笑,院长哈哈一笑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能够看到你自己的内心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在说笑着如何与神仙相会,如何看到内心的玩笑中,张道长极轻盈地向我们走来,我们赶紧站起来行礼。
张道长的精神很好,细致地问我们的情况。我们向道长说明了拜访缘由:今天上山,就是我们这些企业家带着问题来请教。
两个半小时,聆听道长耳提面授,得益匪浅。离别之时,雾已散去,天空大地一片澄明。
以下是书院整理的访道纪要:
Q1
道家的“有”和“无”,怎么理解?
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
你和“无”就离得越来越远了。
怎么能从“无”这个地方体会到它的妙处?无为什么会有益?道德经讲“无为之有益,天下稀及之”,就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事情。必须得修炼过,修炼主要捕捉什么?先天的,我们叫道性,然后捕捉到无为状态的时候,你才能够从中汲取那种最美妙的,对你身心有益的东西。
你要我讲一遍,“有和无”的关系,那是讲不出来的,但是我可以让你体验到什么叫“有和无”,对吧?怎么体验?也许我们抽空,一天两天无所事事地干活,什么都不想,完全放松。
现在我看你们面上带着一种内心的期盼,一种焦虑,或者说一种想法。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和“无”就离得越来越远了。你看那个小孩子,为什么我们道家老讲“复归于婴儿”?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你吃下去的东西,有没有给你带来快乐?不一定有。吃第一口的时候是很快乐的,因为那个时候你还可以消化得了。
到吃完一碗以后,你有了满足的感觉,这个时候再劝你喝两杯,是不是感觉就没有了,对吧?你已经没有快乐了。当你正好和你的“有”相平衡的时候,你是非常安静的,非常快乐的。
你对道的把握,对无的把握,
产生了有的结果。
“有和无”的关系,从理论上说,“无”支撑着整个的“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我们看得见的东西,把它抓得很紧,而看不见的东西,实际上大家没有去下功夫。
你们这些老总们估计都干了很多年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对吧?你们都很有德行,而且都很有智慧,智慧也使用的相当不错,不然成功不了。你们的道行在事业里头体现出来,没有道行的人,他是不可能成功的。
实际上你有多少成功,跟你的行为有道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讲正确的行为,导致成功的结果。但是你想继续再成功的话,你肯定还要找一条新路子。
因为你原来的路子只能达到这个结果,稍微调整马上能达到一个更高的结果,甚至有时候不需要调整,再等两年也许结果就出来了。像我这个庙,慢慢糊里糊涂它就起来了。也不是我在下功夫,可能我下了点功夫,起码我待这儿没走。
我们道家说,你无为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有为到什么程度,无为而无不为,这个观念要很清楚。你能放松到什么程度,将来的事业就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但这不是一般人说的放任自由的放松。实际上就是你对道的把握,对无的把握,产生了有的结果。
Q2
如何达到“无为”?
你安静下来,
你的智慧就出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刚才说在理论上,无为的程度和你有为的结果是对应的。比方说你看到了一个地方,有这么大的事业,你肯定知道老板承受了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各样的事情,说明他的心胸一定是宽广到了那个程度,他的事业才会达到那个程度。对不对?你宽广的程度就是你的心性的尺度。
刚才书院的王院长说“无为”是“得道”的一个别名,是对的。但问题是怎么达到呢?它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说得再清楚一点,当你在彻底放空的状态下,智慧自然会出来。
你处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一般都是怎么来处理?
其实非常简单,你安静下来,你的智慧就出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叫无为之有益。那么你再安静一点,你会发现你的智慧更深一层,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当你到了零点的时候,极点的无为状态,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它自己会化掉。
当你进到极点的时候,这个东西自然会跳出来,帮你理解这个事情。当你很混乱的时候,急中生智的情况是很少的。是不是?一般都是非常安静的,宁静之中产生智慧。
比方说你在修炼的时候,当你在虚无状态,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会觉得身上很舒服,对吧?如果你脑子里很乱的时候,你会觉得身体里边很焦躁,很难受。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状态。
当你非常安静的时候,万物都来帮助你修复你身体里的问题。很多人有病其实大部分都是由你的思想和生活的恶习引起。
你只要经常安静,安静若干天以后,病根就会去掉。解决问题也是一回事,为什么会形成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群体的意识状态,走偏了一条路。
Q3
怎么理解“复归于婴儿”?
前进和后退在一个行动纲领里头,
它才是完整的。
道是不远人的,你要想有道,很简单道就在你旁边。是你的行为离开了道,人常远道。你刚才说人本来是很乐的,像孩童的时候,我们现在是大人了,要想“复归于婴儿”怎么办?也有路线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就是一条路线。雄是进攻型,雌是防守型的。简单地说,雄性是非常进取的。雌性是保守的,我做什么事情我是要进去,但是我好像还在后退一样。前进和后退在一个行动纲领里头,它才是完整的。
“常德不离”,就是你和天道是一起的,“复归于婴儿”,这句话其实非常巧妙。我们通常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是“复归于婴儿”,而是不停地走向死亡。婴儿就是新生的状态,是一个无极的状态。
太极拳就是“知其雄,守其雌”,对吧?它每一招都是为了打人用的。但是你看它是软绵绵的一套东西,这叫引进落空,它有非常细致,结构化非常清晰的一条路。
Q4
“有无之间”是什么?
这是对生命把握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
也是所有事情变化转换的一个关窍之处。
这是对生命把握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也是所有事情变化转换的一个关窍之处。
“有无之间”就是你的道和你的德之间的一个转化。道德经一开始提的“玄关一窍”的问题,这个正好是有无之间的转化。
实际上这是对我们生命把握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也是所有事情变化转换的一个关窍之处。比方说修行人他很清楚,我要想“长生久视”,我得逆反自然,逆反生老病死的过程,往回走。回走的过程要找到回去的门,那个门叫玄关,他正好在有无之间。
你的企业,你的任何事情,也是一样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中间有很多环节都是在有无之间,在进退之间。很多企业在进退之间把握的不好,我不行了,我要不要退一退?但是大家都说不能退,退下去不行。但是有的人在进退之间把握的特别好,他能够保证没有损失,而且能够有成功的机会。
一个人不在有无之间经过来回几次的修炼,
就只是个常人。
我们中国的革命,为什么毛泽东会成功?我去到延安觉得特别有意思。红军退到延安那个地方寸草不生,是一个不毛之地。中央红军在里面待了13年。我对数字很敏感,我们全真教的祖师修成也是13年。
13年后人的精神状态,彻头彻尾大换,所以出来以后,对人类所有事情都看透。主席一出来以后所向披靡,无人可挡,对吧?他的神已经重新训练过,精神状态完全不是普通人。
如果一个人不在有无之间经过来回几次的修炼,就只是个常人,因为你只知道有,你不知道无。你只知道无也不行,像那些和尚道士整天打坐也不行,因为他出不来。
现在叫你们马上去大街上要饭,肯定没有人愿意去的,因为你受不了那个东西。但是日本的稻盛和夫,他就在大街上要饭,就是体会从有到无的感觉。他已经那么有钱了,在乞讨的时候,有个老太太施舍,他还激动的不得了,这就是“有无之间”的训练。
当然我不是叫你马上不干活,下去要饭,但是你们肯定要达到了一定的“无”的状态,才能想得开,然后又从“无”里头可以走的出来。有一种和尚道士他不容易成功,因为他太在乎“无”了。
你所做的事情,
就是把这种内在极端的快乐带到外面来。
你怎么从“有无之间”获得智慧?这是一种修炼的功夫在里面。比方说,佛说我忽然看透了,一切都看透了。他忽然得到一种极端的欢乐,我们叫“极乐”,外边是没有的,只有你内在完全和谐的时候才会有。
然后你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把这种内在极端的快乐带到外面来,从“有无之间”的玄关把它转换出来。
你如果看古人的书,就会发现古人都有这种内在体验,特别是圣人。内在的这种真实的体验,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像论语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就是他不停在修炼,会达到一种特殊的快乐。
Q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怎么理解?
古人设计的这条路线叫做“一”,
皆以修身为本。
万物根本可见的时候是“一”,不可见的时候叫“无”。到了“无”,万物就开始“有”了。什么叫“一”呢?古代叫无极,“知其白,守其黑”,黑白实际上是一体的,这个就是“一”。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句话很有意思。我打个比方,美国人就做不到“一”,美国认为黑白世界民主,是最先进的。它的文化里欠缺那种黑白可以混为一体的无极的思想。但是中国不是,中国从一开始就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在一起,周朝叫礼乐治国,大家统一在一个礼,这就是一个“无极”的状态。
古人设计的这条路线叫做“一”,皆以修身为本,他把“一”统一在自我的修为上。这个“一”是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在一个平台上,都活得很舒服,都能够得到最大效益化,最大利益化,而且你的人生会非常完美。我们中国人很讲究这个,说不管你有多成功,要看看你这个人修为怎么样,对吧?
“一”如果不是从道生出来,
是你的杂念里头出来的,
它是不会变成“二”,也不会变成“三”的。
我们回到这个“一”,古人讲这个“一”就是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和多的关系就是你如果是有道的话,你对应着整个世界。
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太一样,当西方人开始回归到道德上,他找不到这个德该怎么做,因为他没有回归到个人修为上。他到哪里了?他变成慈善行为。像比尔盖茨,全部都捐光。
我以前参加过西方企业的一个讨论会,每一个公司要拿出来10%给上帝,上帝再拿来做利于老百姓的事情,他不是维持信仰,他叫慈善行为。我们中国的企业,要修桥补路,给村子里做点好事,造一个庙,一个祠堂,都是实业。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道生一”,这句话包含了全部道教思想在里头,也是我们修行的一条路线。你有了道以后,就可以化生万物。它的过程是从“一”开始,“一”如果不是从道生出来,是你的杂念里头出来的,它是不会变成“二”,也不会变成“三”的,很快就没有了。当你有道的时候,这个“一”自然就会自己演化成“二”,然后到“三”到“万物”。
有道的人,有道的状态整个展开后是一个有序的世界。你是一棵有根的树,自然会化身成一棵大树。道是万物的根,它为什么能够生成万物呢?因为它有无限的生发之力。
当你的念头应于整个世界,
阴阳之间就开始互动了。
你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有没有道,有没有根,有没有对应的人跟你呼应?比如你做这个杯子,不管是卖出去还是送人也好,你送给我,我不喜欢,这两个之间就没有呼应。如果我有一个念头出来了,马上一呼百应,古人说的非常清楚,“人有善念,千里之外有人应之”。
我们做有形的产品,先要做无形的宣传,产品你还没拿到,我就要先告诉你产品的好处。比如我们现在讲5G,大家开始说5G的好处,当手机一谈到5G,这个买卖就已经做成了,因为它展开了很多原来不可能的事情,包含了人类未来的很多需求。
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出来以后大家都很满意,它可以给你带来很多有益的事情。比如你想开发一个功能很全的手机,你要考虑它要具备什么功能,当你的念头应于整个世界,阴阳之间就开始互动了。
但是怎样能够产生结果呢?阴阳之间还要进行一些完整的互动,才能达成一个非常好的产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分离,那是没有生命力的,阴阳能够合在一起,而且能够始终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就是“三”。
道能够生万物就是德的表现。
“道”是如何生出“德”的?这是一个更高明的问题。古人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说“得之于道,谓之德”,这个“德”和我们现在说的“道德”的“德”还不太一样。你能够从天道里引申出来的才是“德”。
简单地说,就是你做的事情符合天道,你就有德。符合天道的同时,和你具体的行为完美的结合,这个叫德行。道能够生万物就是德的表现。
Q6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怎么理解?
整个宇宙99%都是暗物质,
“无”在支撑着“有”。
“徼”和“妙”,这是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道家是讲“有无”,解释有好多种,我讲其中一种。
“徼”是所有万物里头的分别点,就是界限的意思。当你用“有”的思想去观察它是个实体的时候,你主要看它的界限,到哪个位置上,是一个什么状态?
观察“有”和“有”之间的状态,两个东西之间是一个什么状态,“无”的时候它是怎么出来的,我们叫“妙”,非常有趣。
“无”是非常完美的状态,它可以化身一切,看不见的东西支撑着可以看到的一切。比方说我们人是怎么活着的,其实你是不知道的,我们讲暗物质在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暗物质有多少?整个宇宙99%都是暗物质,“无”在支撑着“有”。
所以你看到的这些东西是谁在支撑着它?是桌子在支撑着它。桌子呢?是我们的房子,房子底下是大地。地球在虚空中,我们用一个空间来比划,地球是非常小的一粒,那真是沧海一粟是吧?地球为什么会转动,我们讲万有引力,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事情,有另外一套东西在支撑着它。“妙”就妙在这个地方。
Q7
如何从道家的“无我”智慧,理解“领导力”?
有了德后,你的领导力,
它自然就会生出来。
什么是“无我”?只有在无我的状态下,你才能够和“道”合在一起。你有太多的私心,哪怕有一点点私心你都和“道”合不到一块儿去。
古代整个文明状态是大公状态,认为理想是公。现在私有制来了,社会上“我”的意识越来越强了,受到西方的影响也很厉害,时间长了,“我”的意识,能把我们给毁灭掉。
所谓的领导力,就是你能够把这件事情体会的很深,做的很巧妙,然后你再带着大家一起达到这个状态。你经常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走到根子上去了,如果你体会不是很深,它是不会很强的,大家要下功夫在里头,当然可能你还要有名师指点。
这跟修行的过程是一模一样的,你还要把持自我,高瞻远瞩。战略上我们可以求个卦,知道这个方向是不是对的,然后再看看那个人跟我的八字合不合。但关键的最后,即使这些都凑齐了,还是靠你的修为在里头。
你的修为达到一定程度,你的状态就会非常好。古人有这样一句话,“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最后还是“德”的问题,还是你自己对天道的体悟,你能够把握多少,你就有多少德行。然后德行多深,你就有多少人,是不是?有了德后,你的领导力,它自然就会生出来。
喜怒哀乐之未发,在这个地方下功夫。
体会很深,还要进行长期艰苦的修炼。人的欲望,是从你先天里头发出来的,很难去掉,你要不经过一些道术在里头修炼过,是化不掉的。从哪里化掉,从我一生念头就把它去掉,对不对?所以孔夫子说的路子很对,“喜怒哀乐之未发”,在这个地方下功夫。
这个是有秘诀的,常人是化不掉的。因为我们要逆反先天,才会到无私的状态。我们的先天在左右我们,《阴符经》讲“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天地生了你,你必须得有私心,你想把它去掉,就不是凡人了。
所以古人说,“天下国家可均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就是完全无我的状态,你倾国家之力,也去不掉一个人的私心。
Q8
怎么把握自己?
它很自然很活泼,像婴儿一样,
就算是把握到家了。
把握自己分两个方面,一个是你对生命的把握,这是最核心的。
对生命的把握就是两件事情,我们说“性命双修”,就是你的精神状态和你的肉体。这两个如果把握好了的话,你觉得压力就不是事儿了,任何东西都不是事儿。因为我命在我,不由天了。
比方说你出现了压力以后,它先是压在你的精神上,然后他就会积累在你的肉体上,反复的干扰会影响你很多事情。你如果能始终把你的精神状态,体现在“无”的状态,有道的状态。它很自然很活泼,像婴儿一样,就算是把握到家了。一般人到了关键时候,他的身体会大大的下降,然后就不可收拾了。乔布斯就是这么个问题,他学禅修太晚了。
第二个把握,是升华你的身体。没有经过升华的身体,精神状态不可能保持有道的状态。道家讲“致虚守静”,是把你的身体、你生命的力量,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我们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是在一个过程里头炼化出来。你“虚”到一定的时候,它就“守静”了,你不虚是守不了静的。你有任何杂念在里头,你都不会静下来,就会离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