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软硬不吃”怎么办?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这样定孩子不抵触

6岁的硕硕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每当妈妈要求他吃饭前洗手、玩过的玩具收起来或者关上电视,他就像听不到一样,接下来就是又哭又闹。下午四点半,妈妈要赶在五点前去银行办事,时间紧急,硕硕还在房间玩积木。妈妈催促硕硕:“我们要出门了,快把积木收起来。”儿子回答:“这就好,妈妈。”

接下来十几分钟内,催促了五六遍,儿子依旧没听进去。妈妈收拾完,看见儿子还在玩积木时,压不住心中的怒火,她知道如果不收积木,狗狗会把积木啃坏,如果和他斗争,就会耽误去银行办事。心里忍不住想“怎么这么不听话?就知道惹我生气!”她冲进孩子的房间:“你没听见我说话吗?快收拾好,马上!”儿子顶嘴:“不,才不要呢。”

妈妈怒火冲天威胁要把积木扔进垃圾桶,但儿子依旧我行我素。妈妈冲过来打了儿子一巴掌,把儿子从积木堆里拽出来,儿子一边哭哭闹一边朝妈妈扔积木。最后,妈妈只得自己收拾积木。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妈妈一遍遍的重复,并没有让孩子收起玩具,反而把自己搞的越来越生气。重复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拿孩子没办法,孩子是故意和自己较劲。妈妈吓唬孩子扔掉积木,只是想让孩子听话,结果却是徒劳。最终她用武力来让孩子听话,这种方法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怎样才能既让孩子学会遵守规矩,又能带来积极的影响呢?

孩子的情绪状态,主要取决于家长的心理状态和家长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应对能力。孩子不听话不遵守规矩,通常都会有诱因,很多因素都会引发孩子的问题行为。当我们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反应,并且做好准备面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就不会被搞的措手不及。

家长的心理预期,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孩子是故意和自己对着干,特别是当孩子说“我不去做”时,会进一步加深家长这样的想法,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生气时很容易就冲动,就会用最能达到目的的招数。家长以为孩子是故意的,其实他只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的心理准备不充分,当孩子正玩的开心却要停止去做别的不情愿的事,很容易会出现抵触情绪。我们要记住一点,孩子并不是成心要气我们,他是不知道怎么更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

家庭的冲突,家庭成员因为教育方法不一致,尤其是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经常引发争吵。双方都想纠正对方的想法,有的家庭意见分歧会使一方压制另一方,如果孩子听到因为自己导致双方互相斥责,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还有家庭的经济、亲戚等冲突,也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敌对的态度和行为。

家长没合理安排生活,小孩子发脾气多是因为某件事情出乎预料,他们没有心理准备。家长如果能合理的安排家庭生活,孩子的日常生活就会越有规律,也就不容易发脾气,合理的规划能让孩子为要做的事情做好心理准备。

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才能更有效的解决与孩子的矛盾,孩子才会愿意遵守规矩。我们知道情绪反应的过程,才能学会控制情绪。情绪的反应过程,特别是消极情绪都伴有这六个阶段:遇见刺激因子、对刺激因子做进行阐释、生理激发、实际行动、心理准备、后期影响。

家长在孩子哭闹不遵守规矩时,最常有的情绪就是愤怒,以硕硕和妈妈的例子来看下妈妈的反应。

  1. 心理准备,一开始,她就能料到会有这种状况,因为以前她和儿子有过很多次冲突:“接下来准没好事,估计又会大闹一场。”这种情绪影响了她对待儿子的方式。在她让儿子收拾积木前,她已经觉得自己会对儿子发脾气了。孩子接收到妈妈“忍无可忍”的信号,从而做出消极反应。
  2. 刺激因子,从表面看,这场冲突的刺激因子是孩子的抵触情绪,但刚开始儿子还挺乖的,虽然不想收仍旧答应了要收。从妈妈的角度,刺激因子其实是儿子没有立刻听话。
  3. 阐释,妈妈看来,儿子在闹情绪,她料到了这点,所以在她看来儿子的反应都在预料之中,儿子的每个行为都证实了这个预想。
  4. 心理激发,伴着怒气来的就是生理激发,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人在这种状态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经准备大动干戈了,妈妈已经进入了这种状态,一点不如意就会爆发。
  5. 行动,接下来,妈妈对儿子身体和语言上的攻击就不足为奇了,儿子通过愤怒的表情当然能意识到妈妈生气了,不由自主更加抵触。
  6. 影响,冲突如自己所料的发生了,进一步加重了自己挫败感,儿子被妈妈打骂,自信心倍受打击。

沉着型家长的情绪反应过程:在情绪反应的每个阶段,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保持头脑冷静。

和孩子沟通时,一定不要开始就进入“备战”状态,否则冲突很难避免。沟通前先做几次深呼吸,暗示自己“无论怎样,我都不会发脾气,事情没那么难解决。”做好思想准备,呼吸放慢下来,就能带动大脑冷静。

我们没办法阻止孩子说气话做气人的事,所以这一阶段干预不了,保持心态平和。孩子行为发生时,我们怎么来阐释这种行为,就决定了接下来是否动怒。孩子有抵触情绪很正常,不要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去阐释孩子的行为。当不用负面想法去揣测孩子,就不会气急败坏,自然能保持镇定,当感到自己心跳加快时,就离开孩子的视线去消消气。

不带主观情绪回应孩子,也不要翻旧账,用恰当的方法让孩子在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间做选择,即使动怒也不说过分的话或者揍孩子。冷静后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针对类似情形制定解决方案。

和孩子定规矩,不是遏制天性打击信心,而是鼓励他努力按照正确的方法做。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愿意遵守你们之间定的规矩,毕竟我们都希望孩子因为明白事理而遵守规矩,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跟孩子发生冲突时,不要追问“孩子到底是怎么了?”而要多想想“我能做些什么?”所以,想让孩子遵守规矩,还需要一套有效的策略。

一、定的规矩要简单具体

开始时,和孩子要定一些简单、直接又具体的规矩,比如说“把玩具收好”、“把电视关上”、“去洗手”,不要定多个动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当孩子不配合时,父母要挺下正在做的事再和孩子交谈,而不是一边忙其他事一边让孩子收拾玩具。要想定的规矩有效,要注意下面3个要点。

1、和孩子产生眼神交流

跟孩子说话时,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离孩子近一些,叫他的名字,和他产生眼神交流。如果孩子正玩的起劲,很可能注意不到我们在讲话,跟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可以让他停下手上的事,认真听我们说话。人在进行眼神交流时,就会有一种约定感,说的话更有信服力。

硕硕的例子中,妈妈多次催促都是在另外一个房间,这似乎表明这件事情可能并不那么重要,直觉告诉他,他还可以再多玩一小会。如果妈妈看着他的眼睛说话,他就会明白妈妈是认真的,要好好听快点完成妈妈交代的任务。

2、告诉孩子怎么做

和孩子交流时,要注意不要用他容易拒绝的方式,引起孩子的注意后,直接表达具体该怎么做。态度要尊重,口吻要坚定“请马上开始收拾玩具。”

非语言交流要沉稳、坚决,因为姿势、手势、语气等反应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话语表达了坚决,而非语言信息却让孩子感觉到了“装模作样”,孩子就会对你说的话产生抵触心理。

一次只讲一件事,并让孩子复述你定的规矩,看下孩子是否明白了你说的,纠正他说错的地方,而且复述会帮助孩子遵守规矩。

3、站在一边看结果

定完规矩后,在一旁静静地等待15秒,试想一下如果有人给你交代了任务,你答应后他一直在旁边,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压力。给孩子施加一定的压力,会促使孩子更好的完成。

如果孩子表现很好,要夸奖他,夸的内容要具体,比如说“我说一遍,你就把玩具收起来了”再加上个拥抱,孩子会更开心,正面强化这种良好的表现。

二、给予恰当的后果

当妈妈吓唬孩子扔掉玩具时,很明显是想让孩子听话,结果却是徒劳,用武力又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怎样才能让孩子愿意遵守定好的规矩呢?

第一步,定的规矩说一遍后,孩子不听,父母可以再说一遍,保持静静的盯着孩子15秒,这段沉默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如果给了15秒还是不听,再次保持眼神交流严肃的告诉他“我刚刚说……”,声音可以提高一些,但不要吼叫,这能让孩子感觉到你是认真的。如果孩子听话,给予表扬,如果不听,宣布惩罚措施。

第二步,警告之后还是不听,就要兑现后果了。兑现后果要及时,这样孩子才能将行为和后果联系起来。恐吓和体罚都不正确,会让孩子变得脆弱没有安全感,可以使用下面这些后果:今天不许再看电视、提前半小时睡觉、一天不能吃零食、没收玩具一段时间……。如果孩子还小,可以用“面壁思过”作为后果。在警告时没有提到的后果不要执行,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执行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让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如果已经把孩子抱到了房间,孩子“回心转意”说,自己愿意马上去收拾玩具,这时候要告诉孩子已经晚了,这次的后果还是要承担,下次一定要汲取经验。还有一点就是,不管孩子是一开始就做了,还是中途或者最后一刻做了,寄予的表扬要一样热烈,不要说:“第一次说怎么不听,非得最后一刻才听。”表扬是开心的事,语言和非语言动作都要让孩子感到开心。

三、用任务清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为孩子列一张任务清单,以天为周期,上面写上想让他完成的任务,任务的内容取决于自身情况,内容最多包含五六个日常生活事项,任务量要适合孩子。比如说,饭前洗手、催促起床不能超过两次、吃饭不看电视等,不要写模棱两可的事情,比如收拾房间,因为孩子的理解和家长的意思可能并不一致。

为每项任务分配积分,可以用贴纸作为奖励孩子的积分,简单的花时间少的积分也少,经常引起自己和孩子之间冲突的,给予较高的积分。以基本权利作为奖励,比如说看电视、玩游戏、骑车、晚点起床等,让孩子列出自己想要的奖励,从中挑选出来合适的。孩子列出的需要花钱的奖励,可以让孩子积攒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换取,在实施计划前就把每件东西需要的积分确定下来。

给孩子积分时要及时,不要敷衍孩子“一会就给你”,这样孩子就不能将行为与奖励之间联系起来,逐渐就会对计划丧失信心。如果家里有多个孩子,可以为每个孩子制定适合他年龄的任务清单,而且任务之间没有关联。

当孩子适应了这个方法后,可以把小任务进行合并,比如一天做到5次“说一遍就去做”,不要急于求成,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当任务单进行补充后,也要增加相应的奖励,按照孩子的意愿增加一些物品。我们要明白每个人做事都不会一直有积极性,如果孩子不配合也不要太担心,坚持计划就可以。

四、先提醒再执行

5岁的兮兮正在看动画片,爸爸告诉她:“兮兮,关掉电视,要吃饭了。”兮兮不愿意关,爸爸开始去厨房盛饭摆桌子,再次催促兮兮关电视,爸爸开始端菜又冲客厅喊:“我说过了,马上关电视。”兮兮不理爸爸,爸爸按耐不住心中的愤怒,他最清楚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兮兮马上就会开始哭闹。如果现在顺着她,但过一会她一定会闹着说饿了,爸爸气冲冲走过去拉起兮兮的胳膊,兮兮开始大嚷大叫手脚乱扑腾,爸爸强行把她拖上餐桌,兮兮把餐具弄的乱七八糟,爸爸就让她坐在那里哭个不停。

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很难立马停止去做另外一件事,因为孩子不像大人一样会理性的分析,做出恰当的行为。大部分孩子在看电视被打断时,第一反应就是:“我还想看。”自制力强的孩子,虽然自己很想看,但还是会去吃饭。自制力差的孩子就难以抑制心里的冲动,做出抵触行为。针对这个问题,可以用下面5步来解决:

1、提前说出规矩

突然要求孩子关电视,她可能会猝不及防,在确定让孩子做什么时,要提前说规矩:“在过5分钟,我们就要吃饭了,我让你关电视时,你要听话。”这样孩子就会提前做好准备。

2、设置遵守规矩得到的奖励

用积分来奖励孩子,比如:“我让你关电视的时候,你要马上关掉,我会奖励你一个积分。”孩子就会知道,好的行为会获得奖励,当孩子遵守了规矩要兑现承诺。

3、设置违反规矩承受的后果

如果孩子就是不遵守规矩,要让孩子承担违反规则的自然后果,如果孩子按照你说的做奖励一个积分,如果孩子不做,就拿走一个积分。让孩子复述奖惩内容,会增加遵守规矩的可能性。

4、给予“三次铃”提醒

提醒孩子时,可以用三次铃的方法,比如第一次提醒家长告诉孩子要关掉电视吃饭,第二次提醒孩子关掉电视,第三次提醒孩子过来吃饭。如果孩子认识时间,可以让他看着时间,告诉他做事情的具体时间。

5、严格执行方案

如果时间到了,就不要再给过多的提醒,坚决冷静的执行定好的后果。如果孩子去做了就要给予表扬,如果孩子不按规矩来,禁止当前正在做的活动,比如说关掉电视,并告诉他要拿走一个积分。

家庭教育的目标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一味顺从的人,而是要培养孩子拥有正确的判断力。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清晰具体的要求、孩子可接受的选择和可执行的结果控制,并始终如一的实施,才能有效解决不当行为,孩子才能更好的遵守规矩。

大玉儿,一位有想法的妈妈,用文字传播育儿经验,关注@小天宝大玉儿看更多育儿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