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素,开创易水学派惊艳中医900年
岐黄医学薪火传,河间易水并比肩。金元学术启争鸣,中医流派拓纷繁。燕赵医家重临证,理论新说竞开先。汇通结合现代化,传承创新九百年。
10月仲秋,大河之北,易水汤汤。在第二届京津冀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研讨会现场,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用这样一首诗,以及诗旁的黑白像,来纪念一个人——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
900年后,两位中医泰斗以这样跨越时空的形式,相逢易水河畔!
两代国医大师以这样的形式,跨时空相逢。
“他提出的脏腑辨证、药物归经理念,创造了一种中医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注重临床、守正创新、学术争鸣、启迪后学等方面,其学术思想影响着中西汇通、中西结合、中医现代化、中医精准化的发展。”在主题研讨中,张伯礼对张元素推崇备至。
张元素,字洁古,易州军士村人(今易县良岗镇水口村),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活在金代12至13世纪。
张元素的名医之路,因另一位名医而发生变化。
彼时,河间学派的开创者、一代名医刘完素(即刘守真)因看病多从火热立论,治疗多用寒凉药物,在医学界久负盛名。在当时,张元素远没有刘完素的名气和影响力大。
一次刘完素患了伤寒病,用他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治疗,病情不见好转,于是有人向其推荐了易水张元素。起初,刘完素对张元素很不以为然。
据史书记载,张元素到病床前时,刘完素面壁而卧,只给张元素留了个背影,显得很傲慢。但是,等张元素问过病史、诊脉、分析病情后,刘完素对其很是佩服,并服用其药物而痊愈。
“历史上对这件事记载并不详细,但一般情况下分析,当时刘完素为寒凉派鼻祖,用寒凉药物治疗自己时,应该是伤了脾胃或伤了阳气。张元素辨证施治,给他调理脾胃,恢复正气,从而痊愈。”易县中医院终身名誉院长李福海,是易水学派研究的痴迷者,对于当年的治疗做了这样的推测。
水口村纪念张元素的文化墙。
医之门户起于金元,医道自此开始中兴。
李福海告诉记者,张元素生活的金元时期,南宋、金、元民族矛盾尖锐,战乱频繁,内伤杂病及大量瘟疫流行,原有医学理论不能满足临床治病需要,于是许多医学家开始从不同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不同医学流派。
“医学流派的产生,一方面提高了临床疗效,另一方面大大推动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是我们中医理论和临床重要组成部分。”李福海这样解释。
随着张元素对内经、伤寒论、中藏经和小儿药证直诀等深入研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创新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
到了明代,易水学派还特别留心于精气虚损一面,尤以脾肾虚损最为突出。其临证治疗,多偏于温补,故时人亦称之为温补学派。
“在张元素以前,中医看病多从火热辨证,或从六经套用成方,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也是粗略进行了脏腑辨证,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只有张元素开始细致进行脏腑病机的研究,分寒热虚实,这是中医理论的一大进步。从此,中医进入了研究脏腑病机的时代。”在研讨会上张伯礼称,张元素这种研究脏腑病机的思路至今仍在指导中医理论和临床,影响长达900年。
2020年的仲秋之行,是张伯礼第二次来易县。上一次2018年来易县,是为了参加首届京津冀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研讨会。
“出自燕赵大地的易水学派比河间学派略晚些,引领我国中医近千年,但是和南方的中医流派相比,研究挖掘得不够,在张元素的故乡成立研究会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张伯礼称,两年来,他始终牵挂着易水学派的传承发展工作。
提及易水学派的传承创新发展,不得不提到李福海。
1988年从张家口医学院(北方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毕业后,李福海回到家乡易县工作。在翻阅易县史籍资料中,李福海关注到了张元素和易水学派,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7年,已经成为首届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李福海,与当代易水学派代表人物、中医泰斗、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结识,并拜于其门下,深入研究中医经典理论以及脾胃理论、湿病理论、气血理论。2008年,他参加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遴选,以全国第一成绩摘取第二批全国中医优才状元。
在多年学习传承易水学派基础上,李福海将张元素及易水学派核心思想和临床经验,提炼成“易水中医诊疗法”。在临床上治疗现代疑难杂症,尤其在脑病、脾胃病以及肿瘤的调理方面,以易水中医诊疗法组成特色方药,收到较好效果。
2019年年初,以易水学派为思想、理论、技术为核心的“易水中医诊疗法”成功申报县级非遗。2020年,又成功申报保定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
带有中国传统古建色彩的白墙灰瓦,详细记录张元素事迹的壁画……在张元素的家乡,良岗镇水口村至今仍流传着一代名医的传说。水口村党支部书记李来建称,对于村里出过这么厉害的人物,村里人都非常自豪。
依托易水学派发源地,易县中医院为了纪念张元素,专门建设了传统风格浓郁的“张元素国医堂”,更好传承弘扬中医文化。
易水学派的影响力,在中医资源丰厚的易县,同样在显现。
易县县委书记刘杰介绍,目前,该县境内已发现中药植物230余种,“西陵知母”为传统道地药材。发展中医药产业,易县有资源基础、有文化根基。为推进中医药与康养、旅游、文化、扶贫等融合发展,易县规划了紫荆关、洪崖山、徐家厂、娄亭四大康养片区,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转化发展。
时光不居,岁月如流。张元素创下的易水学派,在惊艳并影响了中医900年后,正在易州大地焕发新的风采。
编辑:晚小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