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谚语解~13

武林流传/徐纪注解

 打拳不溜腿,到老(终归)冒失鬼

“溜腿”就是暖身、拉筋的预备运动。一者避免受伤,再者容易进功,使“打拳”练功的成效提升。不如此练武之人,只能算是一个“冒失鬼”。

打拳慢、用招快

“打拳”是练法,要精功细求,有时刻意放“慢”,寻找拐弯抹角的细节之正误。“用招”的对战,越“快”越是高明。

打人前心,看人后背

“打人”的目标是“前心”。而我人手臂的长度,也只能至此。然而、“打”此拳时之意念,直透“人”之“后背”。必如此,才有穿透力、致伤残。

拳打口中出,小指股翻上

河北形意门,劈拳出手之诀要。手臂自身前中线提升,直至“口”部,才“打”“出”去。而且,拳臂必做缠丝。所以出手之前的“拳”臂形状,是“小指”朝“上”的─因为缠丝。

胸实腹,气沉丹田

心窝“胸”腔,要放空,不闭“气”。而心意“沉”纳“丹田”,是为“实腹”。

快打慢练

“快打”争在分毫,非此不足以言胜人。而、“慢练”是自己用功,讲究“慢”功细“练”,嘬取精华。

一胆、二力、三功、四艺

人而无“胆”,不能习武。人而无“力”,身有衰病,也不可能习武。习武之人,首在“功”力,无实力不足以言实战。而攻防之技,欠练精深,才称得上是战伐之“艺”。

弓不弓、马不马、怎么顺劲怎么发

学基功,一丝不苟,以立正确之技。而、实战时,不拘“弓”“马”步之格式,“顺劲”而“发”,是唯一之正途。

三年拳不如当年跤

“三年拳”尚在筑基,“不如当年跤”,已在争胜。然而,此谚非谓“拳”“不如”“跤”。后来的高低深浅,全在个人。

桥来桥上过,无桥自搭桥

南派武术之谚语。“桥”者,臂也。人有“桥来”,我径从“桥上过”,以作攻防。而、人“无桥”势之时,我径“自搭桥”,以立攻防之势。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

“单刀”高明与否,要“看手”─ 不持刀的那只空“手”,能否随势博杀。“双刀”则是要看步法、身法,进退回转之能力。而“大刀”则是观察接近刀盘,“顶”在前端之一“手”,以调刀背刀面,以及刀背上的杈口,如何捉制敌械也。

枪不空回

用“枪”扎出取人,不论中人与否,收“回”我“枪”之时,绝非“空回”蓄势以再发,必为敌败。而是我“枪”既出,是向前的用法,我“枪”“回”转之时,又是另一用法。

枪法已成,口不能明

用“枪”之道,全凭手感。其“法已成”者,得心应手,可以杀敌致果,而难以言宣。

千言万语,只是哄他过来

戚继光语。两兵相接,无论用的是何招何式,其紧切处,“只是哄他”─ 诱引其因应。而后,是据其发招“过来”之势,以应以击。用兵之道,“哄”诱而已是也。

身剑合一

此处之所谓“剑”,泛指一切兵器。应用之道,人“身”必须与所持兵刃“合”如“一”事,才得攻防如意,进退自如也。“剑”非“身”外之物,兵刃与人“一”体之为功,是追求的境界。

()后百步,不进药铺

原文应是民间卫生习惯之俗谚。“饭后百步”,则自我养生,“不进药铺”。武林中人仿此,而谓“拳后百步”,则是说明徐徐收功之重要,不宜骤然停止。

会聚之谓精,流行之谓气,妙用之谓神

旨在说明“精”、“气”、“神”之重要与不同处。“精”要“会聚,而“气”则“流行”周身,至于“神”者,诸事共同之“妙”用在此矣。所以故,分类专精,是用功之区块;全体一如,才是练功之总目标也。

动为道枢,静为心符

语见白居易:〈动静相养赋〉。指出“动”以行功,“静”则收取成效之原理原则。

气敛入骨,周身罔替

武家所谓的“气”,其实是意。意念收“敛”,与“骨”节相合以操作,乃大原则。而且,脊背四肢,“周身”之“骨”肉无不依此法式以作为,不可仍以人类日常生活动作习惯之方式“替”此。

老从腿上起

民间俗谚,而表现在武术身上的,最称明显。其教训是:正因为如此,“腿”法不可不练。那怕站的姿势高了,踢的高度低了,仍然要常练不辍,以维健康。

止戈为武

原是文字学上的构造,说明:武从(从)止戈。而、饱含用“武”之道,非启战端,而是平息干“戈”的意义在其中。

化剑作犁

语出基督教的〈圣经〉,意思是不以战伐为能,而是在平息干戈。“化”杀人的“剑”,为耕“作”养人的“犁”。

兵以义动

用“兵”,是不得已,是为了“义”,而止息不“义”。其目的,其主旨,如此如斯。

学道容易见道难,见道容易行道难,行道容易证道难

佛教用语。“学”当然“容易”。“学”而能“见”,就“难”。“见道”之后,依此而行,亦“难”。“行”得此“道”,“证”其精义,当然就更“难”了。

大藏经里,黑的是墨,黄的是纸

佛教语也。倘如只读“经”者,不见其意,不行其道,则〈大藏经〉也不过是“黄”“纸”“黑”“墨”之文字而已。极似练武只学知名的门派、套路,而不解个中锻练的功法。攻防之作用者然。

(0)

相关推荐

  • 喻家六合拳是怎样在四川流传的

    一.少林六合入川 先师祖喻祯麟,四川蓬溪县磨刀溪人.为求武术真谛,于清道光三年间,前往河南少林寺,在释光大师门下苦学八年,得少林六合门拳技.返回蓬溪后,将六合拳代代下传,传至喻应熊师爷时已是第六代了. ...

  • 中国武术谚语解~22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内 外 功 "以气攻病". 医家 / 道家,均作此语. 而武家锻练,亦有用之. "气"不是空气. 不是呼吸,虽然有时与呼吸并行. &qu ...

  • 中国武术谚语解~21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 霸王缷甲也就是王八 (霸) 缷甲,叫人先把背上的乌龟壳子缷下来,如脱甲冑:才能练拳 ". 流传于美国武林的沈痛之语...... 叱责的是手脚 ...

  • 中国武术谚语解~20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 五趾不抓地,抓地在发劲 ". 忽雷架语说明"足心含空,五趾抓地"的武谚,不是常态. 而应该是全脚放松,"五趾不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9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 起式如挑担,进步如槐虫". 形意拳语,而具普遍之教训. "起式"不是套路之开始,乃指招"式"之&qu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7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拳打千遍,身法自现(然)". "拳打"多了,当然熟练. 然而.如在训练之中,只作手脚上下两盘之配合,而不着意追求"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6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基 因 库 "打拳(练武)不是走路.吃饭". 教训吾人,"练武"必须真诚.专心. 必须重新做人,改变常人举手投足的动作习惯,而练成武术独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5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門 法  "身法最难". 几几乎人同此语. 老师告诫学生,学生感慨系之... 人嘛,四肢活泼,躯干呆板. 而.中国武术偏偏必须以躯干投入,始成全局.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2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門 法   "慢拉架子快打拳". "拉架子"练武,要细嚼"慢"咽,找出问题,改正错误. 有了成绩之后,&qu ...

  • 中国武术谚语解~11

    武林流传 / 徐纪注解  入 门 法   "一拳入门".  此谚非指"一"个"拳"派"入门",而后始可兼习他派. 而是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