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想谈谈“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新青年

你好,

如果你也对地理教育充满热忱,如果你也想和我们一起畅聊“地理核心素养”,那么不妨先看看要不要接这块我们抛出来的砖?

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公布在即,由讨论“地理学的性质”开启的地理新青年践行群里的大家又在组长潇湘风雨的组织下进行了新的一场讨论。这次讨论的主题也是四海八荒都在翘首期盼的“地理核心素养”。

2017年4月2日,北京时间晚上8点准时开始的讨论,原计划为一个小时,不知不觉却到了九点半才结束。而这次讨论的参与者除了潇湘风雨、汉辉、安夏(李坚定)、遂弁之外,还有两位受邀参与的新成员——夏天冰淇淋和美超。

虽然大家的昵称画风不太一致,但在激烈的讨论中还是碰撞出了不少思维的火花。如果对这次参与讨论的成员感兴趣,可以在文末找到部分成员自己撰写的个人小传哟。

Part 1 前期预热

Warm-up

群聊天截图

陶理:地理核心素养也是在林崇德教授提出的核心素养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但我认为,今天这个主题讨论的必要性在于:我们之所以能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地理学科本身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学校才开设这个科目。

汉辉:和其他学科的素养结合,可以发现地理核心素养的独特性和趣味性,挺接地气的地理素养。

美超: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对终身发展有益的思想,这些思想则称为地理核心素养。也是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所最终追求的。

Part 2 讨论开场

Action

a. 对核心素养的观点/看法

a. Viewpoints on key competencies

汉辉:结合文献和自己的观点,核心素养不仅仅是表层知识,更是与个体融为一体的、内化的技能、价值观或态度,地理核心素养更是深刻,例如个体具备独特的地理综合思维、进行区域分析时所具备的能力或运用GIS、ENVI等实体软件、辨别方向的能力等等。而其中的“核心”,就是人所需掌握素养中最为关键、基础的部分,不是表层的符号化知识,而是深层、内化,区别于一般知识的内在涵养。核心素养的提出必然是因为有区别于以前的时代背景,21世纪本来就是多样化、全球化的世界,需要学生个体以更不一样的情感态度面对这个世界。

潇湘风雨:我反而不是地理核心素养本身,而是从核心素养的诞生出发的。根据陶理前几日推荐的,华东师大学报那几篇文章,核心素养诞生的背景,是信息时代,是21世纪。隐含的“原理”是,在不同的时代,社会以及人的发展会有新的要求(当然不可否认存在一些不变的东西,例如,对真善美的追求,但我们重点关注那些变化的东西)。存在一些关键的能力,能够使得人,能够应对21世纪的要求,这些可以称为核心素养。

再反观我国的现状,我们的学生可能在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等方面的能力或素质可能不够。加之,我们上一次提出三维目标,企图打破知识本位,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到这个阶段,可以再进一步深化、凝炼,于是有了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核心素养是面向未来的,是我们对学生(也是未来公民)应对未来挑战的一个期待。

李坚定: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除了主要包括最基本的人地关系外,其实就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家国情怀不能少,随着社会发展国际视野更是不能少,这些与社会实践是密切相关的,地理学不能纸上谈兵要有实践,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地理生每年要有野外实习的原因。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素养,而有的内容也是一样的,难免会有重复的地方,比如都要有爱国,都要热爱生活,都要尊重生命。但是地理学和其他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地理学有具体的位置,有空间位置,会有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地图,地理学自身就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所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意识锻炼自己的核心素养的时候就要注重和地理相关内容的培养。比如要用统一的,和谐的眼光看待生活的事物;要学会用地图去表达,在定位在描述一个空间事物时就学会用地图需要,用通俗易懂的地图来描述,形象又具体。学科素养肯定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要结合自己本学科的特色进行培养,才能形成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

潇湘风雨:这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可能会需要学校教育,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学科核心素养”,两者的关系有点微妙。理论上,学科核心素养,最终还是要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那里去的,要为培养未来发展的人的目标而服务的。不同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的作用,有较大的差异,每个学科都有其擅长的部分。而每个学生核心素养的确定,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与地理学科的性质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遂弁:关于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崔允漷教授的文章中专门有论述,段老师近期的文章《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性质》中也提到:“三维目标”有其局限性,缺乏对学生应该具备的内在性、整体性、关键性素养的刻画与描述,无法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要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三维目标能说明这个人手、脚、脸各部分是什么样子,但却无法解释它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坚定: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时候,一定要在学生学到相应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如果学生相关的知识都不明白,就不能说的上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一定要先教会学生相应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补充)我说的可能有些绝对,但是有些我觉得一定是在学会知识时才能懂得,比如关于河流的综合治理的问题时,先教会学生如果做,然后学生在学习知识后就能明白要对于河流的治理不能孤立的看待,要关联要联系,要迁移,学习田纳西河就学会迁移到长江,迁移到黄河,这就是素养的问题,要综合的看待问题,嘻嘻。

b. 知识与素养的关系

How to relate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美超:我认为先有素养,素养是基础。从素养出发,设计每节具体的课。

(后来补充)我始终认为地理知识只是一个媒介,我们要透过知识教会学生一些(能力)。

汉辉:素养我认为是比较深入、内化到个体中的能力,刚刚我的个人观点是,素养掌握需要个体先收集符号化知识,然后在习得知识过程中培育、锻造素养。@遂弁

陶理:我觉得要看你如何看待知识 我们说这个人有知识,一般是说这个人有学问、会思考,而不是说这个人擅长死记硬背。从这个角度而言,知识还是非常关键而且不可或缺的一环。

夏天冰淇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才可以培养素质。但是知识绝对不是传授,而是用培养素养的方式传授知识。

遂弁:其实核心素养的提出遵循的应该是问题解决的思路,而PBL、STEM、基于情境的教学等等其实都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思路,其实可以理解为,如果我们的教学能真正落实到让学生从对一个真实或虚拟问题的解决着手,把需要学会的知识嵌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多学科的素养,那么问题解决的同时,学生可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获得了思维的训练,而这种问题式的情境式的看似是形式的东西,其实也是构成内容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汉辉:认可。其实我们也没必要将素养和知识、情境等等特意分开来,可能就是在知识习得过程中,我们可以掌握到一些看不到的、隐藏在知识中的能力或者态度

潇湘风雨:有学问,是不是指,这个人知道的很多?我不认为说一个人有知识,其中包含善于思考,我把知识与能力区别开。或许知识和素养是同时培养的。对于素养是什么,或许可以解释为抛除地理的东西,学生还剩下什么,地理能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什么服务。

李坚定:嘻嘻,这就是除去地理学的内容,剩下的就是地理学的核心素养,在生活和处理事情能够有所作用的地方。

c. 深挖什么是知识

c. What is knowledge?

潇湘风雨:我想再听听你对知识的理解@陶理。

陶理:我和我之前所写的文章一样,认为是强有力的学科知识。所以我个人看到把知识弱化为信息,弱化为死记硬背的内容,factual knowledge。这是在抹杀地理学者们不断探索知识边界的努力,因为知识本身就是思维的结晶。 @潇湘风雨

李坚定:我觉得知识是能够对生活有用,对生存有用,可以靠知识养活自己,而且在知识中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找到自己的价值,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又有些绝对了,嘻嘻。

汉辉:@李坚定这个观点很接地气嘻嘻

遂弁:似乎知识又是蕴藏其中的前提,但并不一定要求它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如果说学生能知道获取自己问题解决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的途径,那知识就不是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啦。

汉辉:@遂弁 嗯嗯可以这样理解,知识是能力和态度的媒介、载体,在习得地理知识的时候,看待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思维、角度、态度和方法等等,可以视作是习得地理知识后内化到个体中的涵养。

潇湘风雨:知识,是会做什么,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汉辉:知识是基础,对地理现象的认知需要建立在基本知识建构的基础上;知识也是媒介,在迁移知识过程中,内化一些看不到、内在的能力;知识同样是态度、价值观,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认知、观点等等,个人想法。

潇湘风雨:是,我就是想到,学生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知识就不重要了,但是,这个方法,至少程序性知识,是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遂弁:@华南师大 汉辉。这也很有道理,可不可以理解为,知识固然是基础也很重要,但我们并不需要学生是百科全书,而是需要学生具备地理眼光,知道可以联系地理来看待问题,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会再继续追溯各地理要素及相互关系,这也是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体现吧。

d. 地理核心素养是不是老师一份,学生一份?

d. Should geographical key competencies has teachers' version and students'?

美超:地理核心素养是不是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给老师看的,另一部分是给学生看的。

美超:老师与学生是两个个体,对于同一章的内容来说,老师有老师的看法和理解,学生有学生的看法和理解。不能用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核心素养标准才对。@潇湘风雨

潇湘风雨:@美超 是不是要有一个,地理教师核心素养?

汉辉:可以将地理教师核心素养融入到大学的师范教育中去?

潇湘风雨:一方面是大学师范教育、即教师教育,一方面可以是考核制度,制度来促使教师自我提升,以符合教师核心素养的要求…

汉辉:@潇湘风雨考核制度,这个评价标准有点难以制定,学校、地区之间差异都不小。会不会出现条条框框、或者过于死板的情况?

陶理此时分享了一个关于“课程制作(curriculum making)”的链接,主要内容为这个视频(刊载于《地理教学》杂志公众号2016年12月8日推送):

潇湘风雨:所以陶理你的观点是不是,地理教师核心素养,应该有一个地理课程制作能力?

还有一点,就是回归现实问题:这个问题操作起来很难哦,就像我们之前的课改,对教师的大量培训……

陶理:因为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就在于这里,为什么老师就应该完全接受然后去做呢?老师自己也应该思考到底需要什么。如果老师只要去想怎么做,而不去想为什么,那么素养就永远打不赢高考的指挥棒。

潇湘风雨:现实情况就是,许多老师,并不会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然后又不得不按照指示去执行,而且是大打折扣地执行,甚至于假装在执行。

陶理:我以前看到《干法》里一段内容:稻盛和夫去听松下幸之助的讲座,里面就有“你不想可不行”。

源自网页的《干法》读后感(群聊天图片)

陶理:其实不少人选择做地理教师这个职业很多时候并不是完全热爱,可能只是现实所迫,或者顺应家人愿望而已。可这样的老师可能在教学成果上与同行差异也不大,甚至工作久了也还不错。

但在接受一些新的事物和理念时,却总是希望被投喂,被告诉该怎么做,最好还有一个操作手册指导一步步怎么做。但这对于教育而言怎么可能呢,不想可不行啊,这种只想知道“怎么做”不去思考“为什么”也不行啊。

潇湘风雨:所以还是教育理想,只有真正想做教育的人,才会这样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

陶理:关键还是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这四个当然可以讨论,甚至我觉得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是在抛砖引玉。我总觉得高手在民间,既然会有核心素养提出,也不是一两个人拍脑袋决定的,肯定都是有教育专家积年累月的观察和研究在其中的。没有一个行业不面临着现实的困难,而且也没有一个时代不存在现实的束缚,但是知难而进的人从来都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哒。

潇湘风雨:不错,眼光放远一些,抛砖引玉,我想设计者们,应该也是这个想法吧。

汉辉冒泡:存在,就有其意义。

e.如何在地理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

e.How to practice key competencies in teaching geography?

夏天冰淇淋:我觉得对于学生和实际教学的老师来说,地理知识的传授一定是必要的。还有我想说的是对于地理素养的培养其实要求老师具有极高的地理素养和充足的学时,这些对于目前的实际地理教学来说都是有困难的。我自己感觉杭州前八所的教学水平都有非常大的差异,更不要说全市、全省了。

潇湘风雨:这个是具体实施条件的问题了!我昨天发的朋友圈,就是想到这些问题。@遂弁 我非常同意,问题解决的方法,对培养综合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乃至我们讲的核心素养,很有效。

汉辉:嗯嗯,有时候为了赶进度,连最基本的地理概念都没法讲清讲透,素养的获取难上加难。而且我还觉得受软硬件设施等等现实条件约束,例如我以前的学校条件比较一般,连投影仪都是时好时坏,讲地球运动我都理解不了,没有一定的硬件或媒介,对概念我都搞不懂,素养的获取就真的太难了。

李坚定:@汉辉。同意,现在有时真的连地理概念都没有搞清楚,就教授知识,这真是一个老大难。

遂弁:@汉辉 @潇湘风雨 刚刚说的是最近课上一位老师让我们多看国外地理教育网站获得的启发,国外在这方面比我们走得更远,不得不多借鉴。

Part3 总结

Summary

遂弁:作为教育者,要时刻满怀对教育本身和自我的不断反省和思考,要做到——“不想可不行啊!”

我们的讨论结束了吗?

或许才刚刚开始。

顺祝

时安

地理新青年

2017.04.03


会议记录:汉辉

排版设计:陶理

议题统筹:潇湘风雨

*注:很遗憾,我看的是译本,不知道日文原文,大意如此:松下演讲中提到经营时要有水库思维,居安思危。回答听众问题时,有人说,到底该怎么做?他的回答是:你这么想可不行。台下的人都觉得松下被问住了,但是稻盛和夫却被击中了,意识到自己努力还不够,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你还记得我们吗?

地理新青年践行群之“地理学的性质”讨论【2017.01.13】

地理新青年践行群之“地理教育的目的”讨论【2017.01.23】

——地理·新青年小传——

(按昵称字母顺序排列)

安夏(又名李坚定)

既没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也没有四海八荒响当当的颜值,但是却有一颗对地理热爱的心。学知识不求甚解不是毛病,但是不求上进才是死穴,无药可救。

汉辉
相信有心人会做有心事,勤于明察秋毫、观察课堂过程和记录学生的点点滴滴,热爱教育事业,正努力装备教育理论武器,用理论改善实践。

热爱网球运动和志愿服务,愿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分享生活的点滴。

美超

陶理

对自己的认识:

试图推开自然之门,品鉴各地人文精华。
背包壮游海角天边,也能瞬移书房案前。

对论题的见解:
核心素养也好,三维目标也罢,都是教育工作者笃信“教书”能“育人”的一种尝试。

而地理核心素养的底气就在于地理学科本身的“地气”,如果没有这个强有力的学科存在,我们为何传递?传递什么呢?

遂弁

夏天冰淇淋

新手教师

希望自己永远在成长

工作是跟孩子们一起分享强有力的地理知识

希望能和她们一起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

潇湘风雨

华南师范大学2015级课程与教学论(地理)

热爱地理教育,爱琢磨、爱思考,略微有点强迫症,希望变得文艺

业余爱好:传统戏曲

©️本篇文章中的言论均属于成员个人版权所有,以地理新青年践行群讨论的形式公开。

(0)

相关推荐

  • 翻转课堂:地理学科教学引入微项目学习的意义

    核心概念界定 翻转课堂颠倒了"学习知识.内化知识"原有的时空排序,是一种以"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主要在课堂"为基本结构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 ...

  • 【研学路上】认知身边的地表形态

    第4期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四大部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实现在地理教学中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真实世界.我们所有一切的知识也是服务于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研学旅行是培养 ...

  •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 ...

  • 2019年高考地理微专题43自然地理核心素养拓展提升02影响蒸发的因素题

    02影响蒸发的因素 X (2018年海南卷)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A. ...

  • 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培养初探

    2017-10-27 05:23:57 地理教育 2017年10期 贾义 摘要:本文以中图版"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为例,从要素的综合,全面解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状态:从时间的综合,动态 ...

  •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初探与思考——记张家口到野三坡的研学旅行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初探与思考--记张家口到野三坡的研学旅行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中学 | 翟利钢  研学旅行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张家口到野三坡之间的河流水文.峡谷地貌.特色农业等预设 ...

  • 【优秀成果】浅谈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研学旅行——以哈尔滨市为例

    摘要: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地理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从多个方面对地理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为地理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指导和方向.研学旅行作为课堂的拓展与延伸,通过让师生实地观察,应用实践,参与 ...

  • 满分讲堂12 |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三备考策略

    满分讲堂1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三备考策略 特别声明: 1-此文内容末经允许严禁一切用于商业的行为.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授权后注明出处及作者. 2-满分讲堂系列讲稿电子版,一般会在公众号&q ...

  • 四张图表搞定“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首说明] 1 . 草根教师,一线团队,做有温度的教育. 2 . 本公众号纯属公益,她的诞生与坚持,源于地理人对地理的热爱与执着,欢迎投稿qdwycyz@126.com. 今日话题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 ...

  • 地理核心素养图册——征寻合作伙伴

    核心素养是新的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如何针对目前中学现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们正在从不同层面进行不同的尝试.以下为我们的工作团队的展示图片--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把漫画.图片与学科核心知识.主干 ...

  • 【高考备考】高考地理核心素养提升训练(1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小明同学发现,在书桌的固定观测点上,每年只有一天能够通过窗户观察到日出和日落.观测发现该日 ...

  • 【高考备考】高考地理核心素养提升训练(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考古研究发现,古人将骨笛和叉形器组合起来,做成观测正午日影的原始&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