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值得重读的三篇GEO推送

题图:今天发推送前截取自GEO公众号平台。

几经变更,我选择以“2018年最值得重读的三篇GEO推送”为题,删掉了“我认为”这三个字:一来是文章既有作者署名,读者自然会觉得应该是这位作者眼中认为的,而且在正文中也有论述原因;二来省去个人私见之后,可以鼓励愿意将GEO作为交流平台读者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眼中值得重读的文章以及原因;最后当然也是为了更简练。

前一周写家书时才提到2018年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三件事分别是个人在学业上的努力奋进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在伦敦有了可以值得托付真心说话的新朋友、在中秋回了一趟家里。换句话说,也就是从个人的学术志业、与同行及友人的社交、无条件的爱三个方面分别选取了一篇我现在觉得最值得重读的文章。

想来这好像正是我很在乎的三件事:

1. 以学术为志业

个人在专业上的精进,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未来,更是为了所从事的学术事业能够有更多人知晓,更多人守住底线,向上攀爬。我虽不能替人取经,但在取经过程中的一些琐碎思考集锦,总还是能够点醒一些有心的后人。至少相比在大浪中淘金,在一个淘金人画的地图中,有边界、有关键词地进行搜索要明智、高效得多。

我作为初入门的研究者,在学术上的修行虽然比不得许多大家,但胜在与想要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大多数小年轻人相差不多年纪,也算是在同龄、同辈之中好学肯学的勤勉之人。通过这些日常的积累,想来比将来万一功成名就之后吹嘘自己过往要真实得多。

这条以学术为志业的路必然是许多人看不上的清贫小径,但倘若因为走的人太少了,就不去前行,至少在我看来是装睡,是沉迷在自己很厉害的夜郎自大之中,所以我要走,而且还记录着点滴。

但我也曾是有顾虑的小心眼,而且也甚至许多变化不必在推送中过多呈现,以免自己阅读后的观点被人断章取义,又或者被有心之人抄了去。但自从昨天的文章之后,我就决定之后会放掉一些心眼,再多谈一些研究。唯望能够遇上更多觉得自愿走上这条学术这条清苦幽径却乐在其中的人,在有些愁思或苦闷的孤独时刻,翻看一下就不至于嗟叹自己是唯一的人,而是有一种觉得时空中有过、还有、将有许多微光。

所以有了今年中秋回国前早就安排好的这一篇:

我在伦敦求学这一年

(里面不只有我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我的思考,就有了许多我阅读过的书籍和报刊,可以说是提供了一扇扇等待读者推开的窗户)

今日推送发出前的截图,

是为了体现遴选的推送并非我那些天唯一的推送,

但确实是我认为倘若读者时间有限,可以先读的一篇。

2. 识得同行知己

我印象最深刻的现实生活是今年我任性妄为的生日。在那之前,我总是贪心地希望自己能够多做一些事情,多认识一些人,以为只要有真心总能换回来更多真心,但却忽略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引来的过多期待。

此时耳中突然回想起我两位很敬重的导师在指点我写的内容时提到过两句:“Do not promise too much”,“You can not do that yet"。这两句浅显的短句是恰好也是发生在上半年的时候,我会有些急躁,想着我怎么还没有什么长进。

后来才慢慢体会到做我这门学问本来想要做博士级别的研究就是费时费力。我本来就是中人之姿,就不必心思太活泛地进行过多的社交活动。更何况有许多交流不仅是场面上的,而且还会消耗原本的专注力。

所以我虽然有时觉得自己过于任性,但也庆幸自己能够选择断掉一些念想,少想着有许多人在,多想着若是只有我一个人在,只有少数几个人觉得值得思考,我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与人相处。

这个断了社交的念头固然是挺难实现的,我也断断续续到了十月十一月才基本做到了只做、只说我认为必要的交流,并且尽力让一些应该更广阔的交流在我手上被截住。

第二篇值得重读的推送我认为相比第一篇的学术热血气,多了一丝清冷的自省味道,并不讨人喜欢,因为我也不是为了讨人欢喜活着的。我做的都是当时当下我考虑权衡过后觉得长远来看于公于私都利大于弊的事情。

艰难:你的微信有多少联系人,又有多少联系?

(汇报一下我的微信联系人仍然是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不过我却在慢慢做到远离朋友圈和绝大部分微信聊天;所以有时候达不到目标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可能是因为之后我做了更符合自己需求的事。)

配文同上图:今日推送发出前的截图,

是为了体现遴选的推送并非我那些天唯一的推送,

但确实是我认为倘若读者时间有限,可以先读的一篇。

3. 无条件的爱

我自从7月初动了和我妈写家书的念头,竟然坚持到了现在,很符合我妈“贵在坚持”的座右铭。所以选择这篇:

第二封每周家书:为什么球迷和粉丝有差别?

期间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我们关于“球迷和粉丝”的一些探讨,当是恰好是网球赛季,也是我第一次挑战自我跑十公里的时候,我到现在还记得那天跑完人生中第一个10k之后就颠颠儿地赶去温布尔登看网球比赛,幸好与世界杯决赛撞档,我通过排return tickets的方式,竟然扛着我的单反坐到了很好的场内位置,亲眼看了网球选手德约科维奇的夺冠旅程。

我妈一直认为我是德约的迷妹,但我却好好和她强调了一下粉丝和球迷之间的区别。我当然为德约科维奇夺冠而开心,但也为每一次精彩的对打而觉得真好。我特别喜欢网球单打这种一对一的专业体育竞技,有一种见证历史的荣誉感,更重要的是会开始思考更多人类(体能与智谋)极限,会为此间的氛围深受感染。

每一次的上场都是独自一人,恰好也对应着我们人生中许许多多需要独自面对的场景,但背后看台上,还有许许多多看客,还有球员包厢里的团队和亲友,还有皇家包厢里的贵客,还有为比赛服务的工作人员,观众席上的球迷以及粉丝,以及通过电视或电脑收看这场比赛的观众。

球员上场前,要与你的教练好好演习,甚至很多球员在赛季都是每天有训练的安排,从不松懈一分,球员在决赛得奖后有采访,虽然是自己赢来的奖杯,往往总是首先感受对手及其团队有精彩的表现,同时重头戏是感谢自己的团队和家人。以这次决赛为例,德约获奖之后先给自己吃了两口温布尔登的草,算是对自己的奖励,之后最重要的感谢就是给自己的家人(我认为是包括团队的啦,是广义上的家人,不只是血脉相连的而已)。这次温网决赛采访中观众席上最出彩的是德约的儿子,这也是他很骄傲的一个点,让爱自己的家人见证了荣耀加身的时刻。

这与我推荐我重读的推送有什么关系呢?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背景说明有无条件支持你爱你的人是多么重要。在这次德约的故事里,是儿子,是家庭;在我的家书里,是我的母亲。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一位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是最值得我信任的新认识的老朋友。

配文同上图:今日推送发出前的截图,

是为了体现遴选的推送并非我那些天唯一的推送,

但确实是我认为倘若读者时间有限,可以先读的一篇。

(这次截图我特地头尾都选择了网球场内的图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到现在也还在和我母亲保持每周一次的交流,倒不是妈宝或者离开母亲没法拿主意,而是越来越觉得我要是穿越回去和我母亲一起读书的话,她也一定会成为我最好的朋友,因为她思想开放包容、态度积极进取、而且踏实勤劳。这些品质是少时就有的,也是母亲从来都一直保持的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能有这样一位愿意放下长辈架子和我花时间对话的母亲,真的是要感谢上天赐给我这样的福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母亲,我才有了更多疼我爱我的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还有几位关心爱护我的至亲,我因为有母亲的为人处事做了榜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当然也有一些待我不好的亲戚,这一点我就比较叛逆了,我以前还会听着母亲的以德报怨,但现在就觉得我的时间用来关爱爱我的人都不够,真是一分钟也不想分给那些居心叵测的亲戚。

在我看来,这就像我和母亲争辩“粉丝”与“球迷”一样,我开始逐渐长大,有了我的看法、主意和判断,自然慢慢会和我又敬又爱的母亲有了不同的意见,好就好在我们的关系更像是球迷,是保有一分理智的。母亲虽然不一定完全同意我的看法,但只要我没有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总还是不会强迫我对待所有人都一样亲近,更何况这么多人生经历在前(包括但不限于读到的书刊杂志、听来的故事轶闻、看过的电视新闻等)都越来越意识到有的人是无药可救也毫无道理可讲的,自然不必圣母心泛滥了。

原本没有想着会在“无条件的爱”这一块写这么多,但是因为想到网球场上那天的记忆、我母亲和我的过往家书,就忍不住忘记了时间,写了一些聊表自己对母亲心意的肉麻话。我虽然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我妈可是每天都待我这么好,真是我完全可以确信的一个无条件彼此关爱对方的人,所以倒也是觉得没关系啦~反正爱一个人是要表达出来的嘛!

何况我的母亲最近还和我说,人生自然会有缘分,你就好好做你想做的事情,过你想过的生活,真的是一股清流,让我没有任何觉得自己好像到了一个不得不做一些取舍的年纪。

这里适合用一句我记得龙应台在写给美君(她母亲)的信里写到过的她母亲坚持让她读书,有这样坚决的打算就是希望自己的女儿不用过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就是有得选择,而不是被迫。

正是有我妈这样的母亲、这样的朋友、这样的人,我竟然也逐渐成了一个有得选择自己人生的人,所以不仅是表白我母亲这样的善人,而且也是希望通过这些文字,激起读者想起那些在自己人生路上出现过的贵人与善人,或许不是父母,或许还不很多,但至少你自己也还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啊。毕竟思想开放包容、态度积极进取、而且踏实勤劳好像很多时候都一分钱都不用花,每个人应该都负担得起吧。


我今天差不多就写到这里罢,还请愿意把GEO看作交流平台的读者,选择留言,也考虑分享把这篇给更多你觉得会感兴趣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