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49天|【现代文】散文突破(1)——字词理解
一、理解词句要牢牢扣住语境
因为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意)均是考查其语境意义,因此,做这类题的阅读是一种语境式阅读,即找出答案所在的语境范围,再细读语境文字。
说起语境阅读,似乎很模糊,但在考试中还是较清晰的,需要根据以下内容确定清晰的语境范围:
1.词语、句子所出现的位置
只要是该位置的上下文字,均是答案要点所在的语境范围,而且在文中出现几次,就有几处语境范围。
还要注意的是,只要是该词语、句子出现在文末的,其语境范围往往是全文。
2.题干用语
有的明确告诉语境范围,如“第×段”等;有的明确告诉要“联系全文”,表明既有词语、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局部语境),又有全文语境,甚至有外部语境。
3.分值
分值少的,其语境范围往往立足于一段或几段;分值高的,如达到6分,其语境范围往往是全文。
总之,不管语境范围是大或小,都要有立足全段、全文的语境观照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完整。
一旦语境范围确定了,剩下的就是细读与精读了。
二、精准理解词语含义的原则:三看,三层解读
1.坚持三看
(1)看词性:
名词(名词性短语):①本义(实指义)→②语境义(虚指、隐含义)→③指代义(情感倾向)。
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①形容词的(形、色、姿、貌、态、味)特征义→②语境义(修辞义)→③引申义(褒或贬、赞扬或反对)。
动词(动词性短语):①动作(动态细节)→②性格特征含义→③主旨义(形象、性格)。
虚词:①虚词本指(作用)→②语境义(手法)→③写作意图(情感倾向)。
(2)看位置:标题(线索、主旨)→文首(开门见山、统领全文、阅读兴趣)→文末(点题、观点、主旨);段首(角度、对象)→段中(勾连上下文)→段末(承上启下)。
(3)看效果:实写(人物形象,景、物的形、色、姿、味等)→虚写(人物性格,景、物的质、貌、态)的修辞效果、描写效果、抒情效果。
2.坚持三层解读
解读字面义(本义)、语境义、特殊修辞义。
解读时要着眼上下文,词语或反映深层含义,或体现作者观点,或在结构上有独特作用,或有修辞作用。如确定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是什么,指代词往往运用于同一事物的反复出现的事物、人物之后,从上句或上文甚至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地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