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非非谓之智——《论语》悟读【264】
以道为重,不偏不倚。
《论语》第十一篇第十六章: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使动用法,使什么更加什么)益(增加)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
季孙氏比周公富有,可冉求还为他搜刮,再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悟读】
是是非非谓之智,非是是非谓之愚。
语自《荀子·修身》。前一个“是”表示肯定;后一个“是”表示正确的;前一个“非”表示否定;后一个“非”表示错误的。肯定正确的否定不正确的,叫作智慧,否定正确的肯定不正确的,叫作愚蠢。
本章夫子老师严厉批评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体现了夫子正确的是非观。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即季康子,鲁国三家权臣,季氏权力最大,拥有最多的土地和财富。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辅佐武王建立周朝,武王把鲁国封给周公,周公是鲁国的祖先。武王去世后周公在镐京辅佐成王,周公的长子伯禽是鲁国第一任国君。这里的周公或指周公的后裔。季氏的财富比国君家族的财富还要多,很不正常。
夫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注重自身道德以教化百姓,百姓自然有礼有德。但道德教化不能无原则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故夫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冉求在政事上的卓越才能,与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又称“三冉”,可见夫子对他的喜爱。但是,具有出色经济管理才能的冉求被聘为季氏家总管,长期为季氏改革田赋,以增加税收,这一做法为虎作伥,违背了儒家一贯倡导的政治主张,为夫子所不齿。夫子严厉地指出了他的过错,号召弟子们声讨。这体现了夫子以道为重的态度,是一种正确的是非观,值得世人学习。
利益面前,多数人会照顾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但到了犯错违规需要惩处之时,往往会从轻发落,大错小罚,小错不罚,瞒天过海,掩饰其非。
这是一般领导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将公义与私情混为一谈,要么因私害公,要么假公济私,此皆眼光短浅不识大局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