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G4相关疾病的神经损害:肥厚性硬脑膜炎

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IgG4-related 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IgG4-RHP) 是IgG4-RD表现在颅内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硬脑膜增厚为表现,以往部分病例常被诊断为“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

IgG4-RHP大体病理为硬脑膜不同程度增厚,甚至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呈灰黄或灰褐色,质地较韧,血运较丰富,甚至侵犯颅骨内板。硬脑膜与皮质粘连,病变部位蛛网膜亦增厚,受侵犯的脑组织多呈灰白色,边界不清,质软,血供一般,受侵犯的静脉窦多闭塞。镜下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可合并闭塞性静脉炎,纤维结缔组织显著增生,胶原成分居多,成纤维细胞由中心向四周呈不规则放射状排列,形成典型的席纹状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组化)染色IgG4 阳性浆细胞浸润明显,IgG4 阳性浆细胞/IgG 阳性浆细胞>40%, 且IgG4 阳性浆细胞>10 个/高倍视野。

IgG4-RHP 多为慢性起病,相当大比例的患者,甚至是那些广泛的肥厚性脑膜炎患者,是相对无症状的,这可由较慢的疾病过程解释。其症状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肥厚性硬脑膜炎相比无特异性,主要与受累的硬脑膜部位和范围大小有关。

1.头痛:头痛是最常见的,可为首发症状。如果涉及幕上硬脑膜, 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的分布区,如前额或眶周;小脑幕下硬脑膜受累,疼痛位于上颈丛神经根分布的颅顶点、耳、枕或上颈。头痛可以是慢性、难治性的。头痛严重程度突然增加,应引起对脑积水的怀疑,特别是如果头痛具有体位特征。目前认为,增生肥厚的硬脑膜产生的占位效应、静脉窦梗阻、静脉及脑脊液回流不畅等引起颅内压增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炎症性硬脑膜刺激亦可能引起头痛。

2. 脑神经损害:全部脑神经均可受损,可单神经受损,也可多神经受损,增生肥厚的硬脑膜导致脑神经通过的颅底间隙变狭窄, 继而使脑神经受压,造成其局部缺血或脱髓鞘病变,引起相应功能障碍,其中视神经、动眼神经与颅前窝硬脑膜病变相关,而后组脑神经与小脑幕、大脑镰硬脑膜病变有关。累及海绵窦周围的硬脑膜,可表现为眼肌麻痹(Tolosa-Hunt 综合征)的症状,如眼球突出、复视和眼眶后痛。颅底硬脑膜病变可累及前庭耳蜗神经,表现为进行性不对称聋、眩晕和耳鸣,最终可导致平衡和步态障碍,也可以侵犯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前者表现面部疼痛,后者为面神经瘫痪,经常被误认为是面神经炎。

3. 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幕增生肥厚压迫小脑及桥小脑角所致。

4. 脑损害:肥厚的硬脑膜压迫脑实质可造成癫痫及躯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

亦有报道,在没有硬脑膜受累的情况下,IgG4-RD影响到软脑膜, 通常表现为亚急性痴呆, IgG4-RD累及脊髓的硬脊膜可以产生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

血清IgG4水平升高是IgG4-RD的重要特点,约30%的组织病理学确诊患者血清IgG4浓度正常。故血清IgG4水平升高不是诊断IgG4-RD的唯一标准。血清IgG4浓度的大量增加有助于提示IgG4-RHP的诊断,但不足以诊断。IgG4-RHP患者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结果并无特异性。脑脊液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常有不同程度增多。

局部或弥漫性的脑膜病变,影像学表现为线状硬脑膜增厚或局灶性肿块。头颅CT平扫显示受侵犯的脑实质可呈等密度或低密度表现,增强检查脑实质病变强化不明显,对增生肥厚的硬脑膜强化明显,有时被误诊为脑膜瘤。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检查病灶T1WI呈现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 呈现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肥厚的硬脑膜大部分呈条带样或结节样均匀强化,以大脑镰、小脑幕的强化表现最具特征性,表现为病变的硬脑膜两侧呈“轨道样”强化、中心为线样无强化的“双轨征”,若为结节样强化,提示硬脑膜肥厚不均(见图1)。病灶内钙化及邻近骨破坏不明显。因脑皮层组织吸收的影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 选用11C标记的甲硫氨酸为示踪剂, 较利用18F标记脱氧葡萄糖为示踪剂更能准确的显示出颅内病灶位置。

A、B:可见脑膜增厚强化;C:小脑幕上可见特征性的“双轨征”

图1 IgG4-RHP患者颅脑T1加权增强MR

IgG4-RHP的诊断与IgG4-RD相似, 需要考虑临床、影像学、血清学和病理学证据,确诊前需除外常见的感染或肿瘤,如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型脑膜瘤、窦组织细胞增多症(Rosai-Dorfman disease,RDD)、巨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 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等鉴别。IgG4-RHP 确诊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相关免疫学检查,病理活组织检查(活检)为IgG4-RHP 诊断的“金标准”,只要脑膜活检标本中IgG4 阳性浆细胞>10 个/高倍视野即可明确诊断,但可行性较小。具有颅外IgG4-RD的表现、血清学IgG4 明显增高、对激素治疗反应好,这些都是诊断的重要线索,结合患者症状、脑脊液及影像学改变均符合该病特点时应高度怀疑。

IgG4-RHP作为IgG4-RD神经系统损害,属于2015年国际专家共识确定的数种需迫切治疗的IgG4-RD疾病之一,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和不可逆转的神经功能相关损害。IgG4-RHP的治疗基本可参考2015 年IgG4-RD国际专家共识的用药方案。美国用甲泼尼龙40~80 mg/d,共4 周,此后逐渐减停。日本以甲泼尼龙0.6 mg/(kg·d),共2~4 周,此后改为口服剂量,每2 周减5 mg,以2.5~5 mg/d维持3年。免疫抑制剂对IgG4-RHP也有较好的疗效。有报道称,IgG4-RHP患者单独使用甲氨蝶呤治疗2年无复发。对于联合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甲氨蝶呤无效或复发的病例,改单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后效果确切。对于血清IgG4浓度大量增加的IgG4-RHP患者,有研究主张早期直接采用利妥昔单抗耗竭B细胞,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更佳。头颅影像学应在治疗开始后约3个月复查,以监测治疗反应。一般而言,病史长、肥厚性脑膜炎纤维化明显的,激素治疗反应差。由于IgG4-RHP需要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故对于保守治疗不理想、出现脑实质或脑神经受压明显者应尽快手术,切除部分肥厚的硬脑膜及受侵犯的脑实质,对脑神经障碍及癫痫等症状的缓解有积极作用。

作者:黄海威, 郭俊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