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钱后,弄懂这三个道理就赚了。

春节后这波抱团股大跌,很多人亏惨了,但是我想说,钱已经亏了,没有后悔药吃,你现在能抓住的,不是每天抓耳挠腮东奔西问,看看有没有人给你个神秘代码让你回本,而是通过这次惨痛的教训,明白三个道理。
废话少说,直入正题。
    第一个道理,学会过滤信息。
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只要你下载几个新闻APP,或者关注一堆金融博主,每天就能获取一大把信息,但是你要明白一个道理:你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看那么多新闻和公众号文章,你需要学会过滤信息,甚至给自己大脑的信息入口处上个阀门,控制每天接触信息的数量。
就比如我,最近关于行情方面,确实没有啥可拿出来分析的,政策端静悄悄的,两市交易量萎靡不振,板块方面就一个碳中和,被游资们翻来覆去炒,都特么快炒包浆了,真的没啥好聊的了。——所以我最近刻意减少了一些行情端的分析。我是这么想的,既然大家关注了我,那我就做好大家的信息过滤阀门管理员,有重要的事儿,说事儿,没值得关注的事儿,我就帮大家隔绝噪音,大家图个清静。
可能有些老铁不太习惯,觉得每天不看看早盘分析和收盘分析就浑身不自在,吃饭不香,睡觉失眠,但是我就问你一句:你天天看这些,你觉得就对你有帮助了吗?你真的能从中汲取有营养的东西吗?——恐怕未必。
是,确实,你非要我每天硬聊,我也能跟你们把古井无波的A股聊得波澜壮阔,但是有意义吗?我觉得没意义。因为很多重要的决策,往往取决于一些重要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穿插在无数个平淡无奇的岁月中的,它不可能天天出现,你要学会过滤掉日常的一些纷杂消息,偶尔让心静下来也是一种顿悟。
学会过滤信息,控制大脑的信息摄入量,会让你在今后面对一些A股杂耍时更容易透过迷雾看到真相。
   第二个道理,仓位的管理。
满仓一时爽,大跌火葬场。我在之前跟大家普及仓位理念的时候,说过我的股债配比是1:4,也就相当于如果有100万,只用20万来买高风险的股票基金。对于这一理念,当时很多人不屑一顾,觉得我太保守了,赚不了大钱。
而那些当时说这些话的人,最近都又回来找我,问我亏惨了,该怎么解套…
我只能回一句正确的废话:要么躺尸,要么割肉。
不然还能咋说?你把子弹都打完了,没钱补仓拉低成本,我也没办法啊,你要真心悔过,就记住满仓的这次教训,学会管理仓位,控制子弹的输出频率。(其实就是对后市的敬畏心)
就拿我来说,我就算准备了20万买股票基金,我也不会一口气买入,而是做好规划,花几个月投完,每个月出手几次,每次多少钱,我都会在一开始时做好规划,这是最基本的仓位管理。
仓位的管理核心思路就是定投的核心,这种分批买入,逐渐提高仓位的方式,可能在短期上涨的时候牺牲掉一些利润,但是会帮助你在下跌的时候快速拉平浮亏。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你如果刚开始买了10块的基金,亏了50%,只要你再补仓100块,就可以立马把浮亏拉平到5%左右。(但是实际过程中,每个人的资产都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做到无限补仓,那你就必须一开始清点好子弹)
仓位管理可以帮普通人提高投资胜率,即使你一开始买在了高位,或者买错了基金,都有可能帮助你四两拨千斤,扭转乾坤。
    第三个道理,正确认识最大回撤。
谈起亏钱,大部分人只会说一些形容词,比如:亏肿了,亏惨了,亏瓷实了,亏吐血了,裤衩亏没了,等等,但是在理财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亏损量化。就像医院里,患者都说自己痛,但是具体痛到什么程度,医生需要有一个衡量标准,如下图所示:
有了这个,医生就能感同身受,知道病人多痛了。而在投资中,我们也不能光嘴上形容亏的多惨,还要正确衡量这个“惨”的程度,和我们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匹配。——这就是亏损程度的量化指标:最大回撤率。
因为今年的A股刚好走了一波冲高回落,所以我们就拿近3个月的数据来分析,如下图:
可以看到红色线,是我自己的第3期定投的收益率走势,收益最高的时候是7.46%,但是随着行情下跌,我的收益开始缩水,最大的时候收益回撤到了绿色箭头标注的这个范围,大概回撤了6%左右,所以我的6兄弟组合近3个月的最大回撤就是6%。
你再看看黄色的线,是沪深300近3个月的收益率走势,同理,它的最大回撤我用黄色箭头标注了出来,大约是18%左右。
这个数据,就相当于这个组合(或者这个标的)在这次市场大跌中的收益振幅,振幅越小,抗跌能力越强。而你要思考的是,你能否接受这么大的收益振幅,如果你亏10%就很难受了,那么一开始就要想清楚它适不适合你。
这种衡量方法最适合用于权益类基金,也就是一些明星基金,以及一些各个平台的大V组合。你可以去观察一下你跟投的大V,他的组合在这波抱团股大跌中,最大回撤是多少,如果比沪深300还高,说明他的组合可能比较激进,在行情好的时候可能涨的不错,但是在震荡市,或者熊市中,抗跌能力不强,那么你就得去衡量你自己的亏损承受度是否与之匹配了。
所以正确认识最大回撤=认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而很多人亏了钱,又痛苦,最根本的原因是选择性失明,只看得见高收益,看不见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或者说没经历过认识不到风险,亦或者,即使认识到了,也改不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