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东方,也曾闪烁过什么星火?

上卷 第十一回 第十六节:

原文:

凤姐儿答应着就出来了,到了尤氏上房坐下.尤氏道:“你冷眼瞧媳妇是怎么样?"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实在没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用的东西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尤氏道:“我也叫人暗暗的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暂且慢慢的办罢。”于是凤姐儿吃了茶,说了一会子话儿,说道:“我要快回去回老太太的话去呢。”尤氏道:“你可缓缓的说,别吓着老太太。”凤姐儿道:“我知道。”于是凤姐儿就回来了.到了家中,见了贾母,说:“蓉哥儿媳妇请老太太安,给老太太磕头,说他好些了,求老祖宗放心罢.他再略好些,还要给老祖宗磕头请安来呢。”贾母道:“你看他是怎么样?"凤姐儿说:“暂且无妨,精神还好呢。”贾母听了,沉吟了半日,因向凤姐儿说:“你换换衣服歇歇去罢。”

凤姐儿答应着出来,见过了王夫人,到了家中,平儿将烘的家常的衣服给凤姐儿换了.凤姐儿方坐下,问道:“家里没有什么事么?"平儿方端了茶来,递了过去,说道:“没有什么事.就是那三百银子的利银旺儿媳妇送进来,我收了.再有瑞大爷使人来打听奶奶在家没有,他要来请安说话。”凤姐儿听了,哼了一声,说道:“这畜生合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平儿因问道:“这瑞大爷是因什么只管来?"凤姐儿遂将九月里宁府园子里遇见他的光景,他说的话,都告诉了平儿.平儿说道:“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帐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凤姐儿道:“等他来了,我自有道理。”不知贾瑞来时作何光景,且听下回分解.

端木持易见解:

凤姐辞别了秦可卿,既然按她所说,是要赶紧回老太太即贾母的话,但为什么她又要去看看尤氏?

这是一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王熙凤起着串联通气的作用,秦可卿必死是老太太、王夫人、尤氏组织的。所以,王熙凤有必要到尤氏那里通通气,打个招呼。

尤氏问王熙凤:“你冷眼瞧媳妇是怎么样?”

回到贾府,贾母也是这样问:“你看他是怎么样?

可见她们二人是主谋,是最关心秦可卿死活的。

尤氏问王熙凤,王熙凤“低了半日头”,为何?惭愧。

贾母问完王熙凤,也是“沉吟了半日”,为何?揣摩。当她揣摩出王熙凤话里的真正含义以后,她才放心的说:“你换换衣服歇歇去罢”。

王熙凤回到自己屋里,赶紧换了衣服,为什么?真的是天冷?恐怕是心虚吧。毕竟刚刚去送过“吃的”,万一衣服上粘上一些,岂不是害了自己?所以需要换衣服。当然,这也有猜测的成分。她为什么方坐下就问家里有没有其他事儿?大可以喝完茶,休息一会儿再说嘛,可见她有点惊魂未定,需要让自己忙起来,转移一下紧张的情绪。

平儿报告了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旺儿媳妇送来300两利息银子。坏消息是“瑞大爷使人来打听奶奶在家没有”。凤姐为什么一听这个坏消息,火冒三丈,说道:“这畜生合该作死”,为什么?这里的“畜生”恐怕既是说贾瑞的,也是说秦可卿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她们眼里,“没人伦的混帐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什么叫“人伦”?

人有基本的三种关系,第一是与大自然的关系(物质),第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第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精神)。

第二种关系,就是人伦的范畴。人伦概念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封建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特指尊卑长幼的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按,指舜 )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这就是五伦。所谓的人道,“天下相亲,人类和谐”的大道,就是指这五伦。宋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说:“人伦睦,则天道顺。”在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天道、人道是合二为一的。那就是要人伦大如天,是天理,不可违背。

但因为这种人为定义的“五伦”,因为它是一种等级制,不平等的压迫制度,所以常常遭受被压迫者的挑战和反抗。

于是上层统治者就搞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这套理论,来麻痹下面的人。如果你以为仅仅是伦理,道德、理论这么简单,那就太幼稚了。因为还有强制力来保障这个理念的。“谁违反这个人伦,就该死。”,事实上,他们就是这么做的。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理念,就是统治者的理念。平儿是下层人,可她也已经被“教化”了,所以她认为贾瑞该死。王熙凤呢?她怎么想的呢?大约她内心并不认为秦可卿,这个犯了“人伦”,“天条”的人就真的该死。但她既然做了凶手,她就需要自我安慰。

“人伦”给了她安慰。

以“老天”之名杀人,以“法条”之名杀人,以“人伦”之名杀人,不正是杀人者的“自信”来源吗?

天赋的人权,哪里去了?

这正是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追问大家的。

而答案,在遥远的西方,孟德斯鸠(1689—1755),伏尔泰(1694-1778),狄德罗(1713年10月5日 —1784年7月30),卢梭(1712——1778)等一大批勇士,正在为此而奋笔疾书,而呐喊,而呼号。

民主、平等、自由、人权——在东方和西方,同时开始闪烁。

只不过此后的中国从“冬至”到“雨水”,从1763年到1912年,竟然足足等待了150年;又从“雨水”等到“清明”,从1912年到1949年,足足等待了38年。

封建的最后余火终于被熄灭了!

但这已经就是终点了吗?

(孟德斯鸠)

(伏尔泰)

(狄德罗)

(卢梭)

(曹雪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