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四回 第七节: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谁在买?谁在卖?
原文:
雨村听了,亦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准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头路,且又是个多情的,若能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者.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且不要议论他,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
端木见解:
上回我们谈了这个拐子的问题。只是说了拐子的手段和目的,但原因没说。
今天就谈谈这个原因。
为什么拐子好好的营生不干,要去干这个不法的勾当呢?
我记得姚明曾经做了一个保护鲨鱼的广告,广告词是这样的:“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那鱼翅都谁在吃?年入30万以下的人,恐怕没那个口福,而年入30万以上的,在中国的人口比例,大约是百分之一。所以,谁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平头百姓吗?你没那个资格呢!
再回来说这个买卖妇女儿童的问题,谁能买得起呢?买来能养得起吗?穷人连自己养活都难,他哪来的积蓄?更妄论养活媳妇,丫鬟了。所以,用得起丫鬟的,必然是有资本节余的,有余粮的,他才能享受这个待遇。那谁有这个“余粮”呢?在封建社会,只有地主阶级能有余粮,有余力。富农和好一点的中农,勉强能自己自足,不会有积蓄的;差一点的中农和绝大多数的贫农,是年年都要欠账过日子的,他们终其一生,都要背着债务以方便被地主阶级驱使,你送给他丫鬟,他都不敢要啊。地主阶级大约有多少人口呢?百分之四五。贫下中农有多少?大约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能买得起,养得起奴仆、小妾、丫鬟、玩物的,必是地主阶级中的上层;如果能姬妾成群,丫鬟奴仆满园,那一定是地主阶级的顶层了。
所以,总论就是,封建社会里面,苦难真正的发源来自于地主阶级的上层,顶层。
谈完了买方,我们来看看卖方。
卖方是谁呢?
我们还从文中来找。答案就在上节,门子问英莲话,但英莲“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系他亲爹,因无钱偿债,故卖他”。
问题来了,照如此说,只要是“亲爹,因无钱偿债,故卖他”,就是光明正大的,可以被社会(地主阶级)所承认和接纳,就是合法化的(地主阶级制定的法)。可见,“欠债还钱”的法理,大于“卖儿卖女偿债”的天理。这就如同现在某些人将某些法条,上升到绝对真理的高度,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利益,哪管底层人民的死活啊!
由于财富的高度集中,底层人民长期处于债务缠身,朝不保夕,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长期在生存线以下挣扎,孩子一多,稍微年成不好,再生个什么病,急等用钱,能卖的,就只有孩子了。这样的事情,竟至发展到一个村十户有六七户之多,更甚至有些户卖到两个以上的。卖得出去还算好的,有时候遇到极端的灾荒年份,甚至连续几年的灾慌年,连地主家都不敢买了,卖儿卖女的又实在太多,别说卖了,送都送不出去。这还不是最狠的。
最狠的是,大家都没得吃的时候,发生“易子而食”(或许是已经饿死后)的现象,就会成为普遍现象了。有时候荒年再加上兵荒马乱,那吃人肉的事情,也变得普遍起来。
说起来,大家不要以为很遥远;也不要觉得这事儿不会发生在你们身上。不要忘了,我们有14亿人,不要以为不会发生大的灾荒,战争。当然,也许不一定到你这一代,儿孙,或者三代以后呢?鬼都不知道,你能知道?但历史规律在那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过去发生的,未来也会再次发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想点儿总是没坏处,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发生这样的惨剧。
书归正传,买方为什么能成为买方?因为地主家有余粮啊;卖方为什么会成为卖方啊?因为“家里没米没材,好几天都揭不开锅”了。
再问,为什么地主家有余粮,咱老百姓锅都揭不开啊?
原来余粮都到地主那里了啊!地都是地主的,咱们要交租啊!
那是封建社会。现代社会呢?好点吗?
咱不说自己,说美国,为什么百分之九十九的财富,都在资本家手里呢?因为工业、银行、金融、甚至生活资料(比如房子,食品,衣服等)也全部都在人家手里啊。为什么你要贷款买房啊?为啥不能自己盖啊?如今你连买都难了,为啥?能卖的真不多了啊。核心地段的都卖完了啊。剩下的能卖的,真的不多了,如果都卖了,靠啥收租啊?干脆就不卖了,收租吧!
我隐隐的好像又听到了耳边传来黄世仁的声音:“杨白劳,你想好没有,今儿个是大年三十,咱们的月供,房租,本钱,利息啥的,可不能再拖了呀!”
我说这些,有些人是不以为是的。就说到这里吧,反正谁痛谁知道。贾雨村脑子里才不会管你什么“恩人”啊,“爱情”啊,“梦想”啥的。
他就一句话:“且不要议论他,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
我日你大爷的,贾雨村。
下次再和你理论!你急着想破案,老子明日也破这个买卖的案!等着瞧好吧!
端木持易新书介绍:
对于那些不能说出口的话,我写了一本书,叫《一心集——中国的红与黑与白》,欲购买的,加我个人微信(duoleibei001)即可。全套售价:150,只有电子版。
前文链接:
上卷 第四回 第二节:“无暇他顾”,此正是“驱人以使”的妙术啊
有一个读者跟读的群,欲加入跟读群的,可以在文后留言给我。跟读群需要每日跟读的,没这个想法和自律要求,就不要来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