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居家养老的探索
中国不但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且是一个老龄化社会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我国至2019年年末,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5388万,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8.1%.2019年无锡市60岁及以上人口114.57万,老龄化社会程度达到24.05%。【整理摘编:时英平】
一、居家养老是最适宜的选择
2019年年末全国有2.5亿老年人,国家、集体和个人不可能建造那么多的养老机构,把老年人养老都包起来,根据我国人口国情居家养老是最适宜的选择。
居家养老是数千年来中国养老文化的传统。中国人口居住以家庭为核心,在家养老天经地义。这就是中国养老的文化属性。这是中国人的家庭观、乡情观和属地观数千年的传统。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家庭人员对家庭有强烈的热爱和责任,把家庭打造得和谐温馨,对父母尽孝,老年人年龄越大,小辈越是关心好老人。父母,爷爷奶奶,甚至祖母祖父,四世同堂。家庭在尊老的同时,老年人对小辈也十分热爱、关心和体贴。整个家庭其乐融融。农村有句俗语,“家有老,是活宝”,把老年人视为宝贝。
居家养老是家的根脉所系。
人的一生都是以家庭为单元。中国有句俗话“叶落归根”。“根”可以理解为家乡和家庭。即使在海外也经常要与家庭通通电话。老年人亡故,也要安葬在自家的土地上,和祖上相邻。宋朝陆游《示儿》诗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就是一个人的家庭观。
一个人从出生到年老亡故都与乡邻相伴。孩子出生,乡邻要去看望,说说好话。在整个人生中和村巷的老年、青年、小孩你来我往,互通有无,人老去世了,村上的人要把他要抬到山上安葬。这就是一个人的乡邻观。
中国人还有一个属地观。我是这块地方的人,我要维护好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那怕人在外地或人在外国,总是爱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庭和同一块土地的人。中国人这个观念相当强烈。所以有些老年人到了相当年龄要回到故乡,葬在故乡,不愿做“亡灵流浪子”。国家前副主席荣毅成先生看到自己年事已高,决心到无锡家乡走一走看一看,去世之后他完全有条件安葬在八宝山,但他偏偏要安身在无锡。
我们党和人民政府的的确确为人民谋福祉。从惠山区西片七个镇(街道)来看,由于国家征用土地,农村人口拆迁住进小区,农民、职工都有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居住小区环境优美,人脉关系也比在农村要多。有些老年人说,现在真的住在天堂。所以老年人一般不想离开家,在新家居家养老。
住新居环境条件好。现在居民所住小区真的越来越好。每个小区都是绿树成荫,道路清洁,空气清晰,四季花开,花香鸟语。走进社区心旷神怡。大多数安居房建设在街镇附近购物方便。
住新居乡邻不寂寞。大多数村庄搬迁至少半个行政村乃至一个行政村,不断老邻居,又添新邻居,好相处好交流不寂寞。
住新居体检也方便。政府对老年人十分关心,每一年或两年一次给老年人体检,社区会准时通知老年人,在体检时社区还派出人员做好导检,不用老年人担心。
住新居养老成本低。居家养老就是一个老年人平常生活的成本,衣、食、行、水、电、气也用得有限。钱桥街道办事处给失地农民发放生活费补助。所以,居家养老有它的现实意义。
二、高龄老人居家养老的困境
(一)生活自理存在困难。我们发现每个社区都有几个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不能上街购物,不能烧饭做菜,不能做家庭清洁卫生,只能依靠子女班前班后照顾吃饭和家庭调理。
(二)生病就医缺少预感。由于老人独居在楼上,不与他人交流,有病总是忍一忍,子女又不易觉察,真正生起病来要花成本。
(三)行动不便居家寂寞。住在高楼老年人既无人聊天又无人疏导,在家“看”家,深感寂寞。
(四)突发事情无法处置。高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和迟缓,用电用气有隐患一般不觉察,发生火警不会处置不会报警,如果白天容易被人家发现,如果在夜里或许要出大事。
三、谁来担当居家养老人的主责?
对于居家养老的家庭,子女首先要担负起全方位服务的主责,保障老年人快乐安康幸福。
(一)要增强对老年人赡养的观念。中国从古至今有句格言,“养子防老,积谷防饥”。尊老敬老的核心是“孝老”。孝是道德的基础,是人格的起始。不养老不孝老就是“孽子”,名声极臭,谁也不肯背“孽子”的黑锅。子女不孝老人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章“家庭赡养与扶养”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二)要照顾好老年人的饮食。饮食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一般来说,老年人用餐应当和家庭人员同桌同时同餐,如老年人需要增加牛奶、鸡蛋等蛋白质要满足需要,以增强体质。
(三)要细微观察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老年人如有身体不适及时到医院检查。不要被老年人小毛小病独自扛着而疏忽。一般来说,老年人体质较差,一旦老年人产生疾病,会加快老年人的生理病变。小病不治大病来,家庭人员需要切切注意。
(四)要体察老年人心理变化引导快乐生活。现在大多数老年人乐观向上,但也不免有少数老年人有心理障碍,沉默寡言,有事想不开,钻“牛角尖”,这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特别有思想障碍的老年人,家人一定要细微留心,引导好,关心好,照顾好,矫正好有思想障碍的老年人心态。
(五)要引导和培养老年人的兴趣。有的老年人喜欢种花,做小活儿;有的老年人喜欢读书,看报,听讲座;有的老年人喜欢参加集体团队活动。家人要投其所好,引导老年人身子动起来、手脚动起来,脑子动起来。要引导老年人不要相信传销,不要相信集资,不要相信高价保健品。
四、政府和社区如何扶持居家老人?
(一)政府如何扶持居家老人的家政服务
现在一般老年人身体还是比较健康,有自理能力,主要要解决好独居高龄老人的午餐。钱桥街道办事处在钱桥片区和藕塘片区(试行)有条件限制性的独居高龄老年人中午集中用餐。所谓“有条件”,就是有一套可以用作老年人用餐的房子和配套设施,有老年人饭前饭后休息室、阅览室等场所;所谓限制性,就是根据能提供服务的条件限制用餐人员。目前确定的人员是低收入的独居高龄老人、达到老龄的复员军人、生活难以自理的残疾人。不同的人群政府补贴不同,自己出钱也不同,但差异不大。“椿萱养老中心”主要帮助独居高龄老人一顿中餐,目前有100位左右老年人。
在钱桥街道实施居家养老外包订餐服务和家政服务,在实施中受到老年人的欢迎。但需拓展老人心理疏导方面的项目。
(二)社区如何扶持居家老人的人文关怀
社区怎样做好扶持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人文关怀。具体说,办好六个室,建立六支志愿队伍。
老年棋牌室:老年人室内活动常常是打扑克、下象棋、搓麻将。通过动脑动手,活跃老年人思维。但社区要控制老年人不能久坐。
老年休息室:社区安排一两个室,放上几张床铺和几张凳子,安装一台电视机,让老年人休息、聊天、娱乐。
老年阅览室:现在的老年人大多数有一定的文化。阅览室放上一部分时政书报、科普书籍、养生保健书籍,供老年人阅读,吸收知识。
老年听课室:现在的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特别重视,对养生保健知识也特别有兴趣。社区可以邀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员给老年人讲课。
老年文体室:现在的老年人相当活跃,各社区都有老年文体团队。
社区开辟文体活动室,为老年人排练节目和文化娱乐提供活动场所。社区对老年文体活动要给予引导和支持。
老年医疗室。社区都有医疗室,服务对象主要的老年人,测血压、测血糖、配药片。社区卫生室医生要重视与就诊人员的沟通,了解就医人员的身体状况。
对老年病人走访队伍。每个社区都有一部分重度病人,特别是癌症病人。社区可以成立专为病人走访的队伍,对初发病人给予思想疏导,克服“见癌就怕”的心理障碍。
和独居老人聊天队伍。和独居老人聊天是非常有意义。通过和老年人交谈可以解除老年人空虚的心理障碍,感到身边都是亲人。同时通过聊天还能了解老年人生活中需要什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
帮助老年人料理家务的队伍。独居高龄老年人基本失去料理家务的能力,社区可以组织一支以帮助老年人做家务的志愿者队伍。如打扫卫生,晒衣晒被,整理摆设,剪头发、理发等。
建立医疗看望队伍。这项工作应该说社区有基础。看望队伍就是社区医务室的医生,社区医生还有一个职能就是“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要尽好职能,对于体弱有病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要经常到病人家询问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到医院治疗。
建立老年文体队伍。组织有活动能力的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活跃老年人的身心,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这项工作各社区有相当好的基础,社区要帮助他们策划和对他们的引导。
建立对老年人健康讲座队伍。从钱桥街道藕乐苑社区、舜柯社区的实践看,老年人对健康讲座十分喜欢,社区每次讲座总是人头济济,座无虚席。
做好老年人居家养老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细致的工作,涉及到数百上千的老年人,涉及到家庭、政府、社区、社会。谁来协调这四方面的工作和人员?
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中央的政策,是总协调。接着就是带有地方性法规的市、区文件,各镇(街道)、社区、家庭都是按照中央政策和市、区文件的实施单位。
中国老年人数庞大,居家养老应该是各种养老模式的主流。居家养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国家的养老政策,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对居家养老的认识和支持,居家养老一定会比以前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