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有段相声是《学评书》,提到说书先生在每节评书尾部给听众留下悬念,即“扣子”。评书名家们都说“扣儿要狠”,就是指在播讲评书的时候,每节的尾部要给听众留下无穷的联想,这样才能抓住听众的心。
话说有位听众,本来第二天要出差去外地,只因评书的扣儿太狠,实在是惦记着放不下,干脆咬牙退票不去出差了,也要听完下一节,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扣子可以安插在某个细节处,重点是“悬念”二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标准的评书扣儿。下回得把扣儿解释清楚,所以扣儿不能瞎留,圆不回来可就砸了。
当时一听一笑就过去了,回头一琢磨,好像讲故事也是如此:想要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就要有“扣儿”;而我就偏偏不精通留扣儿、解扣儿,只会平铺直叙,一点儿悬念和想象空间都没留;常常把好好的故事,讲得跟流水账似的,淡而无味。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上学那会儿我的议论文写得还行,也算不负朋友们赠予的“爱抬杠”的评价。
留扣儿这个任务,对我来说还有个难点:存在“有失坦荡”的嫌疑。我以前是个直接过头的人,信奉“事无不可对人言”;觉得没有任何秘密,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对于有秘密的人,则颇觉不够“君子坦荡荡”。
后来,终于发现,人人都可以有秘密,我的事儿愿意昭告天下也不一定有人愿意听;个人的事情要不要保密,由个人自己决定就好,别人没必要说三道四的。也终于能够在某些时候,忍住嘴边的某句话;慢慢有了不对人言——至少不第一时间对所有人明言的“秘密”。真是可喜可贺。
现如今得到评书“留扣儿”的启发,我要开始思考或者尝试讲故事的诀窍了。但愿我在留扣儿时,不要给弄成圆不回来的死扣儿。比如讲包龙图断案,在第五回结尾就把包拯给讲死了;再比如第六回好不容易让包拯活过来,却在结尾让他一转身发现汴梁城消失了……
为了研究“留扣儿”的技巧,我专门借了本已成书两百多年的、著名的图书来阅读。才翻了几页,就发现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某种不可说的颜色。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简介
文火,意淡息微,火力小而缓,即将成为波动影响的源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中心影响力,可能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这些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
赞 (0)